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向宜居城市转变
2009-12-28

2009年12月22日 08:52:40  来源: 重庆日报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和比较,上个周末,家住沙坪坝区的陈双全和老伴终于决定“下叉”———在北部新区购置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用于养老。

    从原本的想“逃离”这座城市,到决定在重庆颐养天年,今年60出头的陈双全对重庆这些年来环境的变化感触颇深。

    20多年前,杨双全从青藏高原部队转业来到我市环保部门上班。“青藏高原天蓝蓝、水清澈见底、空气清新宜人,就像是人间的天堂。而当时的重庆就太糟糕了。”初来乍到的他,完全无法适应重庆灰蒙蒙的天空和漫天的扬尘,“那时候,在街上走一个小时,三天里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重庆“雾都”的形象依然在全国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杨双全举例说,那时候,市民们称作“飘尘”的物质弥漫在整个城市的空气中,每个月的降尘量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35吨以上,“那时候人们统一穿的都是深色衣服,没有谁敢穿白衬衣出门。”而由于空气中还附着大量的有害致癌物质,重庆一度成为全国肺癌、鼻炎发病率最高的城市。

    在老杨看来,如今重庆城市面貌发生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过去到处是破烂的民房,地面上到处是水凼凼,而现在,不仅处处有公园,就连小区的绿化也像公园一样,到处是山清水秀。”老杨说,正是这些原因,让他下定决心,要在重庆养老。

    从“蓝天”、“碧水”、“绿地”和“宁静”四大行动,到实施区县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办法,再到重点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全市主城9区争创“无煤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总是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并行。

    “要想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首先是要把环境搞好。”市环保局局长曹光辉说,随着“五个重庆”的建设启动,蓝天碧水的增加,将重庆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城市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若干年后的山城,将坐拥山水之利,成为一座极具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