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3 13:12:31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国际在线报道:当地时间19日下午,经历了13天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哥本哈根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这次大会的艰难历程折射出人类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种种困境,虽然各国都承认气候变化的事实,并认识到积极应对的紧迫性,但是在责任分担等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依然难以弥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应对气候变化这条路上,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在我的生活中,我梦想过见到一大群野生动物、丛林和热带雨林,到处都是小鸟和蝴蝶。但是现在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到时候能不能再见到这些东西。”这是一名儿童在一部短片中诉说他对气候变化的担心。这部短片描绘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世界末日景象,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就在播放了这部短片后正式开始。童真的声音、直白的质问,这名儿童说出的每一句话就像警钟一样敲打着每个人的心。他的担忧绝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着的事实。由于人类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已经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加速恶化,温室效应已经发生。世界气象组织今年12月8日发表的最新全球气候报告指出,2009年将成为有气候记录以来10个最热的年份之一,而2000年至2009年也将成为最热的10年。气温上升不但将加速冰川的融化,把海平面推得更高,还会引发极端气候现象,包括飓风、洪水、干旱、暴雪、热浪、寒潮等。
一直生活在世界旅游名城悉尼的威廉今年就亲历了一场可怕的沙尘暴。9月23日,澳大利亚东部地区遭遇了70年来最为严重的沙尘暴,使悉尼往日碧海蓝天的景象荡然无存。威廉用摄像机记录了当时的感受:“我身后覆盖着厚厚的来自澳大利亚腹地的沙尘,风速达到了最快每小时100公里左右。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天气:你可以看到后边的建筑颜色怪异,能见度只有几米。你能看到后面的街道,但是再远一点,你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沙尘实在是太厚实了。我真是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天气。”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安迪·彼得曼教授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正是这场沙尘暴的“帮凶”。“我们不知道除了气候变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恶劣天气出现。事实上我们用全球气候变暖的模型预测过,而我们预测的高温天气确实出现了。如果不是全球气候变暖,尽管还会出现沙尘暴,但由于植被覆盖率会更高,土壤会更加潮湿,风力的作用不会如此之大。如果不是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不会在(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发生的如此严重。”
平均海拔只有约1.5米的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更深切地感受到,气候变化已经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也许再过几十年它就将被海水吞没。今年10月,马尔代夫在水下4米深的一处海底召开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该国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各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纳希德说:“我们试图向世界表明马尔代夫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气候变化,马尔代夫将会发生什么。在这个富于挑战性情况下,人人都和马尔代夫受影响的程度一样,我们期望着人们为这样的情况做点什么。如果不能拯救马尔代夫,我们觉得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没有什么机会了。”
面对种种极端气候现象带来的灾难,面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弱势国家和边缘地区,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再也无法置身事外,无动于衷,必须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共识。今年正值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年,各方计划在年末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上能就《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新安排。在这种氛围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今年一系列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为了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果,今年9月还举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上呼吁发达国家率先采取行动,发展中国家也应采取措施,在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同时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潘基文说:“我呼吁出席本次会议的所有发达国家领导人率先采取行动,这样的话,其他国家也将随之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也呼吁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能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所有的国家都应立即采取行动并付出更大努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切实的贡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时表示,中国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任的高度,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切实努力:“中国已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2005年到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11月26日,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实事求是地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对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赏。丹麦首相拉尔斯·拉斯穆森说:“我得说中国现在发生的一切让我充满敬佩之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了非常有力的声明,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承诺,显示出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应对上)决心之大,我相信会对其他国家领导人起到鼓励示范作用。”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却在减排问题上缺乏诚意。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美国宣布,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排17%,这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日本虽提出25%的减排目标,却同时要求所有主要排放国都参与减排,这明显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相悖;即使是对气候谈判最积极的欧盟,也只承诺20%到30%的减排目标。而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发达国家需要到2020年前,在1990年排放量基础上减排25%至40%,才能避免给世界带来灾难性影响。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等核心问题上的巨大分歧,直接导致在今年举行的五轮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都无果而终。直到12月7日哥本哈根大会开幕后,有关各方还在围绕减排份额、资金和技术支持、监督机制等问题展开激烈地博弈。多次参加国际气候谈判会议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指出,发达国家不愿意承担责任是数十年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不能取得理想成果的主要原因。
邹骥说:“可以说从1990年开始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这种分歧就存在,一直持续到现在将近有20年时间了。之所以争论的激烈,就在于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对自己的责任能逃就逃,能小就小,而对别的国家,特别是对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一压再压,不断地施加压力,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口惠而实不至’。”
被寄予厚望的哥本哈根会议最终未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这次大会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方必须承认全球气温的上升幅度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控制在2℃以内,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大会还决定,各国应在2010年1月将《哥本哈根协议》提交本国立法机构审议通过,并致力于在2010年达成一份全球性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气候问题专家王瑞彬认为这次会议的成果值得肯定。
王瑞彬表示:“我想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会议刚刚召开的时候,发达国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就是抛弃掉《京都议定书》的原则,而这恰恰是保护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原则,比方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那么从会议的最终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京都议定书》基本的精神没有遭到否定,反而是得到了保护,我想这对于保证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基本权益是非常有利的。”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2月21日也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表示,他认为哥本哈根会议是成功的,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我对会议达成协议感到满意的同时,我知道,哥本哈根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哥本哈根协议》本身,并没有人们事先所希望的那么大。尽管如此,这次会议代表着一个开始,一个重要的开始。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