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甩掉“雾都”帽子
2009-08-25

2009年08月24日 09:25:32  来源: 重庆晨报

   重庆晨报讯 (记者 刘敏 实习生 曾思思)“重庆的环境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从事环保工作21年的老环保人涂传益用一句话概括了我市几十年来的环保工作成绩———环保队伍壮大了,天变蓝、山变绿、水变清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

  环保法规不断完善

    1974年11月,重庆市环保局成立,当时很少有人关注这个新生单位。“那时我们还是‘挂靠’在市科技局,七八个工作人员也都是从各个局或是企业‘借’来的。”涂传益说,那时人们环保意识不强,以重工业为主的重庆城四处弥漫着黑烟,猛吸一口气吐出来的口痰都是黑色的,两江水面上也遍布着日夜流淌的“黑龙”。30多年过去了,市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加,市环保局已发展成一个有着500名工作人员的大局。

    据了解,随着我市环保工作的全面展开,《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重庆市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重庆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律法规相继出台;2004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对党政一把手进行环保实绩考核,规定考核实绩差的领导将被降职或调离一把手岗位;2007年,在新修订的《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中,加入“按日计罚”、“加倍处罚”和处罚企业责任人等内容,给排污违法企业念起了“紧箍咒”。

    与此同时,我市的环保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直辖以来,全市环保投入资金达700亿元。从2006年起,市政府还决定以2005年5000万环保资金为基数,逐年递增10%作为污染防治和提升环保监管能力的资金投入。

  甩掉“雾都”帽子

    “天上有黄龙,地上有黑龙,中间雾蒙蒙。”30多年前,老重庆人用这句十分形象的顺口溜描述着自己生活的城市。以前因工业污染严重,重庆市民每年有124天是在黄褐的浓雾中度过,山城也因此被戴上了“雾都”的帽子,并入围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黑名单”。因工业污染形成的酸雾和由此引发的酸雨,全城建筑物的墙体被腐蚀得又黑又脏,嘉陵江大桥钢梁每年都要除锈涂油漆。

    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智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甩掉“雾都”的帽子,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市先后开展了烟尘控制区建设和酸雨污染综合防治。特别是“十五”以来,“净空工程”和“蓝天行动”相继实施,主城131家污染企业实行了环保搬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如今,主城雾天从多年平均的120多天降至50天,“雾都”和“全国重污染城市”的帽子,已被成功摘除。主城区的“蓝天”由原来的100多天逐渐增至去年的297天,今年的“蓝天”目标更是直指300天。

    19条河流纳入整治

    “依山而建,依水而生,除了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外,我市还有60余条一级支流。”张智奎说,由于这些支流多数存在污染,对河流的整治一直是我市环保工作的重点。 

    1987年,已变成一条臭水沟的桃花溪被列入我市次级河流污染治理的首批名单。通过污水截流、河底清淤、清理两岸垃圾、景观建设等一系列整治,20多年过去,这里终于重新清水长流。与桃花溪一起列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其余19条次级河流的整治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

    据了解,从1989年我市建成第一座污水处理厂———牛角沱污水处理厂以来,目前全市已建成70个城市(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和48个城市(小城镇)垃圾处理场,使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7年10月20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修订后的《重庆市“碧水行动”实施方案(2008年-2012年)》,准备投入163.8亿元整治改善我市水环境,主城清水溪、梁滩河、大溪河、花溪河和一品河这5条次级河流列入重点整治名单,它们都将慢慢变清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