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 2009-05-26 07:37
青海新闻网讯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8年了。
站在乐都南山的下营藏族乡大庄村的一个退耕点,举目四望,高高的草丛,阳光下泛着新绿,清风中翻着碧浪,不禁使人产生置身于敕勒川的错觉。
乐都县大部分村庄分布在连年干旱,十种九不收的南北两山地区,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乐都县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倡导“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的新型畜牧业经营方式, “自由放牧”的传统逐渐改变。
下营乡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占库说,全村退耕还林500多亩,户均4亩多。退耕还林(草)使干旱山沟里的水源增大了,乡亲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位退耕8亩的村民说,仅国家每年给他家的补贴就有1280元。
历经8个春秋的不懈努力,全县19个乡镇共完成退耕还林(草)61.4万亩,共涉及19个乡镇285个村。到目前,全县已累计向退耕还林(草)农户发放生活补助资金3233.8万元,种苗补助款3031.1万元,发放补助粮7830万公斤。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地力贫瘠、广种薄收的坡耕地大面积减少,农民增加了对剩余耕地的投入,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也解放了部分劳动力,加快了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劳务收入明显增加。
同时,由于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的实施,水土流失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干涸多年的山泉又涓涓流淌,秃山荒坡变绿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8.94%提高到如今的24.7%。退耕还林建设项目还带动了全县育苗基地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高庙镇新盛村等多处育苗基地,全县苗圃面积由1999年前的1760亩增加到现在的3780亩,年出圃的商品苗木达2亿多株,每年有一千多家农户从事育苗生产。
下营乡党委书记何树森说:“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福广大群众,近几年,乡党委政府狠抓了退耕还林草补植补种、禁牧、防火、鼠害防止等工作。退耕还林的成果比较明显,山绿了,群众的收入增加了,退耕还林的收入在年人均纯收入中要占到25%左右。同时,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人均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45%。”
退耕还林(草)工程,为河湟谷地的山岭沟壑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农民“积蓄”在“绿色银行”中的乔、灌、草和牛羊共生,广大群众以自己的辛劳留给了儿孙后代们不断扩展的绿色产业。(作者:孙世成 吴家辉)
来源: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