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是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工诗词,又兼作戏曲。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五年(1727),大约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雪芹之父曹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人参奏,革职抄家。次年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大约在乾隆元年(1736),曹家家道稍有复苏,但不久便彻底败落。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诗笔有奇气”,诗风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有气骨,孤傲不屈,嫉恶如仇。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红楼梦》。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遗失不传。今传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红楼梦》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作者的高明在于,他没有表面地、简单地表现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从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挖掘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锐敏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巨大的艺术成就,与它的真实性息息相关。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在第一回里就有自述。他说《红楼梦》写的是“我这半生亲自亲闻的几个女子,......其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可见《红楼梦》写的人物故事,是有其生活原型的。有人讲,《红楼梦》是一部家谱式的小說,贾府的兴衰,多少也与曹家相似。但贾府不等于曹家。贾府是从各种各样极盛而衰的贵族家庭中概括、提炼出來的,是艺术家的典型。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鸳鸯、晴雯、贾政、贾赦、贾珍、贾琏等一大批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生活在腐朽、虚伪的封建大家庭里,由对它的怀疑、憎恨发展到弃家出走,与封建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他反对封建主义生活道路,对贵族生活的厌倦冷漠,是他反封建叛逆性格的最高表现。贾宝玉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轻蔑、憎恨封建的世俗男子,同情、热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蹂躏的女子,表现出明显的民主思想。贾宝玉性格的反封建主义意义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上。宝黛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个社会悲剧。
林黛玉是一个和贾宝玉志同道合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在她身上,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命运,反映了他们勇于反抗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但她性格中有着贵族小姐的矜持和脆弱。宝玉、黛玉是作者最心爱的两个中心人物。与宝黛截然相反,宝钗是照着封建正统思想塑造的一个形象,在封建主义制度没落时期,她也是一个悲剧形象。
作者还怀着正义、同情和爱惜的感情,塑造了晴雯、鸳鸯等一大批如同过江之鲫的丫环形象。她们大多善良、纯洁、有理想、敢于反抗、坚决大胆地追求幸福生活。这些被压在最底层的丫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者民主思想的进一步显示,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
《红楼梦》还真实、深刻地描画出贾赦、贾琏、贾珍、王熙凤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的丑恶嘴脸。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剥削阶级荒淫无耻、贪婪凶残、阴险毒辣的特点。其中“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留给读者的印象最深刻,是中国小说画廊中特色鲜明的著名典型形象。
曹雪芹祖籍之争难辨真假
《红楼梦》巨大的艺术成就,吸引了后代许多学者潜心研究、揣摩其艺术价值,并因此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关于曹雪芹的身世、《红楼梦》的续作等问题在学术界的争议、探讨都几百年来就没有停止过。
而在辽河流域最热闹的"文化之争"要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之争了。新华社记者曾到辽宁省辽阳市和铁岭市采访,两地文化官员都说本地是曹雪芹的关外祖籍地,故有曹雪芹关外祖籍"铁岭说"和"辽阳说"。
据铁岭市曹雪芹研究会副会长高东昌介绍,曹雪芹是宋代元勋武惠王曹彬之后,明初永乐年间由江西南昌北迁,落户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市)。先祖曹端广于明朝永乐年间从丰润出关定居铁岭地区,世居铁岭城南的腰堡一带。后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满洲正白旗攻陷铁岭城南诸堡,掳雪芹太高祖曹世选(也作"锡远")、高祖曹振彦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氏迁至铁岭白旗寨,复迁至李千户,雪芹曾祖曹玺即生于此。
高东昌说,曹雪芹关外祖籍在铁岭,先祖曹端广有顺治、康熙以来的《丰润曹氏族谱》为证;太高祖曹世选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为证;高祖曹振彦清代有地方志书载为证;曾祖曹玺有康熙"诏修"的《盛京通志》为证;祖父曹寅有《五庆堂谱》为证。除史籍记载之外,还有铁岭市腰堡村范家屯曹氏祖茔以及《红楼梦》中的铁岭人物、方言、特产为证。
而"辽阳说"以《曹玺传》、《上元县志》等史籍记载和近年发现的三块石碑为证。辽阳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邹宝库告诉我们,曹雪芹高祖曹振彦为辽阳人,这可以用《曹玺传》、《上元县志》等史籍记载和近年发现的三块石碑为证;曹雪芹高祖曹振彦清代地方志书载为"辽东人"或"辽阳人",曹雪芹曾祖曹玺"著籍襄平",皆是佐证。
记者在辽阳市目睹了这三块石碑和有关史籍的影印本,亲眼看到石碑上刻有"曹振彦"的名字。但"铁岭说"的学者认为这些依据不充分。理由是,曹雪芹诸多祖先只有曹振彦一人载为"辽阳人",不能定论为祖籍。同时,三块石碑有曹振彦的名字,也有诸多铁岭人的名字,不能证明曹振彦就是辽阳人。而"辽阳说"的学者也认为曹雪芹在铁岭的祖籍已超出五代以上,笼统说曹雪芹关外祖籍在铁岭市似乎有些牵强附会的嫌疑,双方各持已见,分别著书立说,各不相让。
为了加重各自的法码,"铁岭说"搬出红学大腕周汝昌撑腰,并成立了曹雪芹研究会;"辽阳说"则请来另一位红学大腕冯其庸挂帅,并兴建了曹雪芹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