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申遗引争论
2006-03-31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遗存运河已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种类,这为运河申遗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中国3位城市规划建筑、文物保护和工艺美术专家联名致信给京杭大运河沿岸18座城市的市长,呼吁加快京杭大运河申报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此后关于申遗便带来五大争论。

 

【争论一:申遗时间三年还是五年?】

  大运河申遗要多少年才排得上号?虽然采访中各地政府都表示对此极有兴趣,专家们也认为以京杭大运河的名气和实力,一申一个准。但真正的问题在于,目前尚在呼吁阶段的申遗要进入实质性的运作,似乎还困难重重。记者了解到,如今全国几乎有100个项目在等待参加《世界遗产公约》,而《世界遗产公约》每年只有1个项目给中国。

 

  专家朱炳仁认为,运河申遗成功大约需要“510,这也是记者听到的最普遍的说法,考虑到跨度大、头绪多,算是比较保守的预测。而运河指挥部的总指挥陈述则提出“35只要有相关的部门抓起来,申遗不会有大问题,最好是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这一年,有的机会,错过了就很难得。

 

争论二:运河范围:主线还是支流?】

  运河究竟有多长?它的范围有多大?在本次的采访中,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资料显示,京杭大运河全段长大约1700多公里,跨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六个省、直辖市。

  

    专家罗哲文认为,运河的河道长虽然只有1千多公里,但还应该加上各个段分出去的支流,这样一来就有了4千多公里。而朱炳仁最新提出的则是流域观,他以杭州的西溪湿地为例,认为园区的水系和运河杭州段全部相通,可以捆绑申遗。但无论是支流观还是流域观,如何分界?都是争论的问题。

 

【争论三:非物质间接还是直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但具体到什么是运河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目前尚无定论。

 

  罗哲文等人认为,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完全可以扩大范围到间接关系的东西内,比如徽班和大运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可以包括在里面。而扬州市文物局和文化局的专家则更进一步提出扬州民歌《茉莉花》、扬州剪纸、漆器等地区的民间艺术,均在范围之内。而陈述认为,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直接和运河有关,不能范围过宽。

 

【争论四:运河整治修旧还是建新?】

  商品房、绿化带,运河岸边几乎都以相似的面目示人,而河边的商品房也成为城市中最贵的楼盘之一。在杭州的某段运河边,记者获悉,几年前才3千多元的楼盘,现在已经涨到近万元。由于开发和规划的单一,从北到南,想要单靠运河边的风景分辨地域,几乎已经不可能。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廖可斌认为,目前运河整治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两岸的商品房太多,而千篇一律的绿化带显得人工化的意味太浓,说到底,就是没做到修旧如旧。而陈述则认为,运河就是活的,两边的景观完全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改变,只要对两岸建筑的高度和隔离带做出限制,修旧如初未必不可。

 

【争论五:运河保护:观赏还是航行?】

  运河的河道是在不断变迁中的,正因如此,大部分城市都出现了两条运河:古运河和新运河。运河是用来观赏的还是用来航行的?一些城市不约而同地表示出惊人的一致:淡化古运河的运输功能,增加新运河的运输功能。但失去了桨声灯影、汽笛声声的运河,还算不算得上是一条合格的运河?无人知晓。

  

    专家陈述表示,为了保护古运河,杭州市则准备在东面新开凿一条新的三级运河,对大运河的航运则做出相应调整,使之成为水上巴士的游览路线。廖可斌则认为,这种保护属于保护性破坏,恰恰失去了运河的真实风貌

 

                                                                                           【转自国际在线】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