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带我来中国
提起威廉,很多人都会说,哦,不就是那位到长城上捡垃圾的老外吗?而我最早认识他,是在1997年春天的一次骑车去长城露营的路上。当时这位身材高大、风尘仆仆、山地车上驮着专业的露营装备的英国人,一见面就给我以"很户外"的感觉。在相互介绍之后,威廉对我说,"我们都姓YANG,因为我的汉语名字叫"洋红军";我们都爱长城,所以我们是同志"。就这样,幽默风趣是他留给我的第二个印象。至于说到在户外活动中,威廉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他那种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享受户外生活,以及对长城垃圾的深恶痛绝。
可以说,威廉的户外生活,始终是围绕着让他魂牵梦萦的中国万里长城展开的。
威廉早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主修地理和地质。来中国之前,他在英国的油田工作,之后在曼彻斯特理工大学任教。无论是在油田还是在大学,威廉都是从事地理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其实小时候的威廉就特别喜欢翻阅地图册,当他发现一条代表中国万里长城的齿状线时,便立下志愿--要去中国看长城。
在威廉的故乡利物浦的北边,也有一段"长城",那是罗马帝国为保卫不列颠省北疆,于公元136年修建的哈德良(Hadrian)长城。1984年威廉和哥哥尼古拉斯一起沿着这段80英里长的古罗马遗迹完成了一次越野长跑。之后威廉便把目光瞄向了遥远的东方--中国的万里长城。在他看来,与总长7300多公里的中国万里长城相比,罗马古墙充其量算是一个儿童玩具。
当中国结束了混乱局面、向世界逐渐敞开国门的时候,威廉的机会来了。经验告诉这位当时28岁的年轻人,一旦决心做一件事,就应立即行动,否则机会将一去不返。生活中似乎有不少人喜欢谈论别人的成就,而他们自己却只是看电视,从不敢亲自冒险, 威廉不是这样的人。
于是,在1987年,威廉辞去工作来到了中国,用了78天的时间以惊人的毅力从嘉峪关徒步跑到了山海关,一路上,风餐露宿、劳累伤病、恶狗追咬……,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外国人,他还不止一次的遭遇公安机关的盘查,甚至被限期离境。但威廉克服了一切困难,成功地使这次旅行成为他生活中最重大的经历。
后来威廉把他这次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独步长城》(《ALONE ON THE GREAT WALL》),于1989年在英国、美国和德国出版发行。即便是在那段坚苦卓绝的旅程中,威廉也是善于享受户外生活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此时独自一人置身大漠,眼中的长城似幻似真…… 这就是我的世界,远离人群的孤独和多日里长途跋涉的艰辛均在这迷人的景致中融化了、消失了。这是一种都市旅游者无法体会到的感受;这是我的特权 …… "
保护长城的"万里长征"
威廉在来中国前就知道毛泽东,知道红军的"万里长征",在他心目中,红军都是钢铁汉,红军的精神也一直在激励他。在1991年和1992年间,威廉还曾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爬雪山过草地,跨越六省逾1100公里,分段徒步重走长征路。在路上,威廉得到了一个他很满意的汉语名字--"洋红军",那是一些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人,对这位同样赋有红军精神的外国探险家的肯定。
自1996年起,威廉又开始了他保护长城的"万里长征"。在被新华社聘任为英文特稿编辑期间,威廉每逢周末就会骑着山地车出城到户外,往返近200公里,露宿一两个晚上,考察拍摄京郊的明代长城。
在城市里,许多中国人对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以为然;威廉发现在长城上,也有很多游客和部分户外活动爱好者将不文明的习惯带到了野外。有一次,我们一起到长城露营考察,在那段游人罕至的长城的一个烽火楼里,赫然发现某一户外网站的山友在墙壁上的题名,显示他们"到此一游"。而此前不久,威廉曾到这个以长城为主题的网站去做长城保护讲座。当我们发现那处涂鸦时,真是说不出的失望和难以置信。
自1998年以来,威廉在某外国公司北京办事处的赞助下,指导了"保护长城不受现代化的侵害"项目。该项目与北京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密切合作。如:建立长城环保站,雇用当地农民捡垃圾;召开长城保护研讨会;在通往长城的山径上竖立环保公益标志牌,上面的口号是"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保持长城古朴的魅力!"
威廉还组织发起了多次美化长城的捡垃圾活动。其中尤以2000年4月15日的活动最为声势浩大,在"长城--人类文化遗产"主题下聚集了来自38 个国家的一百多位志愿者,到金山岭长城段捡拾垃圾,他们中间有中国国家文物总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的高级官员。各国志愿者,高举各自的国旗,行进在通往长城的山径上。许多志愿者在活动之后将用于捡垃圾的帆布口袋留做纪念,那些口袋上写着威廉提出的长城环保口号,比如"人人捡垃圾,长城美如昔"、"不爱长城非好汉,长城脏了怎么办"等等。
2001年4月威廉又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该协会的使命在于:协助中国文物保护机构,保护长城古朴的历史风貌。近来,威廉与北京文物局共同向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申请,将北京地区长城的文化自然景观列入其"2002年100个滨临险境的文化遗产名录"。
到长城就像回家
威廉对长城的感情之深令人叹服,他曾经说过"我之所以喜欢长城,其实也很简单,在我看来,长城的修筑时间之长,建筑用料之多,劳力之重令人惊叹,而且在地理上改变了中国北方的疆界划分。在这些方面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工程能与之相比……" 他不仅游览长城、考察长城,而且以他个人巨大的努力和热情去关爱长城、保护长城。在一起考察长城的户外活动中,威廉不止一次地说"到长城就像回家……"。
在中国生活的十几年中,他在长城上就度过了500多天,被中国新华社誉为"探索长城最成功的外国友人"。威廉的举动也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认可,1998年10月1日中国国务院向他颁发了1998年度外国专家友谊奖章(即"洋劳模"奖),在国庆49周年大型国宴上受到朱熔基总理的亲切接见。在北京的山友圈子里,威廉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户外人士,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位山友借用毛泽东对白求恩大夫的评价赞誉威廉:"……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为长城的保护事业而不懈努力……;他是一个高尚的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