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 08:52:40 来源: 重庆日报
12月20日下午1点,江北国际机场。从广州飞抵重庆的投资商何润明经过候机大厅时,被电子屏上显示的一则消息吸引:重庆今年“蓝天”数已达300天,与去年同比增加10天。
走出候机大厅,看看飘着片片白云的蓝天,路边郁郁葱葱的树木,脚下干净整洁的道路,何润明大为感慨:重庆,他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来过的城市,如今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事实正像何润明看到的一样,在全市经济步入“快车道”的同时,我市今年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环保“四大行动”,控制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开展次级河流整治,让更多的蓝天碧水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环境保护为这座年轻的直辖市注入了新的成长活力。
300个“蓝天”不再是梦想
“老头子,把你的白衬衣换下来,都穿了两天了。”
“没得事,现在空气质量好了,穿一个星期都没问题。”
昨日上午,在渝中区通远门,记者听到刘成贵老两口的对话,颇为有趣。
刘成贵老人已经在主城区生活了近70年,在他的记忆里,以前每年至少有100天雾蒙蒙的,人走在大街上也常打喷嚏。
重庆两江环抱,水气弥漫易生雾,在工业化时代之前,山城云缠雾绕恍若仙境。但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工业迅速发展,排放的大量废气和煤烟粉尘与雾气混合,生成黄褐色浓雾,常罩在城市上空久久难散。
像刘成贵一样的“老重庆”们至今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城一入秋,整座城便被黄褐色的浓雾包裹,雨天害怕酸雨“化”掉头发,出门一定得打伞。城市中弥漫的“飘尘”让市民根本不敢穿白色的衣服出门,穿皮鞋出去一会儿就沾满了灰。
为改善空气质量,从2005年起,我市开始实施“蓝天行动”,在主城九区2737平方公里内控制扬尘污染、燃煤及粉烟尘污染、机动车污染等数千个污染源。同时,逐步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生产设备,对嘉陵化工厂等54户污染较重的企业实施搬迁。
从2005年的256天,到2006年的260天,再到2007年的274天、2008年的290天、今年的300天,“蓝天”目标的天数在过去的基础上一年比一年增加,压力逐年加大。“要获得越多的蓝天,对重庆这个过去被称为‘雾都’的城市来说,极具挑战。”市环保局局长曹光辉说。
为控制扬尘污染,市蓝天行动督察组加大了对曝光污染源的巡查。其中,今年挂牌督办的江北区海尔路片区扬尘污染,成为全市首例因为扬尘污染被挂牌督办的整治项目。目前,该处扬尘污染整治已经通过摘牌验收。
市环保局透露,今年主城区应完成538台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404台。来自市经信委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主城区已有重庆电池总厂、嘉陵化学制品有限公司、新华化工厂等78户环境污染重点企业完成搬迁任务,占应搬迁企业总数165户的47%。
一系列控制扬尘污染和二氧化硫及烟尘污染的措施,让更多的蓝天回到山城的上空。截至12月20日,今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0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16日至10月24日,主城区连续131天空气质量满足优良。
碧波荡漾惠泽山城
上个周末的早晨,虽然气温只有6℃,家住储奇门的杨有贵依然一如既往地来到长滨路,做了一番热身活动后,扑地跳进了长江开始冬泳。
今年已经65岁的杨有贵,一直住在长江边上。谈到对长江的感情,他说,“小时候,夏天最喜欢的事,便是和伙伴们一起在长江或嘉陵江去游泳。那时候,长江水不像现在这样浊,嘉陵江的水也比现在的还要清。”到了改革开放之初,嘉陵江、长江被两岸企业污染得不成样子。从造纸厂、钢厂、化工厂等企业伸出的上百排污管直排两江。很长一段时间,造纸厂废水在江面形成泡沫,从嘉陵江华新街处绵延千米,直到朝天门两江汇合处。喜欢游泳的人们都不愿意下水了。
“经过几年的整治,清澈的江水又回来了,大家都很高兴。”于是,虽已年过花甲,老杨和他那一帮冬泳的队员们,又在长江和嘉陵江冬泳中找到了乐趣。
市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为推进全市次级河流污染的综合整治,市政府连续发出相关文件,对全市17条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整治要求。如今,整治工作已卓有成效。
市民皆知的桃花溪,是主城区5条重要次级河流中最大的一条,起源于沙坪坝区,全长15.79公里,流经3个区县后注入长江。
在当地居民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桃花溪,两岸桃花灼灼,花气袭人,鸟语婉转,清澈溪水潺潺流淌。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桃花溪沿线密布了近千家企事业单位,居住了40万居民。岸边的企业和居民每天将约6万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桃花溪,上游河段更是堆积着200多万吨生活和工业垃圾。桃花溪开始发黑变臭,桃花没有了,鱼虾没有了,居民提起桃花溪就用“死河沟”来代称。
记者日前来到桃花溪动物园段看到,经过几年来的整治,如今,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两岸绿树成荫,倒影映入水中,休闲的市民在溪水边漫步,好不惬意。
据了解,按照规划,桃花溪上游正在修建占地300余亩的彩云湖水库,建成后总蓄水量将达到168万立方米,平均水深近80米,这也是我市近年来所修的最大水库。
桃花溪市政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彩云湖边已经开建200亩的湿地公园,待湿地建好后,种植的梭鱼草、再力花、大黄瓜等抗污强,能大量吸收重金属、净化水体的植物,将利用植物涵养一些雨水,并对污水进行“吸污消化”处理。
可以相信的是,从今年底开始,桃花溪将逐步恢复生态功能,美丽的桃花溪将重现。
“雾都”向宜居城市转变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和比较,上个周末,家住沙坪坝区的陈双全和老伴终于决定“下叉”———在北部新区购置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用于养老。
从原本的想“逃离”这座城市,到决定在重庆颐养天年,今年60出头的陈双全对重庆这些年来环境的变化感触颇深。
20多年前,杨双全从青藏高原部队转业来到我市环保部门上班。“青藏高原天蓝蓝、水清澈见底、空气清新宜人,就像是人间的天堂。而当时的重庆就太糟糕了。”初来乍到的他,完全无法适应重庆灰蒙蒙的天空和漫天的扬尘,“那时候,在街上走一个小时,三天里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重庆“雾都”的形象依然在全国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杨双全举例说,那时候,市民们称作“飘尘”的物质弥漫在整个城市的空气中,每个月的降尘量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35吨以上,“那时候人们统一穿的都是深色衣服,没有谁敢穿白衬衣出门。”而由于空气中还附着大量的有害致癌物质,重庆一度成为全国肺癌、鼻炎发病率最高的城市。
在老杨看来,如今重庆城市面貌发生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过去到处是破烂的民房,地面上到处是水凼凼,而现在,不仅处处有公园,就连小区的绿化也像公园一样,到处是山清水秀。”老杨说,正是这些原因,让他下定决心,要在重庆养老。
从“蓝天”、“碧水”、“绿地”和“宁静”四大行动,到实施区县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办法,再到重点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全市主城9区争创“无煤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总是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并行。
“要想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首先是要把环境搞好。”市环保局局长曹光辉说,随着“五个重庆”的建设启动,蓝天碧水的增加,将重庆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城市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若干年后的山城,将坐拥山水之利,成为一座极具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