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传统文化继承热”泼一盆冷水(转载)
2006-03-29
最近一段时间,教育界和文化界值得关注的事情很多。这其中,有一系列新闻报道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个,是关于在中小学生中间搞读经教育的问题。南方某地,有人组织了一批小学生,开了一门叫“读经”的课,要求天真烂漫的孩子熟读“四书五经”,同时把这种活动称之为继承传统文化。
此后,北方某知名大学开始创建国学院,把传统经典都搬了出来,在一个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引导一群大学生阅读古代的典籍,并称之为“振兴国学”。
最后,所谓儒家大师蒋庆先生跳了出来,要求恢复儒家的国教地位,要求儒教回归“权力的文化中心”。
上面的一系列事件,看起来是孤立的。然而如果仔细思考,就可以发现内部有着某种貌似合理的逻辑——振兴传统文化,抨击外来文化侵略。这背后隐藏的东西,很有意思。
3月17日,文化明星余秋雨在杭州针对文化遗产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上,中国已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浪漫的法国人以一种善意而真诚的嘲弄来重新理解法国的文化,严肃的德国人也在谦虚中以现代的眼光展现曾经的德国,而毕恭毕敬的我们却正在犯着一种将历史遗产供奉起来的毛病。”
余秋雨的这种说法显然不是空穴来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国内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与这种经济的发展不相对称的是,道德沦丧、拜金主义乃至整个传统伦理的崩溃已经成为令人心痛的现实。对于这种情况,国内文化界不少人也开出了种种药方,其中,“传统文化”被看作是一剂良药呼唤上了桌面。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呼唤本身并没有给文化界带来预期的东西。相反,借传统的名义排挤外来文化、甚至借恢复传统之名为个人乃至小圈子谋取利益的行为甚嚣尘上。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和网络纷纷跟进,搞得乌烟瘴气。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一味接受、顶礼膜拜,还是抛弃得远远的,不再过问?
个人以为,这两种做法都必须反对。
中国具有至少三千年的文化(有学者说具有五千年甚至七千年的文化也有可能,但需要详细的论证),传统文化当中,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东西很多。比如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春秋和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这些东西中间,有很多东西即使今天都仍然闪烁着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光芒。因此,有专家研究国外制度的时候,惊呼其实西方很多思想都曾经在中国出现过,但是由于后来儒家专制的问题,没有受到重视。
显然,完全抛弃传统文化的做法是愚蠢的。
然而,继承和借鉴传统文化必须警惕那种对传统痴迷、甚至顶礼膜拜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对传统的盲目崇拜非常容易导致今天的不思进取。阿Q的“我们祖上当初比你们强多了”的臆症病一旦发作,其危害要大得惊人。换句话说,假如我们祖宗真的完美无缺,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顺利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我们的封建社会为什么没有自动过渡到现代社会中来?
有很多学者对于这个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比如:抱怨满清政府;再比如,抱怨日本人乃至西方列强的入侵。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的脚的。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没有鸦片战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妄自尊大的民族,中国人会不会今天仍然留着大辫子、穿着长袍马褂?我想这是非常可能的。
正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的有识之士才意识到我们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的落后与不足。那种认为“我们经济上、政治上落后但是文化上比西方强多了”的思维是不值得一驳的。
现代社会,对于人以及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于生命的理解已经成为人类价值的核心。而这些东西,传统中国是没有的。老百姓见了皇帝老子只会磕头、皇帝老子天下第一,皇帝老子说什么是什么的思维惯性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退化掉,官本位的大行其道其实不就是人本主义的缺失的最好证明吗?
当前国内对于传统的继承问题,其实需要划定最起码的范围。或者说,应该给传统的继承制定一个最起码的游戏规则。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如果不能科学地解决好传统的问题,那么中华民族不仅不能在民族的竞争中取胜,反而会因为传统的乱七八糟而受到牵累,重新陷进历史的万能之泥坑去。
我们的老祖宗不是万能的。那种儿子不能说老子坏话、“老子无过天无过”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封建残余。因此,继承传统文化必须深刻剖析传统文化,把民族文中间见不得阳光的东西统统拿出来展示于众。让公众明确知道,哪些是垃圾,哪些才是宝贝。
继承传统文化,首先必须避免让文化重新沦为政治附庸与政治工具的命运。也就是说,必须竭力避免文化的单一性和“回归权力的文化中心”,否则,文化就是死路一条。
其次,继承传统文化必须明确世界主流价值观念的存在。从而搞清楚传统文化中间哪些东西是值得借鉴的,哪些东西必须舍弃。
另外,必须注重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创新问题。传统文化的创新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传统文化在今天就仍然是一种化石,难以有真正的影响力。
最后,继承传统文化必须避免排斥外来文化。文化生活本身是娱乐大众的,文化生活本身和经济侵略、政治侵略、军事侵略不同,不存在你死我活的问题。一个人愿意过圣诞节,只要他高兴,别人无权干涉;一个人愿意重阳登高,只要他高兴,我们应该鼓励。中国古代对外来文化具有惊人的吸纳能力和包容态度,比如对佛教、对外来音乐和舞蹈以及美术的吸纳,甚至中国的寺庙中“三教共存”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这种做法,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具有重大的作用。
个人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绝对不能过头。那种见了祖宗不问好坏就知道磕头的继承无疑是文化界的一种灾难。传统可以解决一些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传统绝不是解决任何问题的灵丹妙药。假如传统文化具备这种功能,那我们何不干脆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中去?!继承传统文化首先必须明了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没有将我们带到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去,而是让我们民族蒙羞、经济退步、军事失败、政治保守的根源。
明确了上述一点,就可以在一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划清楚如何继承传统、而不是被传统所贻误的游戏规则了。
假如真的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民族幸甚、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