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2日02:21 新京报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的四大沙地之一,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区,沙地南端与北京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与下图同为陈广庭供图)
内蒙古的部分草原也存在着沙化现象。
在紧邻北京的河北怀来县“天漠”附近,当地农民采用“网格”法固沙。周文广 摄
朱相远在为中央领导汇报中华世纪坛的设计创意。
2000年4月,一场特大沙尘暴侵袭北京,上街的女士们佩戴的纱巾成了“沙巾”。2000年全年,北京总计经受了12次沙尘暴的侵袭。滕科摄
新中国首都60周年
总第937期 北京1949-2009
地理记事本·2000
1月28日 中华振兴世纪鼎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宫门广场落成。
2月1日 北京西单文化广场竣工并启用。
2月18日 北京市拍卖出让广渠门外9块原工业用地使用权,这标志着北京国有工业企业开始大规模分批有序迁出四环路以内地区。
2月24日 老山地区发现一座大型西汉陵墓。
3月4日 白颐路更名为中关村大街。
4月6日 入春以来的第6次沙尘暴侵袭北京城。
6月19日 北京市政府便民电话中心正式开通,电话号码为12345。
8月14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落成。15日,北京市各界群众4000余人在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
8月20日 “清华·剑桥赛艇对抗赛”在昆玉河举行,清华队率先到达终点。
10月24日 位于原东直门水厂蒸汽机房旧址的北京市自来水博物馆开馆。
11月1日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到当日零时,北京市常住人口1381.9万人。
11月11日 北四环路通车。
11月13日 中国反邪教协会在北京成立
12月20日 后门桥和莲花池修复工程竣工。
12月29日 最后一批615户居民迁出圆明园。
12月31日 中、日、韩青年学生在京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350万张多米诺骨牌被依次推倒。
沙尘暴忧患自此始
2000年4月6日12时许,整个北京城笼罩在风沙当中。强沙尘天气使一些地区的能见度不足100米,路上的车辆纷纷打开了车灯,雨刷也纷纷启动用于清除挡风玻璃上满布的沙尘;一些建筑工地停止了作业;首都国际机场的进出港航班被延误———这已是当年开春以来的第五次沙尘暴侵袭北京。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陈广庭教授说,2000年北京的沙尘天气,无论从次数还是从强度来说,都算得上我国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
2000年发生的强度大、频率高的沙尘暴让普通的北京市民也真正感受到了焦虑,各级政府对土地沙化与沙尘暴的忧患意识和对防沙治沙工作的紧迫感,也始于2000年。而且,当时北京市也正在着手准备申办2008年奥运会。“从20世纪70年代‘风沙逼近北京城’的惶恐到2000年12次强沙尘暴袭击北京,‘沙尘暴来了’已然成为北京人春季生活的一部分。”
据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赵廷宁教授回忆,2000年4月北京沙尘暴正发威的时候,他当时正在外出差,学校连续数次打电话催他回京,主要任务是为4月中旬由科技部牵头成立的防沙治沙专家组收集大量的资料、数据。此后,专家组的十余位专家分赴河北、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考查了沙尘暴的源头,编写了一份“防沙治沙技术方案”。
国务院对防沙治沙工作一直很关注,赵教授说,专家组的组长史培军教授、副组长孙保平教授在当年的5月17日就在国务院办公厅举办的科技知识讲座上向朱镕基总理作了相关报告。
5月中旬,朱镕基还先后到河北丰宁、沽源、怀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等土地沙化严重的地方进行调研,并作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指示。随后,国家林业局正式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的75个县(旗),成为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关于沙尘暴成因的争议
陈广庭教授说,现存为数不多的文献资料表明,20世纪六十年代也属北京沙尘暴的高发期,特别在1965—1966年之间,强沙尘天气就有21次之多。“当时人们首要关心的是吃饭,是生存问题,沙尘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就远未像现在这么重视,因此也并未引起特别的反响。”
70年代沙尘天气逐渐减少,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数量很少,从1992年起沙尘天气又出现抬头趋势,但因为基本处于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人们也就没有感觉到太明显的异常。
关于2000年北京沙尘暴突然肆虐的原因,陈广庭教授认为可能有诸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来临、气流异常活跃等偶然性的因素,目前研究界尚存在诸多不解之处。不可否认的是,90年代前期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已十分突出,内蒙古草原的退化与沙漠化问题、河北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问题都异常严峻,再加上1999年北方大旱,地表土层干燥、疏松、覆被率低的内伤延迟到2000年春季便显现出来。
北京的沙尘天气多与地理、地貌特点也有一定关系。赵廷宁教授说:北京平原地区的海拔只有50米左右,八达岭一带在800米左右,而到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就达到了1000米以上,这种“下坡”地形,再加上河谷地带的“狭管效应”,很容易让裹挟着沙尘的西北部冷气团沿着风口来到北京地区后便减速、停滞下来。
从2000年起,沙尘暴研究也成了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争议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北京沙尘暴的源头在哪儿。据赵教授介绍,一种观点认为是“就地起沙”,以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流域和康庄、南口地区为代表的“三河两滩”是北京主要的风沙危害区;另一种观点认为成大气候的沙尘暴,还是源起国外蒙古等国的大沙漠,国内西北地区的沙漠与沙地,以及这一地区农牧交错区域退化、沙化土地的扬沙。
绿色屏障阻止沙尘抹黑北京
沙尘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赵廷宁教授认为,它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最为明显。此外,给汽车和建筑物的清洗工作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尤其是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以玻璃幕墙为主的建筑物。沙尘天气来临,空气中的尘埃比例相应升高,对精密制造业的生产也有很大冲击,厂家不得不在提高空气净度上下大工夫。
赵廷宁教授说,除了这些有形的负面影响,还有无形的影响———比如说对北京形象的损害。空气质量本来就是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空气质量也体现着它在国际上的形象。
从2007年以后,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明显下降,而且北京的蓝天、一级天数量增多,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一些外国人依然有北京沙尘暴多、空气质量差的不良印象。就在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个别外国运动员戴着口罩出现在了首都机场。
赵廷宁教授表示,近几年来北京沙尘天气的减少,虽不能完全归结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立竿见影”,但必须肯定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近年来在植被保护与建设上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地表覆盖增加对减缓沙尘天气影响的贡献。2000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2年北京为解决就地起沙启动了“三河两滩”五大风沙危害区“播草盖沙”等生态建设工程,今天如果从北京上空俯瞰,环绕北京的一个宽广的绿色屏障已经形成。
陈广庭教授也指出,由于受高度和沙漠地带影响,森林屏障只能对沙尘起到减缓作用。北京另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是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看似与沙尘天气关联不大,实际上因干旱日益严重势必对土地沙化和起沙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北京防沙治沙、降低空气污染的工程依然任重道远。”
尘暴往事
风从北魏吹来
北京最早的沙尘暴记录是在公元440年的北魏时期,当时上谷郡(包括现在北京延庆)“黑风起,坏屋庐,杀人”。在金代,北京地区“风霾”、“雨土”的记载尤多。元朝也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1367年的沙尘暴天气前后持续了44天。
北京地区在明朝总计有95个年份出现春夏之交的沙尘天气。万历四十六年三月———“黄尘蔽天,日色晦冥,咫尺莫辨……”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后,有关风灾的记载有23年,其中演绎成沙尘暴的大风主要集中在康熙朝。明清的沙尘暴来自多个方向,沙源较近。民国时期,北京地区风沙活动强烈,郊区已有不少沙丘。
历史上沙尘暴活动频繁的年代,经常是因为气候干旱少雨使得地表土壤干燥、疏松,要么就是统治者大兴土木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明末清初的沙尘肆虐属于前者,农民起义往往发端于严重干旱引发的民不聊生。大兴土木可以元大都的兴建为例,从元《运筏图》中可以看出当年对西山森林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沙尘暴在随后就便开始肆虐。
——据陈广庭《北京沙尘暴之前世今生》整理
60年60人·2000
中华世纪坛耸立在世纪之交
朱相远,73岁,中华世纪坛总创意设计人、序文作者
为了依次展示世界各地在迎接“2000年1月1日零点”的庆典活动,当时全球有60多家电视台和网络联合起来,对各个时区的庆典活动进行了转播。其中在第5区电视直播的是中国和菲律宾,这个时段在全球的收视率上是最有利的时段,据估计约有25亿观众观看了中国在中华世纪坛举行的盛典。能在全球有十几分钟的亮相机会,这对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
距离“新千年”到来的前十几分钟,江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世纪坛,我当时有幸向中央领导汇报了世纪坛的设计创意。
说起中华世纪坛的创意,早在1994年我就萌生了这个想法,当时因为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人们的情绪普遍有些失落,我最初的想法是建议北京市借1999年9月9日这个“9”字连线的时刻搞个百日迎新活动,在北京建个世纪墙。有人说“世纪墙”还不如叫“世纪廊”,但考虑到“廊”与“狼”谐音不好听,后来我觉得叫“世纪坛”不错,可以在借用古都“坛”的名字时赋予弘扬中华文明的新涵义。中华世纪坛的名称确定下来后,由我承担它的创意设计,整个建筑以弘扬中华文明史为主线。主体建筑许多地方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比如“乾”与“坤”的结合象征的是运动与包容的结合,圣火广场两侧的流水象征黄河、长江,56个水源喷嘴象征56个民族,青铜甬道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大厅的穹顶,这里由几千颗星星组成的星空并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天文学家经过精密计算,测绘出的2000年1月1日零时北京夜空的真实面目。
我还有幸写了“中华世纪坛序”,共283字,镌刻在坛名铭文碑的背后。写序文的时候,除了要体现词句对仗外,我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能经得起历史考验和众多华人的认同,最后就选择了这样一个中性的写法。
见证人·2000
昆玉河上的“意外”胜利
2000年8月20日,一场赛艇对抗赛在北京昆玉河举行,对阵的双方是清华大学代表队和剑桥大学代表队。在河岸边观阵的群众的叫好声中,清华大学赛艇队以6分45秒50的成绩率先到达终点。李荣华(女,图中持奖杯者)是当时队内的教练,至今谈起那次“龟兔赛跑”式的胜利,仍然难捺兴奋之情。
赛艇因为对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强调,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校际交流方式。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佛、耶鲁这些世界一流大学之间此前曾举办过一百多届赛艇对抗赛。我国的赛艇比赛的起步就比较晚。
战胜“北大”自信满满 获悉剑桥来访心情沉重
清华大学赛艇队最早成立于1958年,但后来因一些原因就中断了,直到1999年6月才再次恢复成立,最初基本还算是一个兴趣小组形式。北京大学赛艇队当年也成立了,清华、北大当时作为国内的两大名校,也想学习以赛艇促校际交流的方式。而且当时北大、清华还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这就必须全面发展,多向世界其他著名高校学习并开展交流。
于是,就有了1999年7月28日北大、清华“百年赛艇对抗赛”在昆玉河上的第一届比赛,结果北大获胜。2000年,赵卫星老师和我担任清华赛艇队教练,5月27日第二届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如约在昆玉河举行,这次清华大学赛艇队以较明显优势获胜,队员们很受鼓舞。
后来在7月的一天,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召集我们两个教练开会,传达了有关大体协(大学生体育协会)要组织一次剑桥与清华赛艇对抗赛的事,作为教练,我们当时心情很沉重,剑桥队的实力太强了,尽管一年来清华队的进步明显,但与剑桥队相比水平仍相差很远。学校领导也比较“实事求是”,把比赛的目标定在“别输太多”上。
清华队埋头集训 剑桥队逛遍北京
接下来就是一个多月的集训,为了能住得离昆玉河近一些,同时方便队员在大热天训练后冲澡,我们当时向学校提出了给队员临时租宾馆的申请,但因学校经费紧张,这个请求也只能落空。天气实在太热,为了不影响训练质量,我们只好趁着早晨、晚上两个稍凉快的时段加紧苦练。
我们与剑桥队的比赛定在8月20日,剑桥队于8月15日抵达北京,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把天安门、故宫、长城等景点差不多逛了个遍。比赛前一天他们下水训练,当时我和队员们都去看了,觉得人家的动作规范,要领十分到位,我们的态度仍然只是别被人家落得太远。
8月20日上午,天气非常闷热,但昆玉河两边的河岸上挤满了观众,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派去了一个进行现场直播的解说员。因为已经有心理准备,我们的队员反倒很平静。
清华获胜引发“赛艇较劲”热潮
等比赛正式开始后,本来以启动快见长的剑桥队并没有表现出这方面的优势,清华队不久就超出了半条艇位,大概1000米赛程的时候拉开了两条艇位的距离,并基本保持到终点。
我们万没想到清华队会赢,校领导当时也感到意外,当场跑过来与大家拥抱庆贺,开玩笑地说“本来说好别让人家落太远,怎么反倒把人家给落远了?”清华队能够赢剑桥队,对于学校来说毕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校长王大中后来还亲自为赛艇队设宴祝贺。
剑桥队的队员并没因他们的“专业”队员输给我们的“业余”队员而觉得尴尬,他们在颁奖现场主动过来和我们一一拥抱,两个队的队员们还在一起开香槟狂欢。我们从剑桥队员身上真正看到赛艇比赛“交流第一,比赛第二”的内涵。
后来我分析剑桥队输的原因,可能因为他们接连几天玩得太多,身体正好又处于一个疲惫状态,更重要的是对北京的闷热天气很不适应,在划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缺氧引发的不适。
经过这次赛艇对抗赛,国内高校与世界名校之间以赛艇促进校际交流的活动越来越多,后来的赛艇挑战赛扩大到哈佛、耶鲁、剑桥、伦敦、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华南师大8所知名院校,每年在不同地方举办一次。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