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闻 时间: 2010-01-24 来源: 广州日报
办“绿色亚运” 让羊城更美 2009,数字话广州环境 2010,“绿色亚运”吹响冲锋号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合计347天,优良率为95.07%,与去年基本持平 ●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2.23%,比去年增加1.27个百分点 ●目前已有1025家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整改,核发机动车环保标志152万多个 ●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769宗,行政处罚案件2888宗,罚款总额达5529余万元,关停企业(项目)1546家(个) ●338家污染超标、扰民饮食业户,已全部关停或完成整改;全市饮食服务业污染投诉比去年同期下降21.23% ●关停20个小火电项目共199.8万千瓦机组,完成了省下达的任务;全部淘汰了落后水泥产能,提前2年完成了任务 ●共布设超过80个监测点位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控,覆盖以广州为核心,包括珠三角其他城市和清远、汕尾等近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 2010,“绿色亚运”吹响冲锋号 2010年是实现城市环境面貌“一大变”、举办“绿色亚运”、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广州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到2010年一大变的总目标,以举办“绿色亚运”为载体,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执行市委、市政府“治水”、“治气”等各项环保工作部署,着力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坚决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通、房更靓、城更美”,以崭新的城市环境面貌迎接2010年第16届亚运会。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着力打击“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企业和污染情况反弹、屡查屡犯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同时,加强与珠三角周边城市在区域大气污染、流域水污染、减少灰霾天气、环保规划对接、废物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协作配合,积极推进珠江水系和珠三角城市空气污染联防联治,促进珠三角区域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的建立。 从有着“广州之肺”美誉的白云山下来,沿途经过绿树成荫的麓湖路,绿树红花随处可见,不远处的麓湖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加上湿润清新的空气,广州人惊喜地发现,花城正在发生着美丽的蜕变,碧水蓝天的宜居环境,将不仅是一个梦。专稿 碧水绕青山,白云伴蓝天。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今年亚运会时,广州将向一千多万市民以及与会的选手和嘉宾展示一个环境优美的姿容。 群众的满意才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终极目标。近年来,为了给居民们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广州市环境保护工作以迎接亚运会为契机,以解决危害人们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着力营造生态、环保、自然、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展开了一系列扎实的环保行动,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市民参与环保,共享环保建设成果。 谋定全局: “绿色亚运”工作机制全面建立 古语有云,谋定而后动。要举办一届“绿色亚运”必须全方位的考虑广州当时环境状况,制定详细的污染控制方案和切实有效的行动计划。 2004年7月申亚成功后,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亚运会的筹备工作,按照省领导提出的“以‘大干’促‘大变’”、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通、房更靓、城更美”重要指示精神,对举办一届绿色亚运进行了周密准备和规划。 为实现“天更蓝”目标,广州在“空气整治50条”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新的工作目标:到201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2008年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96%;亚运期间在尽量少采取非常规措施的情况下,力争国控大气监测点和主要亚运场馆监测点每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在前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广州又制定了分八阶段实施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的战略目标,去年1至11月已完成前5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从去年11月12日亚运倒计时一周年起启动第6阶段工作,全面实施亚运空气质量保障广州市措施方案和周边城市措施方案,强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治。同时,加强亚运场馆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建设;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气象局、高等院校资源,建立专家会商制度,为及时启动应急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为实现“水更清”的目标,广州将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所定的污水治理与河涌整治任务,纳入整治任务的121条河涌水质不黑不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亚运会前全市水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到2015年,全市农村分散的生活污水均得到有效处理。 “新31条”:让羊城天更蓝 “对环保部门来说,服务民生的落脚点就是要解决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这是广州市环保局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 着眼群众关注的热点,广州以举办亚运为契机,先后制订并实施“空气整治50条”、“空气整治新31条”等措施,投入24亿元治理空气污染。回望2009年,广州这座承载新世纪历史任务的城市,“蓝天行动”如火如荼: 禁燃区内已有25家企业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工作;1025家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整改;部分电厂完成脱硝,每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4000吨。珠江电厂脱硝工程已正式动工,4台机组可望明年亚运前投入运行,届时又可削减氮氧化物排放量1万吨。国家和省重点监控的14家大气污染企业已实现联网监控。 值得一提的是,338家重点整治的污染超标、扰民饮食业户,已全部关停或完成整改。2009年前11个月,群众对油烟污染投诉同比下降21.23%。 为彻底斩断机动车尾气这条“黑尾巴”,广州全面开展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对152万辆汽车核发了环保标志;从去年1月起分三阶段对高排放汽车实施限行措施;从亚运倒计时1周年起,对违反环保标志限行规定的车辆开始实施罚款200元、扣2分的处罚。同时,力争于春节前建成140条工况法检测线。日前,广州又出台鼓励淘汰黄标车的经济奖励政策,最高奖励3万元,加快淘汰高污染车辆。 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餐饮污染控制三管齐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去年全年,广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合计347天,优良率为95.07%。给市民的直观感觉就是:蓝天更多了。 绿色门槛: 既保护发展又保护环境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广州环保局出台了加快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促进经济发展的19条措施,实行阳光审批、主动提供服务,以“保护发展,保护环境”的思路,履行服务民生、服务企业的职责。 针对重点项目,市环保部门全程做好跟踪服务企业的工作,即:在企业计划新、改、扩建项目阶段,做好环保政策咨询服务;在企业组织编制环评报告阶段,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在项目申报阶段,做好审批政务服务;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阶段,做好综合完善服务;在项目投产后的日常监管阶段,做好守法咨询服务;在企业深化治污阶段,做好财政支持服务。 审批提速是环保部门为企业服务的又一项创新型措施。环保审批窗口通过推行项目审批前置把关和后续管理的一条龙服务,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审批时间由原来的60个、30个工作日分别缩短为15个、10个工作日。这一系列的便民举措赢得群众的赞誉,市环保局政务窗口连续5年群众服务满意度达100%。 在大力支持、积极服务符合环保法规和政策要求的项目建设的同时,环保部门充分发挥环评的“调节器”和“门槛”作用:严把环保准入关,严格执行“三个不批”:对资源消耗指标高于同行业、地区平均水平的新建项目不予批准;对没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对不能实现“以新带老”、“增产不增污”的改扩建项目不予批准。全市共否决总投资29.19亿元、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263个。 绿剑猎污: 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416宗 好天好水来源于对污染问题的“围追堵截”2009年全年,全市环保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81389人次,检查企业34579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769宗,行政处罚案件2888宗,罚款总额达5529余万元,关停企业(项目)1546家(个)。 有人形象地说,就如牛年的两支锐角,广州挑开了更加凶猛的治污大战。广州市环保部门负责人强调,进一步加大环保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群众污染投诉,努力提高环境应急预警预测能力,群众环境权益和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去年,市环保部门对涉及12个区、县级市的7类环境问题、169家排污企业实施挂牌督办。目前,共有125家完成督办任务,其中122家关停、3家完成整改;其余正在整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