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报 2009-05-21 08:08
投资近亿元的炼油污水深度处理回用项目正在紧张施工。
兰州石化化工污水处理装置沉淀池。
污水处理厂分析人员每天不定时对系统来水水质进行检测。
兰州石化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历程,见证和展现了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历史,壮大了环境保护力量;兰州石化的环保主题实践活动,表明中国石油人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环境保护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对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我国确立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新的目标、新的任务赋予国有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更加丰富的内涵。
对于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民来说,坐落在黄河上游的兰州石化公司的环保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兰州石化公司坚持科学发展,保障生态平衡,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保持了环境友好,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5月上旬,记者走进兰州石化,对此有了更深的了解。
公园变身,保护环境是因
距兰州石化公司北门3公里左右,原来有一座公园——西固水上公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这个公园最初是一处环保设施。在早期的兰炼生产建设中,建起了这座容积为5万立方米的污水缓冲池,目的是一旦生产系统发生污水泄漏,可以将污水引到这里,进行沉淀处理。可多年来,从未发生此类情况。于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地方政府提议下,这里改成了公园。2006年上半年,为更好地保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西固水上公园又重新改造成兰州石化公司的污水缓冲池,且占地面积扩大,库容量增加到20万立方米,成为兰州石化环境保护三级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上公园的变迁,反映了兰州石化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兰州石化公司所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本着为黄河流域数亿人饮用水质量负责的精神,近年来兰州石化着力完善环境风险应急防控系统,在修建、恢复污水缓冲池的同时,整治了雨排系统、污水处理设施隐患,以应对事故状态下的污染风险,化解意外情况下的污水排放险情。
目前,兰州石化的主要炼油、化工装置及罐区设置了围堰,形成了事故状态下的一级缓冲和对可能发生事故的一级防护;利用化工污水处理场新建2万立方米调节池、3万立方米炼油污水处理场调节池,形成了二级防护;修复、新建陈官营、四季青村缓冲池,改变公园功能并扩大库容,形成了保卫黄河的三级防护。经过数次大暴雨的考验,兰州石化三级防护体系运行正常,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兰州石化制订了公司、分厂、车间不同层次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特别是针对雨排、终端污水处理厂、危险化学品等重点排放口和污染源制订了相应的预案;在关键部位和部门配备了必要的应急物资和监测设备,基本消除了公司对黄河水体的环境风险。
宁肯装置停产,不让黄河污染
2007年夏,少见的暴雨天气让兰州石化公司石化厂的防洪防汛形势陡然严峻起来。尤其是7月13日,席卷石化厂所在地西固区的暴风雨,持续时间之长、雨量之大,为近10年所罕见。一旦防洪防汛设施承受力不足,大量雨水就会裹挟着污水直泻黄河。
为避免环境污染,石化厂在紧急部署防洪防汛工作时,提出:“在紧急情况下,宁肯让装置停车,也不让污水流进黄河。”石化厂成立了防洪防汛领导小组,制订了应对“过量雨水夹带污水流入污水处理系统,引发化污装置处理不及”险情的应急预案,将责任落实到人,对有可能出现的隐患提早预防。各车间对化工物料仓库、各类罐区、雨排系统等危险地段进行自查自检,重点对电缆沟、变电所、配电室、避雷针等防汛重点进行排查,确保下水井、雨排管道畅通;在重要部位设置防洪防汛墙,在低洼易涝地段准备排涝设备。
在近1个月的几次暴风雨袭击中,石化厂领导班子和生产技术骨干连续24小时严守重点装置和危险地段,随时安排、指挥防洪防汛工作,确保了各装置安全环保目标的实现。石化厂防洪防汛设施在经受一次次暴风雨袭击后,保持安然无恙。
再回溯到2005年,石化厂成功回收公用工程车间火炬气压缩机冷却水的回水,改变了低温水回水直排黄河的历史,年回收低温水近百万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虽然低温水水质较好,对黄河水质不会造成影响,但有损企业社会形象,还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从2005年开始,石化厂实现了对黄河零排放。在4年多的时间里,石化厂回收利用各种水资源236万吨,减少水耗支出近200万元,连续多年被兰州市评为“节水先进单位”。
两头向外延伸,保障生态平衡
一条母亲河,连接着一个炼油化工生产基地,从东到西10里石化城,排污管线纵横交错,取样点成千上万。“把上游来水视为原料,把下游外排水质当作产品”,是兰州石化的环保理念;坚持“污水源头无害化”和“污水回用再循环”两头向外延伸,保护黄河水质,是兰州石化的不变追求。
每天早晨,兰州石化污水处理厂外线巡检员马玉平都会拿起采样包和同事开始一年365天雷打不动的厂区“旅行”。一路上,他们的关注对象是一个个排污口。每到一个井口,他们就拿出采样包中的铁钩拉开井盖,用眼睛看、鼻子闻,用PH 试纸测。不管是油污过量还是气味异常,任何影响达标排放的细节都逃不过他们的检测。之后,外线巡检员们的工作汇总到“上游异情,下游知情”互动监测平台。兰州石化从监督、控制重点装置、关键工序环保生产入手,成立了外线小组,对来水进行24小时不定时不定点监测,保证各装置排出水质符合污水处理厂入水标准。
炼油污水处理部的“龙头”岗位——生化污水处理运行班,每隔1小时检测1个样品,正常情况下,每天要送24个水样。炼油污水处理部墙上的生产污水处理装置浮选池出口对标曲线图,清晰地表明了各班组的分析数据。红色直线是对标指标,员工每天最关注的就是不能超过红色直线。为确保外排水质达标,兰州石化在分解各个岗位指标时,非常“苛刻”——外排水质COD要求控制在120毫克/升以下,而内部要求是100毫克/升。
在污水处理总入口处,兰州石化坚持每1小时取一次样进行检测,只要水质异常,外线人员立即排查。由于来水复杂,水质波动是常有的事,平均一周达到4次,遇到紧急情况时,随时启动紧急预案,防止异常情况发生。“增派外线强化源头预防,把好入口细化中控管理”,是兰州石化水质监测系统近年来的工作方针。无论是正常生产还是停工检修,不管污水是来自生产还是生活,每个岗位都实行“硬性指标、钢性考核”,使每一个指标明确,每一项责任落实,形成了层层对标抓排放、人人把关促环保的管理格局。
“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污水回用,节约水资源,是兰州石化践行“两头延伸”管理理念的具体措施。今年1至4月,兰州石化生活污水回用率达到99.41%,主要用于装置冷却和冲厕所等;生产性污水有1/3以上进行处理后回用;正在建设的深度处理装置,建成后1小时可净化300吨水,每年可节约新鲜水650万吨。
五月的鲜花盛开黄河两岸,依偎在母亲河怀抱中的兰州石化人,用自己的双手实现着天蓝水清的环保梦想。上游对标管理好,炼油化工装置开得好,设备运行正常,来水水质符合标准,再经过有效处理,下游排放才能稳定达标。今年1至4月,兰州石化炼油化工污水实现100%达标排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舍得投入,创造和谐
自“九五”以来,兰州石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超过20亿元,其中大气综合治理投入约6亿元,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做出了较大贡献。这样的投入,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企业;既有利于兰州地区及黄河下游广大区域,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科学发展。
在此过程中,兰州石化公司改造了传统产业,提高了资源能源利用率。兰州石化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关停了化纤厂及化肥厂、有机厂的“三硝”等33套资源消耗大、能耗高、经济技术指标落后、经济效益差的装置,优化了整体资源、能源和公用工程结构,“三废”排放大幅下降。兰州石化采用少污染和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常减压装置改造中,兰州石化在减压塔真空系统用空气冷却代替循环水冷却,采取合理换热措施,每年可减少循环水用量960多万吨、节约燃料油1.4万吨。
兰州石化采用新工艺、新措施熄灭火炬,改善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对火炬气管网实行集中管理,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多余干气平衡问题;投资3700余万元,对炼油系统火炬气回收系统进行改造,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可基本不向外界排放;投资4000多万元,对化工系统火炬气回收设施进行改造,彻底熄灭了燃烧40多年的化工火炬;建成并投用两具3万立方米气柜,回收可燃气用于替代原煤和天然气。
为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兰州石化投资2.3亿元,对干气、液态烃脱硫及硫磺装置进行扩容改造,使硫磺装置生产能力每年增至4万吨;将柴油加氢、催化裂化等装置排放的酸性水引入“两酸”装置,汽提后生产硫磺;将液化气、干气及柴油加氢装置含硫尾气脱硫后,用来生产硫磺。这些措施,每年可生产硫磺约1.5万吨,大幅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既减轻了环境压力,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做到了变废为宝。
在废气治理方面,兰州石化建成了氧化沥青焚烧、添加剂H2S尾气处理、润滑油生产酸雾治理等设施。为减少轻烃挥发损失,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兰州石化投资近亿元将炼油厂所有原油、汽油拱顶储罐实现浮顶化,并采用小鹤管密闭装车等措施,每年可减少烃类挥发损失4000多吨。
兰州石化不断组织群众性的技术攻关活动,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先后开展了以节水、节电、节蒸汽、节燃料和水、尾气、热能、“三废”再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四节四再利用”活动,使生产装置的加工收率、能耗、物耗指标有了明显进步。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搞好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做到环境友好,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国有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把应该担负的责任担起,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兰州石化公司的不懈追求。
兰州石化非常重视污水处理问题,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对环境友好就是对未来负责
吴夏炎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搞好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做到环境友好,创造人、企业与自然的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也是时代赋予国有企业的神圣使命。
关注自然环境,关注未来生存,这是一种境界。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兰州石化,在黄河岸边用自己的生动实践,诠释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对环境友好就是对未来负责。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兰州石化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历程,见证和展现了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历史,壮大了环境保护力量;兰州石化的环保主题实践活动,表明了中国石油人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环境保护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尽管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仍赶不上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对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我国确立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历史性转变的重大任务,明确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环境保护进入了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新的目标、新的任务赋予了国有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更加丰富的内涵。
既要黄金白银,更要青山绿水。面向未来,我们的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筹划生产力布局,以环境保护为手段优化经济结构,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准则,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以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为先导,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企业与自然的关系,努力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外排COD下降
外排石油类下降 新闻链接: 十二字环保方针 在环保方面,兰州石化公司始终坚持贯彻“十二字方针”——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 在源头预防方面,兰州石化坚持把好“三关”。一是把好新建项目环保关,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二是把好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关,针对主要污染物选择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的处理设施;三是把好现有环保设施监督管理关,确保长周期稳定运行。 在过程控制方面,兰州石化加强日常管理,对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有效控制,认真落实“四有工作法”,加强生产装置运行管理,依靠科技进步,严格控制能耗、物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末端治理方面,兰州石化不断优化终端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工艺操作,加强运行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根据水质、水量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合理使用污水处理药剂,实现外排污染物全面达标。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