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嘞———”文化部命名的“山歌之乡”江西兴国县,随处可闻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它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旋律,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明珠。近日,兴国山歌又被正式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渊源】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首山歌三个师”被传为佳话,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唱响了整个苏区,至今仍在传唱。当年,兴国的一些著名山歌手曾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中央领导的接见。兴国山歌在苏区文学史上也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表演】
兴国山歌有歌头、歌腹和歌尾等完整的结构形式。开头一声“哎呀嘞———”,结尾之前的呼应语“同志哥”,表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语气,形成独特风格。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从演唱形式上,兴国山歌分为对花、猜花、锁歌、赞歌、丢观音、捡脚跟、绣褡裢、藤缠树等,在演唱内容上,有情歌、生活歌谣、民俗歌谣及杂歌等。
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尤其是情歌,运用比兴、暗喻、双关等手法,情趣盎然。
【发展】
为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化瑰宝,兴国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作为文化建设的龙头。文化工作人员常年深入乡村,挖掘、整理、收集了5万余首山歌,精选出1420首编成了《兴国山歌选》和《兴国山歌选续集》出版发行,编印了5400册《兴国山歌乡土材料》,制作了《兴国山歌》影碟和《山歌之乡双学潮》等电视专题片。
文化部门组建了20余支业余山歌演唱队,活跃在各个村寨。创作人员勇于创新,演唱形式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还创造了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
兴国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参与创作的大型山歌剧《山歌情》在北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一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山歌剧《女人河》获江西省第四届“玉茗花”戏剧节创作一等奖。“重阳山歌节”成为兴国盛大的文化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