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6-16 8:42:42 媒体:陕西日报
近期,神木县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向省上呈递了一份报告,恳请省委、省政府关注面临危难、发展举步维艰的红碱淖。管委会主任杨凤鸣说:“目前平均湖深仅有5米的红碱淖,湖面正在以每年20多厘米的速度下降,并有加速的迹象。”红碱淖的水源问题成了现在困扰杨凤鸣的难题:“红碱淖处于陕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在勘界问题上双方并没有达成共识,两地村民的冲突时有发生,省上也出面调解过,但没有解决,我们现在只能等待中央出面解决红碱淖水源被截流的问题。”
遗 鸥
张晋国摄
原先注入红碱淖的河道现今已成了沙地。
1、十几年后
让孩子来红碱淖看什么
每年六月起,红碱淖逐渐进入旅游旺季,延安的雷女士带着刚上小学的女儿来到景区游玩:“孩子来到这里后还感叹地说,为什么缺水的沙漠中会有这么美的湖水,这沙漠中的奇景真是让人不可思议。”当记者提到红碱淖的水面正在逐年下降,有人预言十几年后就会失去生态功能,甚至干涸时,雷女士吃惊地说:“就是说等我女儿上高中再来的时候,这里可能就只剩个小水坑了?”
事实上,相比过去的十几年,红碱淖水位已经下降了3米左右,由原来的最深处10.5米,平均深8.2米下降为目前的平均水深5米;水面面积从原先的平均保持在10万亩左右缩减至如今的7万亩左右,平均每年“缩水”6000亩。
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沙漠淡水湖泊,湖岸线长43.7公里,由七条季节性河流汇聚而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哺育着26种国家二类保护珍禽,16种野生鱼类,同时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全国最大的繁殖与栖息地。
“水位的下降促成了湖心岛的生成,使得遗鸥能够在那里筑巢产卵。如果红碱淖的水位进一步下降,遗鸥繁殖群就得再度搬迁”,全国鸟类专家何芬奇说,“可是面临遗鸥对生存环境的严格要求,现在还有什么地方适合这些鸟儿繁殖生存,我们也在发愁。” 1993年起,神木县开始开发红碱淖风景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以上,年收入2000多万元。但随着水位的不断下降,很多水上娱乐项目被迫搁浅,旅游开发空间缩小。
“水位的下降直接导致水体的盐碱化,目前红碱淖水体的PH值已高达9.4”,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杨凤鸣介绍,“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鱼类的产卵活动和生存,更造成湖泊周边地区植被的退化,从而导致和加剧了整个红碱淖的荒漠化进程。”
杨凤鸣说:“目前平均湖深仅有5米的红碱淖,湖面正在以每年20多厘米的速度下降,并有加速的迹象。”
榆林市水务局局长艾平预言:“如此下去,十几年后这个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唯一的景象可能就只有沙地。”
6月7日下午,神木县红碱淖景区狂风大作,扬沙天气的前兆。 车行驶在环湖路的东岸,可以看到两公里开外的湖岸呈现很大一片浑浊沙黄色。“湖水波动搅起湖底的沙土,湖边的水色就变浑浊了。但这浑浊的颜色还向湖面的纵深方向延伸,就可见湖水有多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何芬奇曾多次来到红碱淖考察遗鸥生存情况,“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湖边紧邻现在的环湖路路基,站在湖面的北岸用60倍的望远镜都看不到湖水的另一边,而这仅仅是十几年前的事情。”
这些河湖也在萎缩
青海湖监测表明,青海湖以南地区沙丘每年水平移动5.9-8.6米的同时,“长高”20米左右。专家指出,如果继续按照现在速度萎缩,青海湖在200年后将完全消失。
洽川湿地我省合阳县洽川风景名胜区瀵泉水位下降将导致生态恶化,专家表示,长期下去洽川湿地有消失的危险,建立在湿地上的风景名胜区也会随之消失。
近年来,当地无度开发和使用地下水的情况非常严重,在洽川湿地上从南到北有近40眼自喷井,还有村民自己打的一些井。这些井由于无人管理,管道上没有闸门,水长年累月喷流,造成大部分被浪费。 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 自本世纪初的几年,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降水明显偏少,繁殖和迁徙水鸟的数量逐年减少,至2006年已基本干涸,无任何水鸟在那里繁殖,秋季迁徙时停歇的水禽不足1000只。
沿桃-阿海子最长也是汇水面积最大的水源补给河鸡沟河溯流而上,在不足20km的河段上,已经建成了数座大坝,阶梯式地阻断了鸡沟河流域流向桃-阿海子的全部地表径流汇水。
(本报记者 张玲玲整理)
2、天灾人祸
考验沙漠之湖的承载力
“红碱淖在地形上处于凹地中,造成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水量入不敷出,湖面的蒸发量远远大于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水源供给。”杨凤鸣说。
红碱淖的地表径流补给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和七条季节性河流的补给。当前红碱淖地区的年降水量为350mm左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300mm以上。根据气象分析,近十年来,这一地区降水量逐渐减少,同时气温同比偏高也加剧了蒸发量的增多。“除去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对红碱淖的持续发展有致命的打击”,杨凤鸣备感无奈。 “事实上红碱淖只有营盘河、蟒盖兔河和柒朴素河这三条主要的补给河流,前两条河流都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再注入湖中,其余河流的水量都非常小”,榆林市人大环资工委副主任常胜军介绍,“2004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在离红碱淖4公里处的营盘河上游建设了扎萨克水库大坝,河水被全部拦截,而这条河原先占到红碱淖湖水总补给量的40%。”
“今年,内蒙古方面又开始在蟒盖兔河上截流建造地下水库,这两条主要河流的拦截导致红碱淖北部的湖岸比之前退后了两公里多”,杨凤鸣惋惜地说。
红碱淖的水源问题成了现在困扰杨凤鸣的难题:“红碱淖处于陕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在勘界问题上双方并没有达成共识,两地村民的冲突时有发生,省上也出面调解过,但没有解决,我们现在只能等待中央出面解决红碱淖水源被截流的问题。”
同时,神木煤炭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沉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红碱淖的渗漏。红碱淖周边煤炭资源极为丰富,距离湖区最近的煤矿仅有15公里。省环保局局长何发理曾表示:周边不合理的煤炭开发也是造成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3、湿地保护 留住红碱淖的美景与传奇
如何解红碱淖之“渴”?杨凤鸣等红碱淖的管理人员绞尽脑汁。 宁夏沙湖与红碱淖的自然条件类似,也是蒸发量大于进水量,面临水位持续下降的危险。但是宁夏已通过引注黄河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将之发展为全国5A级景区。
榆林市水务局局长艾平说:“专家也提出过‘引黄济红’的想法,但都因为距离远、成本大等问题没有进入操作层面。”同时,引黄河水补给红碱淖从开始论证到把水引进来,至少也需要五六年的时间,红碱淖的水位极限能不能等得起也说不准。
外部救助行不通,就只能依靠自救了。从2005年开始,各级政府为红碱淖投资600余万元实施红碱淖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造林2万多亩,使红碱淖周边的绿化面积从20%提升到了45%,以期通过绿化和工程治理,阻止水位下降并逐步提升水位。2008年,红碱淖被省政府列入重要湿地保护名录,也被国家林业部列入了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之后,各级政府投资500余万元开展湿地重点恢复项目,关停了陕西境内红碱淖周边的污染企业,治理水质污染问题。
榆林市人大环资工委副主任常胜军说:“红碱淖的生态功能关系到周边整个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气候变化,保护红碱淖湿地,是对一个地区的生态贡献。目前的保护工作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到这个‘中国沙漠第一湖’中,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它干涸沙化。”
6月7日傍晚,天气放晴,夕阳斜照在湖面上,金光点点。 从小就生长在红碱淖湖畔的杨凤鸣站在东岸边上,还在为记者讲述脚下的这块盐碱地十几年前是怎样碧波荡漾。当谈及当年大群的鸬鹚一齐并飞,在空中遮起大块“黑色幕布”和同时振翅泛起“爆竹之声”时,他声音低缓,继而不再言语,远眺湖面,沉浸在十几年前的红碱淖记忆中……
来源:湿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