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成本,需要全社会来转移支付
2009-10-04 08:18 南方都市报 作者:五岳散人
有件事不知道算是幸运还是不幸。报载,甘肃陇南地区环境保护见到了卓越的成效,野猪等野生动物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光是野猪就达到了60多万头(10月1日《兰州晨报》)。本来这是好事,但在当地的农民看来,这可实在是忧大于喜,野猪总是要找东西吃的,而农民的庄稼就是最好的食物之一,不但集中,而且茂盛。当地农民为此承受了很大损失,并且种田的成本也提高了不少。猪进人退的结果大概是这样:可耕地越来越少了。
从长远上看,环保有利于子孙万代,不但保持了最大限度的物种多样性,还能使得社会观念产生巨大变化,从那种无节制的索取到有节制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正是这种理念的结果。而这种社会观念的变化,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全民重视保护野生动物的社会,会去残酷地对待自己的同胞以及其他人。环保有时候是会让人心灵柔软的,也会让人明白和谐共生的道理。
但从一时一地来看,环保所承担的代价并不菲,而且这个代价往往是被抗风险能力不足的群体承受了去。说起来很有意思,并非是城市里的环保人士与想要被保护的自然之间关系最紧密,与自然关系最紧密的人往往是经济能力不强的农民与山民。多少世代里,他们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生活着,一旦环保的理念用法律的手段固定下来,首先受到损失的就是他们。
还有一点很重要。环境往往是那种一环扣一环的生物链。就拿这野猪来说,原本不太可能种族繁衍到这个程度,但由于人类这种本来的天敌、现在的保护者之热爱,而其他天敌又没能繁茂起来,自然也就大量进行繁殖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自然的失衡状态——— 顺便说一句,这也说明环保主义在很多地方并非一种保护自然的力量,而往往是另外一种改变自然环境的因素。
环保是万世之基,这个并没有任何问题,但环保应该怎么做,当然是要进行评估的。兄弟我在美国的时候曾经感慨其环境保护的力度之大、全民意识之高,但每到狩猎季节,也总是看见一帮人兴奋地牵上狗、拿上枪去打鹿。没办法,这东西繁殖太快,在公路上造成过大量的车祸,而且繁殖太快对于其他动植物未必是好事。
我们的环境正在恢复当中,自然还谈不到在大范围内怎么控制动物数量的问题。这可能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这里的杀戒是不能开的,一旦开了的话,由于整体意识还没到位,很可能会化“杀戒”为“杀劫”,明暗一起上阵的结果,就是原本的努力付诸东流。但即使如此,有些时候也应该在某些小范围、有限授权的情况下实施控制的举措,更可以从法律上釜底抽薪,禁绝某些控制动物之后进行再次利用的行为。
而更重要的是,要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农户进行及时的补偿。既然环保是百年大计,而且环保活动是那种看上去与其他远离自然的社会成员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得益的行为,这就更需要从政府的财政预算方面拿出合适的金额进行补贴。不能说在我们这些人得益于环保的同时,让他们承受不必要的损失。所幸当地政府已经开始评估此事,并且承诺从财政里拿出钱来给予当地农民合理的补偿。
其实这种补偿甚至都可以多一点,毕竟面对的是野猪啊!那东西瞧起来还是挺吓人的。(作者系知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