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子孙一个山清水秀的雁门
2009-05-22

2009-5-22 9:02:36  江门日报

尚泽伟自己种植的大樱桃果实挂满枝头,让他喜上眉梢。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

  雁门·江门:这一年的12张脸谱

  2009年3月初,又到了植树的季节,雁门乡麦地村的干部们挨家挨户发放树苗。其实雁门乡很多年前就开始有组织的种树了,但是由于当地缺水,大部分树苗会枯死,所以每年都要补栽。村民尚泽伟家发了1000株树苗,不过他告诉记者:“我家树死的不多,每年发下来的树苗,我都帮忙种到了其他村民的地里。”那段时间,不断有远近村庄的村民到尚泽伟家取经,学习植树的技巧。

  脸谱人物

  尚泽伟,46岁,雁门乡麦地村村民。他是雁门乡的种树能手,带领乡亲们为震后的雁门乡增添了一抹绿意。

  2000年,雁门乡开展大规模的植树,尚泽伟第一个行动起来,把自家的5亩地全部种上了洋槐,还动员左邻右舍“不要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要为了子孙后代种树”。尚泽伟回忆幼时,“山还是很绿的”。现在他是雁门乡的种树能手,在贫瘠的山坡上,他总能找到那块最适合树木生存的土丘,并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渴”了浇水,“饿”了施肥,尽量不让一棵树木枯死。

  雁门曾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来过雁门乡的人,对雁门的山都会有很深的印象。这里的山,除了插入云霄的顶部外,很少有树木的绿色,也少见黄土,青灰色的石头成了山的全部,仿佛整座山都是从天上掉下来,跟人间水土没有多少关系似的。

  “实际上,我们这里曾经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尚泽伟对目前家乡的环境状态非常不满意。他告诉记者,为了满足自身生存需要,适度的猎杀、砍伐,是被允许的,但是羌族的祖先信仰万物有灵,他们相信鸟兽、草木等都是有灵魂的,因此,他们不会主动去触怒这些生物。很早之前,羌族祖先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利用和依存关系非常融洽,这里确实曾是一块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后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砍伐树木竟然成了我们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时间久了,山就光了,土就松了,石头都露出来了,泥石流、山体滑坡成为我们这里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

  事实上,阿坝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这半个世纪以来,都在进行残酷的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这对水土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不仅如此,当时部分决策者受知识与时代的局限,受“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影响严重,在西部地区大规模地开荒种地,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直到1998年长江发大水,危及下游发达地区,1999年中央作出决策“禁止砍伐西部地区天然林”,雁门及周边地区破坏自然的行为才宣告停止,但是由于当地水土流失已经十分严重,寻找绿色的路像这里的地形一样——山高水远。

  年年植树年年荒,年年种在老地方

  从2000年开始,雁门乡有计划地开展生态重建,主要包括3个方面: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在海拔较高的山顶,我们还是保存了几片原始森林的,现在这些天然林的保护,被提到了跟野生动物保护一样的高度,由森林公安直接管理。”尚泽伟很关心周围的生态,对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了如指掌。

  据了解,雁门地区近些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00毫升,但是蒸发量却达到900毫升,生态环境恶劣,给植树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植树造林工作主要是针对那些被石头覆盖的荒山,树苗成活率极低,难度很大,这些是由林业局的专家负责,但是目前似乎也没有特别大的收效,进展缓慢。”尚泽伟介绍说,“我们农民直接参与的是退耕还林,由于土地贫瘠、含水量小,树苗的成活率也不高。现在我们选择的树种主要是生态林木如洋槐,还有一些耐干旱的兼种林(既有生态意义又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如核桃、花椒、枣树等。”

  目前,雁门乡已退耕还林2761.64亩。每年3月份是全民种树或者补栽的时节,按照雁门乡的自查结果,2000年到2007年,树木的成活率都维持在80%以上,但国家退耕办的要求是栽种当年成活率达到85%,他们并未达标。“实际上,80%这一数字也是不全面的。我们乡每年的树木成活率的自查安排在5月份前后,正是雨季,树木最易成长的季节,但是每年5—10月份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时段,不少树木会被泥石流压死;到了10月份,进入秋冬季节,又会有大批树枯死。如果这个时候再来统计成活率,能有50%就不错了。”尚泽伟说,“所以,我们这里会出现‘年年植树年年荒,年年种在老地方’的现象。”

  2008年“5·12”大地震给本来就严峻的当地植树形势,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打击。地震使山体变得更松散,土壤变少,更难以蓄水。2008年夏天,当地天气又特别热,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当时所有的人,包括尚泽伟在内,都在忙着抗震救灾,忙着救人,根本无暇照顾树木。另外,大批的牛羊无人管理,完全放养在山上,大批树木被它们吃掉。“地震当时,估计树木的成活率还有50%,但几个月后,这一数字就很难说了。”尚泽伟认为。

  一边保水土,一边忙致富

  马克思100年前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些年自然界陆续的“报复”,使我国保护生态的决心更加坚定,老百姓也越来越支持植树活动。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退耕还林使本来就靠天靠地生活的农民,每年又要减少一些收入。”尚泽伟说,“不过,政府对我们的这些牺牲是有补偿的。”据了解,目前在雁门乡地区,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每亩每年补贴260元,像尚泽伟一家种了5亩地的树,每年可以得到1350元的补贴。对此,尚泽伟很满足:“虽然这个补贴并不多,但是至少说明国家记得我们的贡献。”

  仅仅依靠国家补贴肯定无法致富,当地就在发展既有生态意义又有经济价值的兼种林上下足了功夫。尚泽伟算了笔账后告诉记者:“最早种的是花椒等兼种林,每亩收入达到二三千元,老百姓的积极性很高,因为之前大家种的玉米等农作物,每亩收入最多只有800元。现在,农业局、林业局的干部又带领我们种起了大樱桃,每亩收入竟然可以达到五六千元,大家种植的积极性十分高。”

  花椒和大樱桃等是雁门乡的特产。大樱桃又称美国樱桃,味道甜美可口,果大核小,适宜生长于光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海拔在1300米—2000米之间的地带,雁门及周边地区就非常符合这个条件。实际上,大樱桃的推广并不容易。“刚开始,乡里免费发放大樱桃树,不过村民们种植的热情并不高,因为谁也不知道大樱桃是什么东西,”尚泽伟说,“我第一个拿了树苗来种。我当时也不知道大樱桃究竟能赚多少钱,我觉得只要是个树苗就得种到地里,就能改善一点点环境。”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尚泽伟尝到了甜头。现在,不少批发商上门到雁门收购大樱桃,每公斤价格在80元以上,运到外地卖的单价已经接近百元。当地农民纷纷加入到种植大樱桃的队伍里,对大樱桃树伺候得小心翼翼,遇到干旱季节,就是到10里外的沟里去背水,也不会让大樱桃树枯掉。在帮助百姓增收的同时,大樱桃树也较大地改善了水土。

  目前,雁门乡全乡共种植大樱桃800多亩,还有进一步推广种植的计划。

  “多亏江门人帮我们修建新沟渠”

  雁门乡缺水,为解决树木容易枯死的困难,当地人做了许多尝试。

  “两年前,我试着自己搞了个小型的风力提灌实验,其实就是自己做了多个大风车,计划一级级地把岷江水提到山坡上,用来灌溉树木。”尚泽伟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对新知识很渴望,他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告诉他一个模糊的“风力提灌”的概念,他就开始琢磨这个事情,“儿子也说不清楚,我就自己想,自己做。”不过,实验并没有那么顺利,他计划从河岸到山顶每200米就安装一个大风车,但是村民并不支持他占用到别人家的土地。在千方百计得到村民支持后,尚泽伟的风车安装没几天,第一口水还没有提灌上去,一场泥石流就把他花了1年多时间,自己动手做的风车给摧毁了。

  “电力提灌其实技术是最成熟的,但是我们想都不敢想。那得多少钱啊!”尚泽伟非常实际,“听说某个城市的援建组在他们负责援建的一个村修了个电力提灌设施,负责灌溉0.69平方公里的土地,总投资竟然要1700多万元呢!那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这0.69平方公里灌溉得再好,又能种植多少树呢?”

  当地运用较好的灌溉途径是沟渠,为树木的成活率出了不少力,不过在去年的大地震中,绝大多数沟渠都被摧毁。“多亏江门援建工作人员又帮我们修建了新的沟渠,比以前的水流量更大呢,今后的树木成活率应该比震前有很大提高。”尚泽伟分析。  文/本报记者 郑洋洋 图/本报记者 周华东

来源:江门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