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垃圾的村庄
2009-08-18

2009-08-18 08:51作者: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田园风光。今天上午,记者走进琼海市龙江镇中洞村,也看到这样的田园风光:村落青砖黑瓦的民房相挤相挨,民房边是稻田、槟榔林、椰林,无论是民房小院还是乡间道路,都干净整洁,看不到眼下农村路旁、村边常见的垃圾堆。

  文明生态村也曾垃圾处处

  中洞村是龙江镇的一个行政村,也是有名的文明生态村,下辖21个自然村近3000人,尤其是双举岭自然村还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过程中,村民普遍利用人畜粪便生产沼气,用上了沼气。但是,中洞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个难题。

  龙江镇副镇长何子成说,文明生态村里环境虽然打扫干净了,但清理出来的垃圾一直是简单堆放的,时间一长,这些简单堆放的垃圾成了个大难题。“通常的办法是找块空地,砌一堵挡墙,然后堆放垃圾。天长日久的,就堆满了,一下雨,污水横流,污染环境。”

  “以前我们村的垃圾到处都是,有时候风一吹,破塑料袋到处乱飞,很影响环境。现在好了,村里的垃圾都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然后集中处理。”上午12时许,在中洞村一所废弃的小学里,中洞村坡岭自然村村民周维书一边分捡垃圾,一边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的好处。“你看,垃圾也可变废为宝的,玻璃瓶、纸张、废铜烂铁的,都可以回收;不能回收的,就用于堆肥,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好多人争着来买。”

  环科院试点无害化处理垃圾

  何子成说,去年6月,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同济大学合作,选择双举岭村做试点,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试点6个月,效果很好。“村民非常欢迎这种垃圾处理方式,半年后,试点就从双举岭村推广到了21个自然村。”

  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张静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垃圾管理采用村民自行处置的方式,随着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增长,这种处置方式已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生态影响。“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如果游客在游览海南优美的田园风光时,却时不时看到恶臭熏天的垃圾堆,这严重影响国际旅游岛的形象。”

  每家36元换来全村好环境

  张静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通过半年多示范和半年多推广,研究结果表明:中洞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95%,可回收废品率大于80%,通过废品回收与堆肥处理,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中洞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有500公斤,除一部分回收外,约有60%的垃圾用于堆肥,每天可产生大约150公斤有机肥,处理过程没有第二次污染。”

  据了解,在中洞村,每8户分设一个移动垃圾桶,村里有2个人负责收集清运垃圾,每天上午8点开始收集;有3个人负责分拣垃圾,然后进行堆肥处理。这种技术非常简单易行,投入、运行成本都很低,处理场占地面积也不大,既可以选择在槟榔园等露天堆肥,也可在室内堆肥处理。

  周维书告诉记者,昨天,已有8个村的村民主动缴交了垃圾处理费。“每户每月交3元垃圾处理费,大家都很乐意交。”周维书说,每家每户每年只需花36元,就能换来村里村外卫生干净的良好环境,这真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来源:新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