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边上,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九年如一日默默地打捞着漓江河面上游人扔弃的垃圾——
国庆旅游黄金周,桂林漓江迎来了人山人海般的游客,漓江上游轮穿梭不息。时值桂林下了一场秋雨,烟雨漓江让每个游人为之倾倒。船到“百里漓江十里画廊”的兴坪段,游人们的游兴达到了高峰,纷纷举起相机拍照,不少人照完了胶卷,赶紧换上一卷,那装胶卷的纸盒自然是随手扔到了江里。导游在介绍完两岸迷人的景点后,说道:“这里还有一道特别的风景,如果我不介绍,大家是不会知道的。你们看——”众人随着她的手望去,河岸沙滩上什么景点也没有,只有一位老人在水里捞着什么东西。“风景就是这个老人,他叫郑云兴,今年已79岁了,9年来他默默地打捞着游人扔在江里的垃圾,我们向他招个手吧……”
■一个乐于做好事的老人
郑云兴是阳朔县兴坪镇画山村老村头屯人,是一个有47年党龄的老党员,青年时代起就在大队(村委)任文书等职。多年的村干部生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在他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提起郑云兴,村里人都说:“这个老头,最爱管闲事了,看到路上哪个地方陷了个坑,他也要挑土给填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年老的郑云兴从村干部位置退下来了,可是他双手闲不住,虽然不能管理村里的事务了,他仍想着帮群众做点什么。他有着一手娴熟的编织手艺,当田里的活做完后,他就坐在家门口编些箩筐、簸箕、菜篮,编了一个又一个。到哪家的用坏了,就跟人家说:“我编了很多,用不完,我拿个来给你。”几乎家家户户他都送过竹器。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为大家做点有益的事是应该的。”郑云兴老汉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也许这句话在一些人听来过于“公式化”,可是从朴实的郑老汉口里说出,让人感到很实在,一点也不“豪言壮语”。
■这么美的漓江不能糟踏了
兴坪地处漓江最美丽迷人的河段,老村头隔江对面就是闻名天下的“九马画山”,由1971年周恩来总理游览漓江时“认”出石壁上的花纹有九匹马图而得名。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大批游人涌向漓江,涌向兴坪。
郑云兴的儿子夫妻俩到广东打工去了,留下三岁多的孩子由他带。吃过饭后,郑云兴常常带着孙子来到漓江边,看江中那川流不息的游船,看船上披红挂绿的游人,教孙子辨认各种新奇的事物。不经意间,一个白色塑料泡沫盒漂到了他们脚下,“爷爷,这是什么?”爷爷也不知道是什么,但他知道是游人扔弃的垃圾。
兴坪河段由于漓江刚下了一个坡,这里的水流十分的平缓,犹如一个大水潭,漓江中的漂浮物漂到这里大都停止下来,除非下了一场大雨,河水猛涨,它们才肯“走”,但又造成垃圾在更高的河岸上“挂”起来。过了几天,郑云兴再次来到河边,只见沙滩上成了垃圾的集市,看过去白花花一片。郑云兴老汉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知道这样的情景是很“煞风景”的。
“这么美的漓江不能糟踏了。”郑老汉心里重重地叹息,一个念头在他心里生起。
■每天走三个来回
1993年初,郑云兴开始实施他的“清洁漓江”行动,此时他已是70岁的高龄了。他砍来几根大箪竹,扎成一条竹排,背下了漓江。在河边长大的郑老汉对划竹排的活自是谙熟的,不一会儿,他便捞起了一堆矿泉水瓶。河面上有几个同村人在撒网打鱼,他们见郑老汉拿只网兜在河面上舀来舀去不亦乐乎,以为是老汉下了什么特别的鱼药呢,忙过来分“羹”,却见老汉捞起的是瓶子,很不解:“老头你做什么?”“捡垃圾。”跑到河里来捡垃圾?他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
“郑老头想钱想癫了,竟跑到漓江里捡垃圾。”一时间村里对郑云兴议论起来。人们似乎觉得郑老汉不像以前那个乐善好施、开朗大方的郑老汉了。“江里垃圾太多了,我想给它弄干净点。”郑老汉对村里人解释说。人们更不明白了,河里不就是倒垃圾的么?垃圾往河里一倒,水一冲就走了,多省事,垃圾堆里搞卫生,有点像做傻事吧。再说,一条这么大的江,源源不断地流淌,你捡得完垃圾?
郑老汉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儿媳也听到了父亲的事,他们又羞愧又担心,写信给父亲说:“你这样做不是让我们做儿辈的难堪么?人家还以为我们不孝敬你,不给钱给你花呢。不要再去江里了,你要花多少钱,我们都可以给你。再说,你70岁的人了,在河里划来划去,多危险!”随信还汇来了一笔数目不小的款。
其实老汉并不缺钱花,他当村干部退下来了,每个月还可领50多元的退休补贴,即使在广东打工的儿子不寄钱回来,这笔钱,加上自己种点菜,在村里也还是生活得下去的。何况他还有4个儿女在身边。
老汉解释来解释去,人们还是不明白,他干脆什么也不说了,任由人们议论去。每天早上他便去了江边,将经过一夜“沉积”留在沙滩上的垃圾捡走;中午再去一趟,如果沙滩上没有,就划到江里打捞;下午再去一趟。下午是垃圾最多的时候,不仅沙滩上停下来很多,江面也漂浮着很多,郑老汉往往要忙到天黑什么也看不到才回家。
郑老汉一做上这事,很快便上了“瘾”。每天不去一趟心里就不踏实,刮风下雨天也不例外,遇到下雨天,郑老汉就有一番“好受”了。一个初秋,天本是阳光灿烂的,郑老汉一身“轻松”地去了漓江,等老汉到达江中时,突然狂风暴雨大作,老汉赶紧掉头,不想一个浪头打来,竹排翻了,栽进水中。好不容易游上岸,全身都冻得快失去知觉了。竹排自是被水冲走了。从此,老汉不论晴天阴天,都要带上蓑衣。
郑老汉越做越带劲,刚开始时,他打捞的范围是村前一公里长的河段,后来他把“战线”扩展到浪石村到九马画山脚下的冷水河段,全长近3公里。下一次江往往要花半天。
■九年捡了数吨垃圾
屈指算来,从1993年起,郑云兴老汉在漓江上捡垃圾9个年头了。9年来,他打捞的垃圾不知有多少。有时候一次捡的垃圾装了3只编织袋,而他一天去捡3次;即便一天捡一编织袋,一年便是360袋,9年来捡的垃圾应该不下于2500袋。那么其分量应该不下于10卡车。设想一下,如果10卡车的垃圾堆在沙滩上,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那么郑云兴又是怎样处理他捡来的垃圾?毕竟这10卡车垃圾撂在哪儿很惹目,在这偏僻的山村,是没有环卫车来运垃圾的。郑老汉采取的是分类处理的办法。对那些矿泉水瓶、食品袋、纸盒等可以回收的垃圾,他便集中起来送到垃圾站卖。郑老汉去漓江捡垃圾不是冲着捡垃圾卖,但可以卖钱的垃圾他也不会放弃掉。郑老汉是个很实在的人,不会为着一个信念而放弃生活的需要。但一个月也只卖得十多二十块钱,这绝不是一个危险“职业”所追求的收入。对那些不能回收的泡沫、死猪、死鸡等,他便挖坑埋起来或挑到一个旮旯焚烧掉。对那些树枝、稻草之类则拿回家做柴。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9年里郑老汉竟在漓江里捞到了200多件衣物,大部分是无破烂的。郑老汉将它们洗干净,带回家晒干,送给五保户和困难户。
2000年6月5日是国际环境日,中央电视台邀请郑老汉到北京的演播室作为特约嘉宾,与专家、观众一起探讨水资源保护的话题。
■只要走得动还捡下去
随着年岁的增高,老人的体力也大不如前了。但老汉并未萌生“退”意。他对自己的这项“事业”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早上出去走走,看看清清的江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是最滋养身体的。村里有些比我年岁小的老人都走不动了,而我身体还没有什么大的毛病。”79岁的年纪,已经算耋耄之年了吧,可老汉看上去身子骨挺硬朗的。“只要走得动,我还捡下去。”老汉说。
近几年,桂林市加大了对环保的宣传和环境的保护,对漓江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严禁往江中倒垃圾,要求旅游船配备足够的垃圾箱,同时注意劝戒游人不要往江中扔垃圾。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江中的白色垃圾也越来越少了。前几年老汉下河一趟,能捡两三袋垃圾,现在装不满一袋了。郑老汉不会像以前那样受累了,我们为郑老汉感到高兴。漓江因为垃圾的减少而越来越清秀美丽,我们更为漓江高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