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各地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乡村戏剧团队普遍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西宁市湟中县田家寨镇、丹麻乡等乡镇10多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农民戏剧团都因缺少经费等原因相继解散。
短评:农民剧团举步维艰背后的双重忧虑
乡村戏剧团队曾经兴旺的历史,说明农村并非文化沙漠,农村有自身特有的艺术作品和文化表达方式,农村人在劳作之余同样需要文化的滋养。而乡村文化团队日渐式微的现实,则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乏力的反映,同时也折射出传统艺术文化的生存困境。
在好政策让农民的口袋渐渐鼓起来了的今天,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农民迫切的需求。一个和谐的中国社会,不单应该是城乡经济齐头并进的富裕社会,更应该是文化层次相当、文化资源平等共享的文明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不同层次丰富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是其中应有之意,农村的“文化沙漠”面貌必将改变。(编辑:姜志)
2月28日,田家寨镇什张家村秦剧团演员在邻近村庄演出。 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由于缺少经费投入,什张家村秦剧团演员身上的旧戏装已经是千疮百孔(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这是什张家村秦剧团为村民演出的老戏台(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2月21日,田家寨镇什张家村秦剧团团长景月清(右一)与村民演员在简陋的演员活动室切磋表演技艺。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2月21日,田家寨镇什张家村秦剧团演员李养俊(右)与伙伴在戏台上认真排练。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2月21日,什张家村秦剧团青年演员杨明财(左)在戏台上排练。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这是什张家村秦剧团演员化妆使用的便宜油彩。就是这样的油彩有时也没钱购买,演员演出只好素面出场(2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2月21日,什张家村秦剧团团长景月清(左)在为村民演员化妆。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2月21日,田家寨镇什张家村秦剧团演“武生”的吴殿全在戏台上排练。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