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受污染 鱼儿先“报警”
2009-12-07

 2009-12-07 10:24  台海网

  台海网12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 通讯员 陈晓斌)水质优良,鱼儿畅游;水质变坏,鱼儿翻白:这是自然规律。厦门市就让鱼儿“上岗”监测水质,守护市民的用水安全。

  记者昨日从厦门水务集团了解到,生物毒性监测技术已在厦门市原水水质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江东泵站和厦门各水厂,通过投放警示鱼,定时观察警示鱼生存状态,能直观有效地监测水源是否受到突发性污染。

  上岗前须经严格“体检”

  “上岗”监测水质前,鱼儿要经过严格的“体检”和筛选。据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选用的警示鱼一般是朱文锦鲤鱼(常被用作饵料),或当地地面水体水源中自然存在的指标鱼种,鱼龄一般在3个月以内,鱼体大小2~3.5厘米,最大不得超过6厘米。这是因为鱼越小,对水质的敏感度越高。

  警示鱼可购自水族馆或直接由养殖场取得,也可自当地地面水体中抓取,在征用之前,必须先确定鱼儿健康,没有明显畸形。在投入警示作业前,还要用正常原水先驯养一周,其死亡率不得超过20%,才能投入监测水质。

  “体检”合格之后,小鱼被放入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小鱼不能超过20条,鱼缸与流动的原水连接。缸内的鱼儿每月都要定期更换,避免鱼对水中污染性物质产生耐受性,影响监测结果。

  水质部门还参考日本和台湾的警示鱼使用方法,制定了精细的管理办法,连喂鱼的时间、分量、残留物清除都做了严格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小家伙们发挥最大的作用。

  鱼儿有异常就是“报警”

  鱼儿“上岗”后,水务集团工作人员定期观察它们的行为是否异常、发生鱼病或出现死亡现象,并做好记录。一旦出现异常,就要监测原水是不是遭到了污染。

  这些异常现象包括:鱼儿如果没有到进食区进食、远离进水口、浮出水面、出现各种鱼病等,甚至鱼鳃颜色的变化,也是中毒的症状。在氰盐的影响下,鱼鳃会出现鲜红色;在碱性物质的影响下,鱼鳃会出现赤褐色;在重金属盐类的影响下,鱼鳃会出现白色。

  发现鱼儿异常后,工作人员将立即对水质进行检测,如果是由于原水污染导致鱼儿异常,且发生异常的鱼儿超过总数的20%时,就立即按“原水异常情况上报程序”及“水源污染应急预案”,进行必要的处置。同时将原水进行采样检测或送检,以确认污染物种类。

  通过这些鱼儿,水质部门可以最直观地了解原水的水质变化。当然,这只是整个水质预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整个体系还包括水质在线监测和定期抽样监测等技术手段,保证厦门市民喝上合格、安全的自来水。

来源:中国宠物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