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8日08:17 南方都市报
摘要:生于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山人,应该还记得“九曲河”。“九曲河”是古代铁城护城河的其中一段,居住在“九曲河”畔的石岐人,都把她看成是“母亲河”。
北部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旁,污水处理厂初步投产。
▲污水处理厂的外形本身就极具视觉冲击力。
中山城区西南的污水处理厂气势宏伟。
来源:新浪网
之二十八拍·污水处理厂
生于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山人,应该还记得“九曲河”。“九曲河”是古代铁城护城河的其中一段,居住在“九曲河”畔的石岐人,都把她看成是“母亲河”。那时候,“九曲河”里的鱼虾特别多,船上的艇仔粥更是令人垂涎三尺。后来,由于水体污染严重、河道变窄,上世纪80年代初“九曲河”干脆被钢筋水泥覆盖,变成了今天的“民族东路”。
30多年过去,人们只能从历史照片回忆“九曲河”畔的生活情景。有人曾感叹,如果“九曲河”被保存下来,或许能为中山再添一景。三十多年前,用水泥钢筋覆盖水质变坏的“九曲河”是顺理成章之事,但如今看来却有点“遮丑”的意味,显得治标不治本。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中山市共投入38亿元(不含土地费用)建成20个总处理能力达75.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网管,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6.58%。如果当初的“九曲河”没有被覆盖,或许现在中山的污水处理厂能令“九曲河”的河水恢复清澈,“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兴许会再现。
从当年以覆盖遮丑,到今天一座座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当中折射出的是一种治污方式的转变,也是城市管理观念的进步。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市开始整治“母亲河”———岐江河;2000年全面启动内河涌整治系统工程;2004年,刚刚获得“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的中山开始启动创建全国生态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定为重点项目。目前中山市内河涌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因此污水处理设施被视为巩固前一阶段内河整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果的必要前提。
对镇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扶持上,中山市政府也不遗余力。政府曾先后四次提高每万吨处理规模补贴额度,目前已经达到610.5万元/万吨;此外还对镇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网管实施贷款贴息,贷款部分可获得3年50%的贴息。
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费用庞大,但毫无疑问是值得的。自从1998年中山市污水处理公司投入运行以来,曾经严重污染的岐江河水质已经大有改善,目前水质基本保持IV类,且为中山市荣获“国家卫生城”、“环保模范城”作出了贡献。
一座座圆形的庞然大物建起来时,作为升斗市民或许未必能完全理解其长远意义。然而,在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已有鲜活的例子可鉴。1970年,在美国开始实施《清洁空气法》,20年后,30岁以上的人群中减少了18 .4万例早衰死亡,与过往无控状态相比减少了970万急性支气管炎患者。或许不用过20年,中山人民就能感受到污水处理设施带来的好处,而后世子孙也会感谢今天人们所做的一切。
肝脏是人体内化解毒素、维持健康的重要器官。如果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那么污水处理设施就应该是“城市的肝脏”,维持城市生命之源的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