泛珠三角:水污染逼出区域环保合作
2006-04-05
目前发展经济与保护水源已成了许多江河上下游共同面临的矛盾。对此,有人提出实行生态补偿,但由谁补偿、如何补偿?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踏访了珠江部分河段,了解各地为保护这条跨省河流所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难题。

  发展与环保难以平衡

  西江是珠江最大的干流,发源于云南曲靖马雄山麓。据曲靖环保部门介绍,目前珠江源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但从源头流出的净水经过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的污染,在曲靖境内就已大变质。当地对9个主要河流断面进行监测,检出了镉等多种污染物,其中44%的水质竟为劣质的V类水!

  “面对污染,百姓意见很大。发展与环保实在很难平衡,而我们的财政只够吃饭。治污需要大笔投入,我们无能为力。”据曲靖环保局副局长温绍达介绍,当地人均GDP800美元,比全国人均还低200多美元。“如果下游发达地区能给些补偿……”温绍达欲言又止。

  在云南马雄山麓的珠江源头,桂、粤、黔、滇四省区党政负责人曾题下16个字:“西水源头”、“饮水思源”、“同源共济”、“源远流长”,表达出“同饮一江水”及共同保障珠江流域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贵州省环保部门一负责人认为:“如果需要上游为保护水质做出牺牲,下游也应给予相应的补偿。”

  探索上下游环境补偿新机制

  生态补偿,这个上下游都绕不开的话题,在东江源头逐渐有了清晰的解读。发源于江西安远、寻乌、定南三县的东江是珠江的另一大支流,流经江西、广东,注入香江,成为流域3000多万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占香港淡水供应量近八成,被香港人誉为“生命之水”。去年,在国家协调下,江西和广东率先在全国探索起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由广东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用于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在这里,广东人实践了在西江源头许下的“饮水思源”的承诺。

  江西安远、寻乌、定南三县是东江的源区,稀土、钨矿相当丰富,上世纪90年代,这里一度矿山林立。当地政府意识到稀土开采会造成水土流失,果断关闭了330多个矿点和一批木材厂、焦油厂、活性炭厂。但对于这三个贫困县来说,虽然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带来一些收入,但与保护生态所需的巨额费用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去年6月,《东江源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方案》的出台让源区百姓吃了颗“定心丸”。按方案的规定,从2005年到2025年,由国家协调建立流域上下游区际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由广东省每年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中安排1.5亿元资金用于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源区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入14.2亿元实施退耕还林、矿山生态恢复、生态旅游、生态移民等九大工程。

  区域环保合作已成泛珠重点

  目前,珠三角不少城市的水厂取水点一再上迁,因为流经的河段早被污染。广州的例子就相当典型。广州市地处三江下游,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因水质污染严重,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V类(重度污染)标准。这几年,广州市区内的水厂有的限制供水,有的停产,被迫花巨资改向顺德水道、东江北干流取水。而深圳、香港等地区的取水点也都上移到东江上游的东升水库。“守着大江没水喝”凸显了珠江下游水质性缺水的尴尬,更暴露出这一地区水污染的严重性。

  “过去20年,珠江上游省区经济发展晚了一步,珠江三角洲80%的上游来水是珠江三角洲污水的稀释剂,然而这样的局面正在改变。”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岳中明说。有专家指出:过去一说珠江流域水资源环境统一管理规划,下游就担心要掏钱。而从科学发展观看,完全是一本万利的账。因为冲污、压咸,都要靠上游来水。“珠江儿女都受制于环境。”

  近年来,区域环保合作已成泛珠合作的重点,珠江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广东、江西、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区正在联合编制《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珠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将统一规划、协调实施,有望实现珠江污染防治“一盘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