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基金会携手北京文学界一道“饮水思源”
来源: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 2009-4-21
2009年4月18日,由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北京作家协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和公益中国网联合主办的“公益中国沙龙(2009)第三期——2009北京文学界‘饮水思源’恳谈会暨《京华水源头》报告文学研讨会”在北京马奈草地商务会所举行。
会议采用了主题发言和开放式发言向结合的形式。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王海滨、中国作协原书记处书记田滋茂、北京文联副主席陈世崇、北京密云县政协副主席齐瑞岳、公益中国沙龙发起人、公益中国网主编艾若、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青、报告文学杂志社主编吴双、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君茹、芳草地杂志主编谭宗远、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日报文艺部主任刘连枢、北京日报副总编郭建荣、密云县文联主席范庆海、《京郊日报》文艺部主任刘晓川等与会嘉宾分别以水为线索、以“饮水思源”和“《京华水源头》报告文学”为话题展开积极的研讨。出席活动的文学界知名人士,都表示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保护首都水源地的责任联系起来,一起饮水思源,一道携手护源,共同保护好首都生命之源。
同时,大会对由北京作家协会会员陈奉生、郑丛洲历时一年半创作完成的12万字长篇报告文学——《京华水源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文章以优美的文字、翔实的创作素材,将首都的生命之水——密云水库半个世纪的建筑、发展和保护状况进行了全面、客观、系统的总结。既是一篇信息量很大的报告,又是一部文学含量很高的美文。
会后,主办单位及60多名文学界知名人士联合发布了“2009北京文学界‘饮水思源’倡议书”,并共同在倡议书上签字。中国青年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京报、京郊日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市场报、搜狐网、凤凰网、优酷网、公益中国网、密云电视台等媒体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共同见证“倡议书”的诞生。
田滋茂——中国作协原书记处书记
“作为一个北京的市民,我们每天要喝水,水从哪里来?这个水是怎样保护的?这些报告文学,给我们一一做了回答。密云水库为这么大的一个北京城提供水源,而密云人民修建和保护密云水库50多年,还没有喝到密云水库的水,让我十分感动。”
李青——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们参与主办这个活动,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拿起自己的笔,用各种文学方式,不仅仅是报告文学的,还有小说、诗歌、散文的,长篇短篇中篇,来呼吁全社会关注水的问题,自觉的、自发的每天、每时每刻注意保护我们的用水。这样,我觉得才能够保证北京市在未来的若干年,还能有一个持续的、比较高速的、在全国能够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个发展速度,否则的话,我们这些设想、蓝图的实现,都会受到一些困扰和阻碍。”
齐瑞岳——北京密云县政协副主席
“我在密云工作了30年,对于密云的水,应该说感触很深,因为密云的水,它是北京的水,所以研究密云的所有问题,都得从北京这个大环境切入。2001年开始,密云县实施了首都水源地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核心就是环境保护,要全方位保护环境、保护京华水源。”
艾若——公益中国沙龙发起人、公益中国网主编
“我们生存的水日渐枯竭,今天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联合北京作家协会等等,向世人呼吁节水、保水工程,这一善举势在必行,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今年严重的旱灾让我们对水资源紧缺的国情有了深刻的认识。如果不采用节水制度,北京有可能成为一座渴城,生活在北京这片土地的我们该如何行动,我们在座的文艺工作者和公益人该如何行动起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公益话题。”
吴双——报告文学杂志社主编
“密云在某种程度讲,是我们北京这个特大城市的生命所系。北京离了密云就不可想象,所以我觉得这两个作者,着重写了密云为了北京的生命所系,为了北京的水源,所做的巨大奉献和牺牲。他们在这12万字的文字中,着重讲了密云的人民,为了北京的水,他们所作出的牺牲、对自己的奉献那种自觉、那种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让我感觉在这个报告文学里,不仅是写了一种水的这种珍贵,更重要的是写了人的精神的珍贵。”
郭建荣——北京日报副总编
“作为一个喝着密云水库水长大的北京人,我很高兴来参加这次座谈会。50年前,为了给北京市民净水,密云人民抛家舍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50年来,密云各级从大局出发,植树绿化,让北京市民喝上放心的水,他们的无私奉献让人们感动。我提议让我们对密云人民这50年来做出了巨大牺牲,表示敬意。”
刘连枢——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日报文艺部主任
“我今天想以库区移民的身份来参加这个会,密云是我的家乡,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因为现在我已经来城区了,我15岁插队,18岁就离开密云了,到北京来生活了,离开密云将近四十年了。但是,我这期间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我79年到报社工作,然后我就开始作为一个记者跑密云,我一直跑了8年的密云。密云的自然村200多个,我可以说,我去了二百个,所以对密云的山山水水,我清楚地了解。包括半山腰的村,当时他们说我是第一个去这个村采访的人。现在人们对天气预报比较关注,就认识到密云水库的好了。天气预报分区,上周连续五天的北京市轻微污染,密云和密云水库是良是优,经常天气预报的时候,唯一一个优是密云水库。 ”
刘晓川——《京郊日报》文艺部主任
“这部报告文学很全面地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非常详实,提供了很多很多的数字,看似枯燥,但是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我们看到密云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我编稿子的时候,给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是密云水库是怎么建成的,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有9兄弟突击队、10姐妹突击队,他们那会吃什么?我看那个报告文学里面,就是一个大桶,白菜帮子,撒点盐,但是工作量是超巨大的,推小车土石方,睡的什么地方?就是挖点坑,晚上铺点干草,就睡在那个上面。而很多当年的突击队员,后来得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病,实际上就是肺病,不断地咳嗽,两名作者采访他们的时候,已经都70多岁了,有一个叫曹继中的老人已经都看不见了,还有一个叫郑启贵,已经没有什么意识了,默默地看着对方,看着让人心酸。但是,即便是这样,只要一提到当年修建密云水库,他脸上那表情就不一样了,非常高兴的样子,看着真是让人心酸。”
陈世崇——北京文联副主席
“今天这个主题是“饮水思源”,确实,水是重要的,怎么形象都不过分。第二我想说,为北京创造、保留、为一盆清水的密云人民是可敬的。报告文学里写得很详细,这些故事我也听说了,但是没有这么系统,也是为之受到感动。写水的文章,作者,我觉得也是可敬的。说到这一点,除了今天我们这个研讨会的主题,我感觉颇多之外。”
王海滨——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能够希望有更多的文艺作品呼吁社会,“饮水思源”。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懂水爱水,他一定是一个智者。我想谈两个认识,一个是对水危机的认识,第二个是对水文化的认识。其实现在是很严重地缺水,这个观点感情上是被接受的,其实是不科学的。我们现在面临的水危机,不是水少了,而是这勺水非常脏了。
我们从58年修水库的时候,当时的功能叫做防洪灌溉。等到了90年代,经过几次水危机以后,就变成了北京的生活饮用水。其实我们说,现在比58年的水少吗?整体上也没有少,58年北京人口600万,现在是1800万,人口翻了三倍,现在又要洗澡、又要洗车,所以说现在真正的水危机,是因为人多了,水脏了,所以用水就变少。我们今天跟北京作家协会,和南都公益基金他们发起这个活动,就是想通过文化的力量,能从根本上听到国家和社会应对认识这种社会危机的能力。现在咱们北京也好,全国也好,管水是个什么局面呢?基本上叫九龙治水,发改委、水务局、环保局、渔业、航运、地矿等等,都在治水,但是管不住水。一方面反映行政管理体制当中的问题,也有包括公民的文明素养问题,也折射出现在在社会上治水、爱水、保水的文化建设不足。我坚信一条,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来讲,经济分强弱,文化定输赢,所以我特别想拜托文学界有更多好的作品,来推动社会“饮水思源”,从文化教育的角度,从根本上提倡治水爱水。
第二是对于水文化的认识,我觉得今天我们这个京华水源头应当说是北京,或者是密云,当代水文化一个建设的成果。我研究了一些易经,我发现它是预测科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八卦里有两卦跟水有关,一卦是坎卦一卦是对卦,它们对应的就是水。我想现在讨论“饮水思源”,讨论我们的世界走向未来的时候,可能我们必须相信,其实古人早就已经告诉我们,水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最大的坎,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个坎,我们不可能有好的未来。只有我们真正地认识、了解、研究这个坎,并让社会理解它,通过我们的行动,让地表、山上有更多的水,可能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喜悦的未来。”
郑丛洲——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京华水源头》作者
“仅仅是为了这片圣洁的水吗?是,或不是,…我们真正地走进它们了吗?尽管我们知道潮河、知道白河,知道曾经山谷云集的石匣,知道在北京、在密云,也我们知道的小乌克兰的…,一切的一切,因为1958年,在这一年里这两条河水在密云…,那么多的农田、那么多的村庄,因为这水永远地消失了,这里面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演绎着,舍小家、为大家,…该有多少…真正真正熟悉过他们吗?2006年的一天,我和陈奉生不经意又聊起了这片水,又聊起了形影不离的水库,我们就在它的身边长大,曾经修水库的人,一天天老去,我们真想让他们把…,说到这时,我们的眼睛都开始湿润起来了,这追油然而生的感动,让我们拿起了笔,2007年腊月的一天,我们去……,我们一张张…。
王也丹——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我是一个很容易感动的人,刚才他说一切皆因为水,一切都化为了水,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密云人民对密云水库有着很复杂的情感,而且一直有着很深的水库情结。到今天为止,我觉得密云人民已经把一切都化为了一湖碧水,而二位作家是我的朋友,而且我也是他们忠诚的粉丝,他们怀着特别真诚的心,克服了许多困难,采访了许多当事人,用心血写出了这样一部大作,我对他们真诚地抒写,深表敬意。”
范庆海——密云县文联主席
“这次北京文学界“饮水思源”以及报告文学的研讨会,我想主要是通过文学的力量,能把失去的水引回来。我想通过文学的力量召唤水,我这个想法,可以说十几年以前就产生了。因为我是密云土生土长的人,小的时候,经常在白河边玩耍,那时候可以说喝着密云水库的水。20岁基本上没有河边了,我们现在在密云县城,现在叫湖、蓄水池,因为现在的水不是小时候的水,是一个蓄水池。当郑丛洲和陈奉生老师创作的这个报告文学,我可以说看着他们两位一篇篇写出来,历历在目,我感受至深。”
王升山——北京作家协会秘书长
“我刚才说不发言了,后来他们说三杯水有两杯是密云的,喝着人家的水,不发言也不合适。其实政府关于节水的问题说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是就是深入不了人的心里。应该用这种文学作品,最后可能最终能打动。因为我觉得我的世界观、我所有东西的形成,都是我上学时看了那些作品,都是那些感人的事迹影响了我到至今,我至今的信仰不改,谁说什么都可以,信仰不变。所以,我觉得这两位老师,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咱们集体的呼吁,将来是不是节水办那边也出一个单行本,通过文学的形式,送到北京市民的手中,我觉得最终能感动大多数人。”
谭宗远——芳草地杂志主编
“密云水库这个事,绝对是一件好事,哺育了北京这么多的老百姓,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这个密云水库的水,还在喝着这个水。所以我觉得“饮水思源”这个话题特别好,能不能把“饮水思源”作为每个北京人自觉的一个行动,遭际水的事太多了,每年我大概都要管这个事。我们单位的保安、单位的同事,年轻人,开着龙头就不关,我说你凭什么,赶紧关上,这人就特讨厌、没素质。你说他没素质,他就那么活,已经20多年了,人到这社会来,就是糟蹋环境的,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没办法,他就是这么活着。”
郭雪波——中国环境文化协会秘书长
“水是人们的生命,我们的血液里缺不了水。第二个水是母亲,水是女性。我们平时讲水乳大地,她有阴柔之美。水现在怎么样呢了?我们在舍弃我们的生命、在舍弃我们的水。我们说密云水库修得不好吗?密云水库恰恰修得好,我们老家科尔沁草原为了消失掉。所以说我们对水的认识远远没到位,这本书回去我会好好拜读。 所以,人类面临非常危险的一个困境,目前人们消耗的状况,不只是水了,我们草原上已经见不到蝈蝈,听不到鸟叫,都在消亡。所以说这个时候,关注生命、关注生态的。”
陈奉生——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京华水源头》作者
“一谈到水,大家都特别兴奋,为什么呢?因为水跟我们一样,我们在报告文学中也这样谈到,说水是每个人印象最深的,每个人村庄都有母亲河。要谈到北京的母亲河,原来都说是永定河。到了近代,我们为什么把它定为潮白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因为潮白河哺育了我们。其中还出了一条河,大运河,直接到北京的积水潭,这样北京08年的时候奥运会又借用了密云的水。再说我们密云,密云的潮白河,我们在燕昭王29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在我们十里堡南边,诞生了密云。”
张君茹——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
“今天召开这个恳谈会,主要是号召文艺界、文学界来把保护水源的工作,能够传播得更加广泛,而且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目前这个水源的状况。我们去年就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把大家带到密云水库,让大家实地考察,来看我们现在水库的这个状况。我们今年这个活动的主题叫做关注密云水库,呵护首都生命之水。我们目前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组织各高校的学生,到水库去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他们提高节水的意识。”
郑春江——密云水库移民代表
“我是京华水源头的移民,我叫郑春江。我有两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个是我父亲在修水库,期间还入了党,修完水库回到家,当了大队书记,落到一个病根。另外就是白河每年发大水,我出生的地方,因为属于水库周边,每年汛期都要发大水,把高粱、玉米给淹了。大人们哀声叹气,但是我们小,都下水捞鱼。11月26号我们作为密云水库最后一批移民,搬到通州,搬迁那天大家都哭了,故土难离,移民的滋味一言难尽。前年父亲走了,走之前跟我说,一定要把他葬回老家,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回老家纪念父亲。盼望着密云一天比一天繁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移民就像密云水库库区的泥土,不管被潮白河冲到那里,都会创造出新的生机。”
参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