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08:19 生意社
我国有大熊猫,世界独一无二,“国宝”。
我国还有普氏原羚,同样世界独一无二,同样为“国宝”。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1600只,生活空间2.3万平方公里。在人类的精心保护下,种群还在不断恢复、发展。
普氏原羚600只左右,仅分布在青海湖畔,生活空间只有200多平方公里。但同样幸运的是,人们已开始想方设法拯救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为何落户青海湖畔
在远古时期,我国西北地区与现在华北地区一样,处在较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草原与森林交替分布,羚羊是当时极盛的优势动物种类,驰骋在草原上。
当青藏高原开始隆升、黄土高原逐步形成时,西北温暖的草原逐渐变冷,环境变化迫使羚羊产生了种的分化。
走向青藏高原的羚羊逐步适应了高原寒冷的气候,分化为高鼻羚羊、蒙古瞪羚、鹅喉羚、藏原羚、藏羚和普氏原羚等6种羚羊。其中藏原羚、藏羚羊和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的羚羊。
在青藏高原隆升、变寒过程中,普氏原羚选择了条件较好的中原和青藏高原裙部地带,分布范围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和青海等地。
可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普氏原羚原本广阔的家园渐渐缩小,最后,只有青海湖接纳了无家可归的它们。
普氏原羚在青海湖畔的生活
普氏原羚能在青海湖地区生存下来,从自然与科学的角度来说,得益于青海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青海湖地区是青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同时是沙漠与草原交错区。湖周围有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人迹和家畜罕至,因此成为普氏原羚的避难所。
由于普氏原羚从不离开青海湖畔,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滩黄羊”。普氏原羚性喜群居,行动迅速敏捷,视觉和听觉很发达,十分机警。它们主要以草原针茅、苔草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为食,冬季则啃食干草茎和枯叶,忍耐干旱的能力较强。
每年青海湖畔最寒冷的季节是普氏原羚最火热的恋爱期,此时青海湖畔成为普氏原羚争夺配偶的爱情竞技场。在竞争中失利的雄羚默默离开羚群,待雌羚怀孕后再重返群体。产仔期时,与雄羚暂时分开的雌羚独自到高草丛、灌木丛等僻静地方分娩,产下并一直抚育小羚到其能够独立生活。
普氏原羚到底该叫啥
普氏原羚是我国独有的野生动物,为何冠上一个外国人的名字?答案在137年前。
1872年,一位沙俄职业情报军官带领一支考察队考察青海湖附近地区。这位军官名叫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自然博物学家,热爱收集野生动植物标本。
由于路途遥远,交通工具落后,考察队没有携带太多食品,一路上靠猎杀野生动物为食。一天傍晚,考察队在高原上射杀了几只像黄羊一样的动物。像往常一样,他们解剖了那些猎物,吃掉肉块,留下皮张和骨骼。但没有人注意到这种羚羊他们从未见过。
考察结束后,普热瓦尔斯基将一行收集的300种动物标本和3000多种昆虫标本全部送给了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其中就包括那些像黄羊的动物头骨和皮张。
这一类似黄羊的新物种引起了动物学家们的注意。在鉴定过程中,俄罗斯动物学家将其定名为普氏原羚,作为藏原羚的一个亚种。
事实上,普氏原羚与藏原羚在角的形态、行为及分布区域上有明显差别。于是1967年,一位澳大利亚动物学家在重新分类全世界羚羊时,将普氏原羚列为一个独立物种。
近几年,许多人希望这一我国特有物种能有一个中国名字,于是称其为“中华对角羚”。这是因为雄性普氏原羚长着一双与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对弯的黑色环棱状犄角。在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呼吁下,“中华对角羚”的名字正在逐渐替代“普氏原羚”。
不过,物种的命名要得到国际动植物分类组织的认可,因此普氏原羚的“改名之路”漫长而复杂,但为让普氏原羚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中国名,很多人都在做着不懈努力。
有效挽救使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翻番
叫什么名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把普氏原羚从灭绝边缘拉回来。
自普热瓦尔斯基考察青海湖至今已是百年沧桑。当年考察队拍摄到的数百成群的普氏原羚在青海湖畔悠闲吃草的场面已难再现。
栖息地的不断开发和破碎,人类和羊群的到来,加之全球气候变化,普氏原羚与其他许多动物一样,其家园面积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急速下降,几乎到了绝迹的程度,成为世界有蹄动物中最濒危的物种。
牧场上网围栏的阻隔,使普氏原羚失去了种群间自由交配的机会,出现了兄弟姐妹甚至父母子女相互交配的情况;而近亲繁殖又使普氏原羚的个体和种群急剧退化。
网围栏和水渠的阻拦,使普氏原羚不能快速奔跑,常常被它的天敌——狼咬死,或者撞在网围栏上痛苦地吊死、挂死。
生活空间的日益缩小,使普氏原羚与家畜频繁接触,因感染寄生虫病而死亡的普氏原羚逐年增多……
普氏原羚的危险处境引起了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及我国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1988年,普氏原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为世界极危(CR)级动物;2000年,被列入《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规划》,成为亟须拯救的15个物种之一,国家为此投资7000万元。
在普氏原羚的家乡青海,拯救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青海省政府启动了为期10年的普氏原羚保护规划,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召开国际研讨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试图为监测、保护普氏原羚野外种群和栖息地,开展人工繁育,实施野化放归,建立社区共管等问题找到最好的解决途径。
经过几年努力,如今青海湖东部、东北部和西北部都成立了普氏原羚保护站,有专人日夜守望着这一珍稀物种。限牧、禁牧工程的实施,网围栏的拆除,恢复了普氏原羚种群间交流的生境通道,减少了它们采食和躲避敌害时可能遇到的伤害。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人工补饲点、补水点的设立,逐步协调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形成政府、社区、群众共同保护的新机制。人们的努力,使普氏原羚由20世纪末的300多只上升到如今的600多只,再次驰骋在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