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模式遇尴尬
2009-08-10

2009年08月10日10:30   时代潮  胡南

2009年8月2日,江西鹰潭夏埠镇毛元村,记者在该村看到,该村村前屋后,垃圾遍地,脏乱不堪。而早在去年,当地政府推广所谓““2+5”模式,旨在处理农村环境问题,但是因为遭遇种种问题,收效甚微。该市农村环境依然恶劣。

“2+5”模式源于2008年8月该市实施的“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其核心内容是,农户“121”(一个分拣回收品的袋子、两个分类垃圾桶、一个沤肥窑),村庄“111”(一座垃圾焚烧炉、一座晾晒池、一间回收品储藏房),保洁员“1111”(一辆垃圾车、一把钳子、一把铲子、一把钩子)。但这个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导致模式成为形式。如江西鹰潭夏埠镇毛元村,因为雇佣的保洁员领取不到报酬,于是保洁员辞职不干。该村依旧垃圾遍地。夏埠镇虎岭村,花费巨资建造的垃圾焚烧炉(造价5000元)因为设计缺陷,根本无法使用。村民将拖来准备焚烧的垃圾抛弃在竹林中,再次造成污染。在鹰潭白露工业园区窑上村,因为垃圾在焚烧时散发出的恶臭和浓烟,不少村民纷纷反对将垃圾焚烧,形成二次污染。新修的垃圾焚烧炉成了摆设。

据了解,当地在推广此模式时,要求村村达标。一时间,当地到处兴建外观与大跃进时期的炼钢炉一般的垃圾焚烧炉。鹰潭辖区内,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座。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被市民戏称为“垃圾大跃进”。2009年5月31日至6月1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鹰潭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垃圾处理)经验交流会议,认为这种新模式的特点是成本低、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决定在全省推广鹰潭“2+5”模式。当听到这个消息时,鹰潭市四青办事处猪埠刘家的一位农民坐在屋后的垃圾堆边笑着说,这是典型的面子工程,根本不值得推广。

来源:腾讯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