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绿领”的标签寻找一名采访对象,找到可可西里志愿者熊杨后,记者大吃一惊,他所在的单位有4人到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呆过“生命中的一个月”。一个月的特殊经历让熊杨和他的同伴金勇脱胎换骨,即使脱离了高原无人区,回到深圳的日子注定仍要为此牵挂和忙碌着。
1带山区孩子海边捡垃圾
熊杨是深圳市政工程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是垃圾、污水治理方面的专家,深知人类污染环境后会自尝苦果,在日常生活中他一直崇尚绿色。
一次,朋友出资请湖北京山县一小学的学生来深圳游玩,他们带着孩子们去了大梅沙。孩子们第一次见到大海,兴奋极了。熊杨想,山区孩子来特区并不仅仅是开眼界,要向他们灌输“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才不虚此行。熊杨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大海,沙滩,还有白色垃圾。”熊杨问:“你们想让沙滩变美吗?”“想!”熊杨开始指挥孩子们去沙滩上捡垃圾。每人很快捡满了一袋,熊杨问孩子:“垃圾能捡得完吗?”孩子们摇头,熊杨顺势“说教”,“只有不乱扔垃圾,才能没有垃圾。”孩子们重重地点头。随后的几天,熊杨发现孩子们谁也没有乱扔垃圾,吃掉的果皮,擦手的废纸总是顺势扔进了果皮箱。熊杨高兴地表扬了孩子们,并告诉他们把这个好习惯带回学校和家里。
2剩饭不打包浪费会心疼
生活在城市里的熊杨,除了对环保进行力所能及的反映和呼吁,他还身体力行地善待环境,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工作状态都极力向绿色靠拢,是名副其实的“绿领”。
熊杨是一名驴友,周末他喜欢和朋友、家人一起登高望远,随手带着塑料袋便于放垃圾和捡垃圾,和驴友们吃饭一直AA制。在他的影响下,家里人人都是节省能手,省水省电省煤气,熊杨说这不光是为了省钱,还是节约能源。
有外地的朋友来深圳,熊杨不会带他们去装修豪华的酒楼吃饭,装修档次与消费价格成正比,偶尔奢侈一次他会觉得心不安;在外头吃饭,不管是不是他做东,桌上的菜都不会太多,他的用餐标准是“消费但不浪费”,要是吃不完会打包带回家,随意浪费他会心疼的。
城市里的灯红酒绿会让一些人迷恋,熊杨对此没有兴趣,他对应酬总是一推再推。由于工作关系,经常有合作方请熊杨吃饭。熊杨有时会断然拒绝,有时则会有意地将话题引向他的志愿者经历,讲述他看到的真实的长江源生态环境,这会让听者唏嘘不已,在沉重的话题中推掉饭局就比较容易了。
3帮藏族女孩筹款做手术
熊杨的办公室里贴着几幅可可西里的照片,一个躺在病床上的藏族小女孩有着一双水灵的大眼睛,与他对视。他们之间不能进行语言交流,但是,他们的心却是相通的,从见到这个残疾小女孩的第一眼起,熊杨就决定要帮助她,通过志愿者的筹款,为她实施了手术治疗,从此改变了长江源头一个孩子的命运。熊杨说,帮助别人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这个故事发生在熊杨2003年9月远赴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期间,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刘源进行长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海拔4500米的生命禁区,让他感受到痛苦的高原反应,随之而来的是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他在2003年9月15日中的日记写道:“沱沱河的早晨真美呀!如梦幻天堂一般!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天堂》,‘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我高声唱着,四野无人,大地回应,唱着唱着,我哽咽了,随即失声痛哭。多么美丽的家园,蓝天、白云、草原、河流,可是,我刚从河里取了两瓶水样,那水是乳白色的,味道苦涩,那就是我的母亲河呀!”
一个月后,熊杨返回深圳,但他的心从此被长江源生态环境牵绊。
4三同事接力做志愿者
熊杨先后6次进藏。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之余,熊杨的话题离不开可可西里,大量的图片和亲历讲述,听者受到了深深地震撼。
2004年,金勇、李霞等3位同事成为“绿色江河”志愿者,接过接力捧参与到保护可可西里的接力赛中。更多的同事则用实际行动关注着可可西里和长江源生态环境,他们捐款捐书进行爱心资助,做志愿者的坚强后盾。
金勇回到深圳后,发现自己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彻底的蜕变。九寨沟、黄山等风景名胜对他没有吸引力了,他有空就会去一些偏僻的山区,带上一些文具和书籍,送给当地的小朋友。
今年春节,金勇去了贵州凯里地区的西江千户苗寨,住在居民家中。看到苗寨到处是乱扔的垃圾,金勇实在揪心,他细心向居民讲解垃圾的危害,并去找“苗王”,告诉他要是任由垃圾泛滥,将会影响当地的旅游,并与他商讨如何保护难得的旅游资源。“苗王”盛情邀请他为当地居民做一场环保讲座。金勇说由于急着离开时间不允许,下次再去时,一定记得和他们分享环保的心得和经验。
5为西南村寨设计垃圾站
熊杨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交给了环保。目前他手头上正在做的是为西南甘堡藏族村寨设计垃圾中转站和旱厕改造项目。这个设想是熊杨提出来的,借助他的专业优势,他负责把它变成现实。熊杨说,他的构想是,在保留原始风格的同时,为村寨的环境做个改观。设计马上就要完成了。
熊杨还透露,“绿色江河”志愿者准备筹建第二个保护站,目前选址初定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附近的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