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伊川巨型天然石龙研究
摘要:本文对新发现的巨型天然石龙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为中国古都学会十五届年会专题论文(修订稿),入选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编《中国世纪英才论著精粹》。
一、巨型天然石龙的发现
二、各界关注天然石龙
三、天然石龙与中华神龙之谜
1、 石龙地区的古文化 2、石龙与龙字演变 3、龙字读音之谜 4、石龙与历法起源
5、石龙与炎帝神农氏诞生之谜 6、天然石龙与出土文物的龙 7、石龙与易
8、神秘的地理方位 9、石龙的九似形体
四、天然石龙是有价值的旅游资源
龙是中国人所喜爱的祥瑞之物,从古到今一直被当做神物被崇拜。龙文化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得到了世代传承和弘扬,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历史如何变迁,龙文化始终是人们乐意接受的,在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精神纽带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摘自《人民日报》)
“在中华民族诞生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繁衍生息在共同的区域,有着共同的奋斗经历和共同的风俗习惯,就产生了共同的文化标志及其强烈的认同感。例如,海内外华人都会认同中华文化中龙与凤的文化标志。这些形象很容易唤起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民族感情。”“龙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龙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飞龙在天、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成语就形象地描述了龙的这种活力。但是龙并不是曾经存在过的动物,而是中华文化精神象征的产物。龙为什么具有上述这种力量,体现上述这种精神,似乎一直缺少一种较为深刻的文化概括。我认为,从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上说,龙文化首先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由于华夏儿女都能在龙的这种精神内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前景,因此便共同赋予了龙这种与天地沟通和统一的力量。在中华各民族逐步走向融合统一的进程中,龙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化标志,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钱其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为“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而作。《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4月3日。)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龙是怎么来的呢?龙为什么叫做“龙”?龙的原始模特儿是什么?尽管历代学者对龙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但神秘的龙仍是个谜。
1993年,在被称为“天下之中”的古都洛阳,一个叫做龙头沟的地方发现了隐埋了几千年的巨型天然石龙。巨型石龙具有传统中华龙的特点,不仅像形逼真,而且龙体巨大,仅露出的部分就长达九十多米。而形成的年代极为久远,据地质考古学家现场观察,保守估计也有300万年以上。天然石龙所含蕴的龙文化信息非常丰富,为中华龙文化研究和探源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巨型天然石龙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之一,有关的研究尚在继续深入进行中。现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小结成文,文内观点和结论属探索和研究性质,仅供参考。
一、巨型天然石龙的发现
1993年秋,在古都洛阳龙门以南20多公里的伊川县平等乡龙头沟口附近,群众取土时发现西汉时期的空心砖,砖上模印有精美的图案和人物画面,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模印有“捕龙图”图案,龙巨口,双目双角,飞腾跳跃,龙后尾上部有一小人作撒网状,欲捕龙。
龙在古代是先民崇拜的神圣之物,捕龙图空心砖的出现令人大为不解。据查询,该捕龙图在全国出土文物中是罕见的孤品,其文化内涵尚待研究,但该文物出土于龙头沟,是否该沟有“龙”呢?多少年来,人们对洛阳有“龍门”之名,无龙体之实感到困惑。捕龙图尤如黑夜中的闪电使人们仿佛看到了“龍”的真容。
龙头沟有关龙的地名十分集中,村子曰龙王屯,有黄龙庙、龙凤泉、小龙庙、九龙朝凤等。龙头沟中还有一种红嘴唇、黑羽毛的鸟,称龙鸟、龙女,传说是神龙爷女儿所变,这种黑羽红嘴鸟,使人联想到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帛画,其中升龙头上即有这种龙鸟,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也有这种鸟的图案,称阳鸟。
1993年11月,伊川盆地石油勘探,在龙头沟见到了龙鸟,追踪拍摄过程中,在平等乡上元村南龙头沟北沟沿上有十多只龙鸟,当用照相机聚焦拍照时,从镜头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龙头景像,一条天然岩石形成的巨型石龙正隐于龙头沟沟壁,由于相距太近,又加上尘土杂草掩盖,龙形不易辨别清楚,但借助于相机的微缩作用,巨型石龙清晰的呈现在眼前。
龙头沟全长4.5公里,沟中有水,常年不息。长(常)水源头为龙泉,不远处有二十多丈长的岩石层,石层恰巧为巨龙形象。石质龙身通体连贯,吻、牙、舌、眼、獠牙、角、身、足、爪、翅一应俱全,龙头朝西,尾向东,呈伏卧欲腾飞状,龙腹部有一小石龙,是已知所有凭空想像塑造的龙所无法相比的,天然石龙的发现使闻名中外的“龙门”变得名符其实。
二、各界关注天然石龙
1994年10月,“全国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洛阳召开,天然石龙的照片使与会专家学者感到新奇。11月20日,《洛阳日报》报道“伊川发现巨型天然石龙”的消息,配发了石龙现场的照片。1996年2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高级记者王兆麟关于洛阳天然石龙的报道,全文如下:
“河南伊川发现巨型天然石龙。新华社郑州2月12日晚报专电,由自然沉积岩形成的巨型天然石龙,不久前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南26公里的伊川县平等乡大莘店村被发现。
这个石龙位于大莘店村龙头沟的沟壁上,是洛阳古都学会、易经学会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古地名、古文字研究作实地考察时,清除杂草尘土后,并作多角度观察时发现的。石龙对面南沟沿上有望龙台,台上石碑刻有‘龙头沟内龙泉佳,九里土沟有石龙’的诗句。
经测量,石龙露出部分长约90.9米,高9.5米,石质龙身通体连贯,龙吻大张,上下各有六颗天然石头组成的龙牙,龙鼻上扬,前方有两棵椿树作龙须状。龙眼轮廓分明,斜状石岩恰好组成龙角,石质龙身线条全由自然地壳变化形成。龙身后脊上有翼状石层显露,似为龙翅,龙的后尾尚埋于黄土之中”(《新华社地方广播稿》1996年2月12日)。
同一时间,全国的晚报和港、澳、台的媒体迅速转发新华社的报道,台湾的短波电台在丙子年春节前夕连续多次播发“大陆洛阳附近发现巨型天然石龙”的报道,石龙的喜讯传遍了海内外。
1997年,香港回归是龙的传人的大喜事,应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的邀请,洛阳巨型天然石龙摄影作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赛”。石龙的雄姿使参观者眼界大开。参观展出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对天然石龙的发现感到欢欣鼓舞,他们为中华祖国龙的国度有如此体形巨大、象形逼真、年代久远的巨型天然石龙而自豪,纷纷赞誉这是“世界第九大奇迹”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天然第一龙”。尤其是石龙腹部的小石龙,紧密依偎在巨龙身上,象征着港、澳、台是中华祖国巨龙身上天造地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先生为石龙题词:“天造地设,蔚为奇观。”在刊载有天然石龙全景照片的《世界华人艺术大赛获奖作品集》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题词:“大潮扬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题词:“发展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卢嘉锡题词:“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题词:“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人民日报》原社长、解放军中将邵华泽题词:“风韵天然。”
北京大学考古与环境学系博士生导师夏正楷先生率博士生赵春青等到洛阳伊川考察,特意到龙头沟对天然石龙作考察。夏先生认为覆盖在石龙上边的红褐色土壤为更新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约三百万年,而石龙形成的年代当更为久远,是地下水中碳酸盐离子自然聚集,并经地壳褶皱、陷落、抬升、风化等复杂地质构造变化而形成。在石龙尾部不远曾出土有一段大型动物腿骨化石,与中国自然博物馆展出的恐龙腿骨相近似,印证夏教授的推断是有科学根据的。
2000年为世纪龙年,天然石龙摄影作品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参加“中华龙脉书艺大展”时,受到海内外各界友人的好评。先后载入大型图文套书《中华龙·源流文化》、《图说中国图腾》、《三皇五帝时代》。参加文化部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获佳作奖,并载入《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典藏》。辛已年春节世纪之交,天然石龙的丰姿首次亮象于中央教育电视台《书画赏析》节目中。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中华龙》出版座谈会上,中华龙、天然石龙的研究人员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许嘉璐等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中华龙·源流文化》一书的彩版第一页,即是天然石龙不同季节的实景照片。
2000年6月9日《文化艺术报》(陕西省文化艺术厅主办)发表记者司爱武、张武昌写的《聚焦华夏第一天然石龙》长篇报道,使人们对洛阳伊川天然石龙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天然石龙与中华神龙之谜
钱其琛副总理在关于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讲话中说:“海内外华人都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标志,都把自己作为龙的传人。我感到,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和研究龙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达到科学而不是盲目,深刻而不是肤浅,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境界”(钱其琛《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载《人民日报》)。
天然石龙与中华龙文化紧密相关,分述如下:
1、石龙地区的古文化
石龙西部仅二公里就是旧石器文化穆店遗址(见《洛阳市文物志》)。附近大莘一带出土有距今八千年裴李岗文化的红陶三足钵,锯齿石镰、骨针、契刻骨片、红陶小口双耳壶,石器等文物(《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17日一版)。在石龙对面南沟沿望龙台,出土有按规律摆放的石器,这些石器的年代至少在万年以上,似为先民祭祀天然石龙的遗物。石龙尾部龙头沟口出土的空心砖捕龙图,距今在二千年以上。捕龙图上的龙头形象与天然石龙十分相似。
2、石龙与龙字演变
龙字的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繁体龍字定型,有一定演变规律。甲骨文、金文龍字虽多有异型体,但主体是上方有辛字头,下部为巨口有牙,弯曲之身,典型甲骨文 字 ,《甲骨文字典》释义,龍“ 象龙形,其字多异体,以作 者最典型,从 从 ,象巨口长身之形, 其吻, 其身”。 演变成金文如“ ”(见《轲尊》、《多友鼎》、《龙母尊》、《颂壶》)。演变成篆体为 ,繁体定型为龍,辛字头变为立,巨口有牙成为月,龙身成右偏傍。
天然石龙为标准的巨口有牙,弯曲之身,又位于莘(辛)地,附近的新城故城遗址在先秦即称新(辛)城,是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古遗址。龙字的原始写法是先人对天然石龙形体的描绘,上边加辛字头,应是石龙所在地理方位的表示。龍字上方的辛(立)字头,也有说表示刀,有镇压或权力的意思。所以后来在龙字由“龍”简化为“龙”时,龍头上的辛(刀),变为龙腹下匕(仍为刀)。但龙为先人崇拜之神物和吉祥物,不论是头上插刀或腹上插匕,都与古龍字的意思不符,也与龍的原型相去甚远。简体龙字已看不出龍的形态是怎样传承下来的。
3、龙字读音之谜
龙字的读音为“隆”,与隆隆雷声有关。《说文解字》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肉飞之形”。 石龙所处地理位置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余脉的东端,每年春分前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冷空气在这一带交汇。《周礼·大司徒》记载::“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云:“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奥,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洛阳石龙地区符合这些地理特征。农历二月初二到春分清明期间,暖湿气流交汇于石龙上空,出现对流天气,带来隆隆雷声和风雨。
春分时节有无雷雨出现,预示着当年的干旱雨涝,尤以天然石龙一带最为应验。流传有“惊蛰闻雷雨调顺,春分龙隆好收年”,“春分雷鸣龙升天,定主雨顺好收年。最怕秋分龙带闪,冬无雨雪遭灾难”。“二月隆隆天鼓响,皇帝百姓喜洋洋。九月若闻隆隆音,冬春大旱愁煞人”。“九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这些谚语印证了古人对春分、秋分时节隆隆雷声的因果关系长期观察的结果,即春分的隆隆雷声主夏秋风调雨顺,而秋分的隆隆雷声预示冬天少雨雪。如果秋分以后再有隆隆雷声,就会有较长时期的干旱了。久而久之,应验的机会多了,天然石龙地区之“隆”,由判断天气标尺的“隆”,变为通天之神的“龍”。龙是中华先民长期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搏斗的结晶。
4、石龙与历法起源
石龙地区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极为准确,是古人长期生活在这里,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从石龙附近出土的八千年前先民使用过的锯齿石镰,可知那时古人对历法已有所认识,不然怎么掌握播种和收获季节。按古人的经验划定季节,可站在石龙地区观测太阳运行情况,当太阳从太室山太阳谷(大谷关)出来时正好夏至,而太阳运行到广寒宫(广城关)时即为冬至,而太阳运行落到“终”(钟山),严冬过去春天来临。《山海经·中山经》记载石龙地区有“鸣蛇”和“化蛇”。它们出现预示着未来干旱雨涝:“中次二经注山之首,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而豺身,鸟翼而蛇形,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天然石龙是蛇形龙身,有翼状石层,与“鸣蛇”、“化蛇”相一致,特别是石龙地区春分、秋分时节不同的雷声,预示着未来截然不同的天气状况,古人以为石龙有灵性,自然要尊石龙为通天之神龙。
现代科学常识使我们知道,春分是太阳运行到赤道正上方,然后每日向北移动。秋分也是太阳处于赤道正上方,但以后每日向南移动。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南方温湿气流与北方冷干气流在石龙地区的交汇情况有一定的周期规律。我们的祖先正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将这种规律与地面特定的固定地理坐标天然石龙相连系,创造出了独特的农历历法和预测长期天气变化的方法。
石龙东部伊川县白元乡土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六千多年前的红陶缸,上边绘有眼观太阳一年四季运行和月亮亏圆的图案,十分准确画出一年四季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位置,将这些位置用几何线条相连,画出的是四时八节和八卦的方位,这是已知我国最早的历法图案,是石龙地区中华先民创造中华文明的物证。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严文明教授将这种记录着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陶缸命名为“伊川缸”,属国宝级文物。
5、石龙与炎帝神农氏诞生之谜
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诞生与“神龙”有关,史籍文献多有记载。《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易·疏》:“任巳感神龙而生神农”。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史记·补三皇本纪》:“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
《太平御览》:“任巳感龙而生神农。”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娇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千百年来,有关神龙感神农母生炎帝神农的记载尽管不绝于史书,但谁也说不清神龙是什么?到底在哪里?有人甚至说“神龙”本来就是“子虚乌有”,“龙的传人”仅是虚构的神话而已。
天然石龙的发现,为解开“神龙”之谜提供了新途径。首先石龙位于华山东南方,符合“华山之阳”的地理方位条件。《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是少典氏有娇氏活动区域。《山海经· 中山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娇虫。”“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岳在其中。”
娇虫神即有娇氏的尊称,《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娇氏,世与少典氏婚。”
位于伊河、洛河之间的熊耳山脉,是少典氏族的祖居地,故以熊耳山之熊为部族族称,称有熊氏。《大戴礼》记曰:“黄帝,少典之子也,居有熊,曰轩辕。”熊耳之称谓见于《尚书·禹贡》:“导洛自熊耳,东北会廛涧,又东会于伊。”《汉书·地理志》记载:“熊耳山在东,伊水出,东北入洛。”
有熊之地位于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即居住于此,更把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一词也出自这里,如西周时期的“轲尊”,铭文中讲到周武王定都洛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此中国”。《史记·天官书》:“自河、山以南者中国,故中国山川东北流”。指的即是伊洛地区。
天然石龙正位于熊耳山脉东端,这里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龙之地。中间一沟为龙头沟,沟中有泉曰黄龙泉。石龙即位于龙泉之北沟壁上。神奇的是该地区皆为深厚黄土,唯石龙是天然岩石层。龙泉水常年流淌不息,干旱雨涝均保持一定流量,世称长流水。据《水经注·伊水》载:“长水出新城西山,东流注于 伊水。”长亦念常,地名有常川。其地又称牵羊坡 、羊架坡,故世传为常羊坡、常羊山。宋代邵雍所著《伊川击壤集》中有:“十八日越牵羊坡达伊川坟上。”并赋诗曰“陆海卧龙收爪甲,云山胜处追寻偏。春雷惊起千年蜇,笔下苍龙自往还。”
历代学者对女登所感神龙首不可实指,又语焉不详,盖因过去将炎帝神农氏诞生之地指为陕西宝鸡或湖南、湖北,因两地无“神龙首”,亦与华山之阳地域不合,故不可能确指神农的诞生地。另外人类活动使石龙地区森林植被破坏,黄土裸露,使天然石龙被泥土所覆盖,变得模糊难辨认。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古老的天然石龙逐渐的湮没了。
在少典时代,天然石龙应非常清晰逼真,当少典妃有娇氏女登在常羊游玩时,看到这个巨大逼真的石龙,心中惊喜万分,敬之为神龙。女登诚惶诚恐、激动、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回去后把自己的所见之石(神)龙的景象告知少典,少典是伏羲的后代,属龙族,当然也高兴激动......,后来女登孕而生子,其子长大后教民发展农业,研究历法,确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成为农业之神,即为炎帝神农。因神农是有娇氏女登看到石神龙后生的孩子,又称神龙氏。农业靠天吃饭自然对龙的尊崇程度高于一切。后世就把少典妃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事变成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之说,可能源于此。
史料典籍记载炎帝神农为烈山氏、厉(厘)山氏、伊耆氏,与天然石龙的地质地貌有关。《易·疏》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纲鉴·三皇纪》:“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文号烈山氏,亦曰连山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郑玄注:“伊耆氏古天子之号”。熊安生注:“伊耆氏即神农也。”《礼记》注:“厉山氏,炎帝也。”
由石龙向东的常羊山岭,至新城故城入伊河露出褐红色基岩,状如烈火烧过,这应是烈山的来历。烈山之石出露的地方,发现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如伊川古城南裴李岗文化和伊川土门仰韶文化遗址,是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的考古学依据。 神农又曰厉山氏,“厉”音“厘”,《山海经·中山经》载:“中次六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甘水源头位于石龙之西二公里的甘(高)山,经常川乡北流入洛。鹿蹄山今称半坡山,位于石龙之西的宜阳县白杨乡境内,海拨810米,是石龙地区最高峰,其山有九龙洞。
6、天然石龙与出土文物的龙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与象征,从古至今受到祭祀和崇拜。有关龙的起源研究成果很多,众说纷纭,归结起来有两类观点:一类认为龙起源于动物,主要原型为蛇、鳄鱼、蜥蜴、鱼、马、猪、鹿、恐龙等。另一类认为龙的原型为某种自然现象,例如云、闪电、河流、星象等。
考古发现证实龙的观念起源很早,在中华文明肇造发端之时即有龙的出现。
在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的岩画中,有鱼尾鹿头原龙图,距今有一万年左右。
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有长19.7米,高约2米由大小均一红褐色石块摆成的巨龙。龙头朝西南,尾朝东北,距今7400年左右。
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彩陶壶,绘有鱼龙图案,距今6790年。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有用蚌壳摆塑而成的龙虎图案,龙长1.78米,高0.67米,距今有6460年,被称为“华夏第一龙”。
湖北黄梅焦墩出土用河卵石摆成的龙,长4.46米,高2.26米,距今约6000年。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有高26厘米的玉龙,距今约5000年。
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陶盘上,彩绘有鱼龙图案,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有鲵龙图案的陶器,距今有4000年左右。
夏商周秦汉以来,各种有龙的器物全国各地均有大量出土,距天然石龙最近的,是西汉时期洛阳卜千秋墓中壁画上的飞龙图和伊川龙头沟西汉空心砖上的捕龙图。
出土的龙文物虽年代不同、形态各异,但有着共同的特征:即有巨大的口,有牙,大部分有角、弯曲之身,有足、爪,有的有翼。这一切与天然石龙的形象是那么接近,确实发人深思。如果说龙的起源是多样性的,那么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出土的龙形象为什么有那么一致的共同特点?如果说龙的起源是单一性的,为什么会演变成那么复杂多变的形象?把某种动物作为龙的原型有失龙的神圣性,因为任何一种动物都难以兼备龙的全部特征和神性功能。把某种现象说成是龙又使龙变得虚无飘渺起来,因为那些现象毕竟与传说中龙的形象不太一致。
当把龙的探源与天然石龙联系起来时,有关龙的起源的种种谜团就较为明晰起来,因为石龙的龙形,至少在三百万年前已形成,有关龙的特点一应俱全,且象形逼真,神形兼备,这是其他任何时期人工塑造的龙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其他有关龙起源说法描绘的龙原型所无法达到的。正是由于天然石龙的形象是上古先民心目中想象的通天神物,有巨大的形体,巨口、有牙、有眼,头上有角,曲折蜿蜒之身,背上有飞翼,身下有足,能不断的变化和变幻(因不同季节太阳照射角度不同,天然石龙身上参差不平的石块产生的阴影也不同,好像神龙在变幻),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于是先民就以石龙为原型,幻化出一种与天然石龙形象类似的通天神物。空中的闪电成了这个神物腾飞太空时的形象,呼隆隆的雷鸣成了它呼风唤雨的叫声,春分时节,石龙四周的草木发芽,石龙看起来清晰,被认为是龙登天之象。夏天,石龙身上长满了草,看不清楚,被认为龙到天上行云布雨去了。秋分时节,石龙身上的草比周围土上的草先枯黄,好像龙又从天上回来了。这就是《说文解字》上对龙的描绘:“龙,能大能小,能短能长,能幽能明,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肉飞之形。”
石龙位于传统观念中的“天下之中”,从远古时代即开始被先民认识并随着四方迁徙而得到传播,在传播中原型逐渐模糊。先民四处迁徙,他们需要通天的龙来护佑自己。龙既然是人们敬畏的通天神灵和寄托的精神象征,于是,水中能游的鱼、鳄,地上能爬的蛇、蜥蜴,天上能飞的鹰,会奔跑的鹿、马、驼、虎、牛等等,都被幻化为龙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文明与进步有重大贡献的盘古、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和历代各民族的杰出人物,也被作为龙的代表或龙的化身。不管龙的形象如何演变,但龙的功能和精神纽带作用没有改变。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时代对龙的多样性描绘,正是不同地域、不同风俗展现龙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7、石龙与易
《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乾卦中,对龙的六种形态有形象的描绘。即“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孔子对龙的这六种形态有很精辟的论述:“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拨,潜龙也。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君德也。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子曰: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九五曰:‘飞龙在天’。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上九曰:‘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卦曰:见‘群龙无首’,吉。孔子曰:龙神威而精处”。(参见《易经.文言》)。
天然石龙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与易经中龙的六种卦象有惊人的吻合。例如:冬至之时,草木干枯,石龙的颜色与周围土色一样,不易识别,尤如龙潜藏起来,即“潜龙勿用”。春分时节,万物复苏,石龙周围的草木发绿,使石龙显现出来,加上阳光入射的角度恰到好处,石龙的线条和层次较为分明,呈现出龙欲登天的景象,即“见龙在田”。夏至时树木繁茂,石龙被草木所覆盖,但隐约可见龙的雄姿,正是龙“或跃在渊”的实景,而到了秋分时节,石龙附近的草木成黄土色,与石龙的色泽相近,故好象龙隐藏起来呈“亢龙有悔”之象。当大雪过后,天气放晴,石龙身上的雪先溶化,周围白雪尤如天上的白云,石龙好象在云中腾飞,为“飞龙在天”之象。石龙地处偏僻山沟,不易显露真容,为“群龙无首”。
所以观石龙的六种卦象应选择合适的季节和时间。易字上为日,下为月,日月变化使石龙也在变化,《易经》中所说的“与时消息”,是说一切事务都在变化之中,不会永远一成不变。又给我们一种启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犹如“潜龙”,但要有拼搏奋斗“或跃在渊”的精神,经过努力可以实现“飞龙在天”的愿望。但得志的时候应有“亢龙有悔”的自知之明。也启发人们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再根据变化的规律制定发展规划,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与时俱进”。故龙之变化在易经中为最吉祥的卦象。
8、神秘的地理方位
天然石龙位于被称为“天下之中”的洛阳正南方,在古老的“河图”、“洛书”中,图案的南方为一个圆点,表示“一元为始”。“一”音“伊”,即伊川。周武王伐商胜利后,曾与姜太公商议定王都于洛邑。《逸周书》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史记·周本纪》记载:“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
南望即卜定王都时看风水,周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定洛阳为王都,到公元前249年东周被秦灭,历时约800余年。有意思的是周洛阳王城的中轴风水线向南延伸,恰巧通过石龙地区。石龙与王城之间为南北向起伏腾跃丘陵,状如巨龙,被称为龙山,北端有著名的龙门,而王城中轴风水线向北延伸,即黄河小浪底,龙水之咽喉。
更发人深思的是,秦都咸阳的东西中轴风水线也通过石龙。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上朐在江苏连云港,与咸阳直线距离约900多公里,但秦都咸阳何以在远离都城的上朐立石,作为东大门的标志?二千多年来困惑了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其实,两地相连直线恰与北纬34°23′一线平行,是秦人认定的龙脉风水线。这条线上有著名的秦始皇陵(秦始皇自称祖龙),新城故城(石龙所在地),阳城(大禹所都,禹父化为黄龙),新郑(黄帝所都)。
周王朝与秦王朝在历史上均为中华大一统的王朝。两个大王朝的龙脉风水线在天然石龙成十字交叉,是有意还是巧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如果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宝鸡、咸阳、洛阳一线为秦岭,向东北经中条山,太行山,燕山到北京,整个山形地势状如巨龙,北为龙首,中为龙腰,西为龙尾。古代都城皆选定在巨龙身上,尤以龙腰部位建都最多。洛阳位于巨龙之胸腹部位,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以洛阳为国都,有105位皇帝在这里称“真龙天子”。考古发现有夏二里头、商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
西安位于龙腰部位,“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国、秦朝、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特别是西汉、隋、唐时期,是西安历史上最辉煌、强盛、繁荣的时期,中华民族龙的国度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阳位于龙脖位置,自公元前1300年至前1046年作为商的后期都城达250多年。殷墟所蕴藏的中华文明宝藏,在中国和世界上有极高的知名度,甲骨文出土于此,使安阳跃入中国七大古都之列。
自洛阳龙门经嵩山到郑州的山脉地貌,似龙的巨大前足,状如巨螯,而郑州正好位于龙足之螯上。郑州商城是商的前期王都,史载商王仲丁迁于敖,即此地。郑州虽未列入著名古都之列,但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天下之争,必争郑州,用“举足轻重”来形容郑州的战略地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最神奇是北京,正好位于巨龙的首部。北京作为古都,早在西周初年武王即封召公于燕,到元、明清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北京紫禁城故宫的整个建筑群尤如一条龙,皇宫从内到外都充满龙的影子,仅太和殿就有12645条龙,整个故宫有多少条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但真正令世界刮目相看,使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扬眉吐气的,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定都北京之后,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而且还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现今的北京真正把中国带到了巨龙腾飞的时代。
9、石龙的九似形体
天然石龙的腹部有一个维妙维肖的小石龙,紧紧依偎在巨龙身上。在出土的古代青铜器上,有许多大龙旁边依偎小龙的图案。如殷墟候家庄1001号大墓出土的骨纽上,妇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四足觥盖上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伯尊”上,均有小龙紧随大龙的图形。
古代画龙大师把龙的整体结构特征归纳为“九似”。将九似理论与天然石龙相对照,对比如下:
1)头似马、头似牛、头似驼。石龙之头既象马又象牛,还像驼。
2)嘴似马或嘴似驴。石龙正似张口嘶鸣之马龙。
3)眼似虾、眼似兔、眼似鬼。石龙之眼为突出之巨石,似虾。整个眼睛轮廓又极似兔眼或凤眼,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梭子形眼鲵龙与石龙的眼最像似。
4)角似鹿。
石龙首上的斜伸石层,似鹿角。
5)耳似牛。石龙有石耳。
6)颈似蛇或腹似蛇。石龙自脖至身,石层自然蜿蜒,似蛇形之身。
7)鳞似鱼。石龙系碳酸钙结核(又称料礓石)构成,密集突起的石层在阴影衬托下,似一片片鳞甲披满全身。
8)掌似虎。石龙腹下,前后各有几块巨石,似虎之足。
9)爪似鹰。石龙背上有翼状石层,为飞龙。古称有翼曰应龙,即鹰龙,故爪似鹰。石龙之爪实际是龙足巨石的阴影,与阳光有关,时隐时现,极为有趣。
龙的九似论最早由后汉的王符提出,但石龙是大自然早已存在的天然龙形象。后人所总结的龙的结构,没有超出天然石龙的实体范围,这一现象确实是耐人寻味的。至于“龙生九子”的说法,出现在明代。是人们把龙的吉庆祥瑞形象。与装饰艺术题材相结合的产物。
四、天然石龙是有价值的旅游资源
在天然石龙附近,还有许多文化古迹,自然景观相衬托,显示出石龙地区丰厚的文化积淀。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秦汉时期均有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仅新石器文化聚落遗址就有四十余处。五帝之一的尧生于伊候之国,据《三辅旧事》载:“尧母庆都配高辛氏而生尧,因依伊长孺为姓,尧出生时寄于伊长孺之家,遂姓伊。”《纬书》载:“庆都生尧时有石流血,父恶之,寄于伊侯长孺之国。”石龙之基岩为血红色,有血石泉。伊水又称尧水,“山留禹凿门,川阁尧水痕,古人不复见,古迹尚或存,岁月易凋谢,善恶难湮沦。”(邵雍《川上南望伊川》诗)。
大禹的父亲鲧为崇伯,据《汉书.古今人表》载:“鲧妃,有新(莘)氏女”。《水经注·伊水》载:“禅渚水,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禹父之所化。……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归藏·启筮》载:“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化为葬,即鲧死后葬于伊川禅诸水有莘之地。《夏商周断代工程》碳十四测年数据,夏文化二里头一期的考古学依据,就有采自于伊川境内南寨遗址出土的文物。
夏人杜康即夏帝少康,在伊川土河康水造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酿酒鼻祖创仙酒杜康酒成千古佳话。
商相伊尹被孔子称为“大贤唯有伊尹”。被孟子赞誉曰“伊尹圣之任者也”。《姓氏寻源》载:“伊尹姓伊,以有莘氏女采桑伊川,以伊为氏。”伊尹故里在伊川县平等乡大莘店,有伊尹祠。
《左传》载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观兵周郊,“问鼎中原”成语典出伊川平等乡古城村。
《东周列国志》载周赧王向商人借债难还,筑高台避债,“债台高筑”成语出于伊川平等乡古城,有避债台遗址。
隋唐时期的皇家寺院净土寺,位于伊川白元乡,该寺最奇特之处,是建在一坐状如巨型观世音像的山体上,巨型观音长达数公里,与天然石龙遥遥相对。巨型观音头朝洛阳龙门,与隋唐东都洛阳城南北中轴线相照。净土寺是隋唐洛阳城的镇城之寺,当年隋炀帝欲定都洛阳,登北邙山看王都风水,南望伊阙,曰:“真龙门也!古人何不建都于此?”考古发掘证实,隋唐洛阳城南北中轴线正好穿越伊阙龙门口,直指伊川境内净土寺所在的天然巨型观音。故净土寺在隋唐时期属皇家寺院,著名高僧唐玄奘法师,九岁出家于净土寺,后又从这里到西天取经。现该寺尚存有大殿五间。
伊川新城故城是中国最早的城之一,新城故城墙夯土基址,属龙山文化时期的城,传为崇伯鲧所建,《淮南子》载:“鲧筑三仞之城”、“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之始也。”新城古城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正属三仞之城。还有聚仙观,相传八仙在此聚会。庄子洞,庄子在此写下有二百多个成语故事的《庄子》一书,洞中有天然石蝴蝶。南岳庙在伊川鸣皋乡,庙门正对九皋山主峰,是北魏孝文帝祭天的庙宇。鹤鸣观,在伊川酒后乡九皋山之顶,《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是讲九皋仙境。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伊川,写的《鸣皋歌》中有:“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欲卧鸣皋绝世尘”的诗句。
石龙旁边还有天然石凤凰、天然石龟,均为吉祥景观。也显示伊川是风水宝地。唐代洛阳八大景中,伊川有“平泉朝游”、“龙门山色”两个。商开国名相伊尹,唐相姚崇,唐相李德裕,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宋威武郡王石守信,宋名相范仲淹、文彦博,易学大师哲学家邵雍,理学家程颢、程颐等历史名人,均选择伊川为长眠安息之地。以石龙为中心,东有少林寺、中岳庙、风穴寺。西有花果山、神灵寨、九龙洞。南有陆浑水库、天池山、白云山、老君山、石人山、鸡冠洞、重渡沟。北有龙门石窟、白马寺、青要山、小浪底等著名旅游景点。洛阳南部旅游快速公路距石龙仅四公里,距洛界高速公路仅十多公里,是一个有广阔开发前景的以龙文化为龙头,包括丰富民族传统文化景观与秀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石龙景观已列入《洛阳市旅游地质景观分布图》。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到石龙地区考察,《中华龙·源流文化》的作者归国华侨陈富城先生亲临石龙,挥笔写下“天然神龙越万年,中华文明有八千”。并在他的专著中辟《龙的奇迹》专章对天然石龙予以介绍。
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员,龙凤文化研究学家王大有、宁艳娟为天然石龙的发现评论道:“洛阳伊川大莘天然石龙是世界上仅有的祥瑞自然景观,兆瑞中华腾飞。龙种龙子龙的传人,乃是天造地设的大自然赋予,是自然风光奇迹旅游之最。文献典籍载神农母感神龙首于常阳(羊),是则洛阳伊川有莘之地,当是炎帝神农诞生地,石龙之乡则为中华始祖发祥之圣地。炎帝在九龙沟常阳设灵台,树圭表,仰观斗魁,日观大明九皋,昏察星相,立四时八节,定天下之中,而肇有中原、中国。承伏羲少典之制,此地皆有遗迹可证。宜作中华文明(科技、天文、农业、历法)八千年圣迹开发。使洛阳伊川九龙沟的远古遗址,成为与中华始祖互证之圣地。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圣地。故当将泯没之史迹重新昭告天下,不然何颜面对祖先创业艰辛。”王大有先生为石龙题词:“神農龍”,并在他的专著《图说中国图腾》、《三皇五帝时代》中对天然石龙作专门介绍。
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兆麟为天然石龙题词:“華夏奇跡”。
中华龙脉书艺顾问周乙通和北京潮人联谊会秘书长颜顺钦,于2000庚辰世纪龙年冬至日,专程从北京驱车亲临天然石龙,目睹当日东风、西风在石龙、石凤处阴阳交汇的奇观实景,感慨万分。周先生题词:“龍鳳呈祥瑞,萬民樂太平。”颜先生题词:“太平盛世,飛龍奇觀。”
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倡导者李伯淳先生题词:“飛龍在天”。
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许顺湛先生题词:“龙腾虎跃”。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洛阳市原市长、原市人大主任任普恩亲临石龙考察,题词 :“陸海臥龍,神州奇觀”。
苏州铁道学院旅游系叶骁军教授题词:“天然奇觀伊川龍,電波驚世洛陽風”。
洛阳市历史学会原会长曹法舜先生到石龙考察题词:“河洛大莘臥神龍,開天闢地自形成,國之瑰寶民族徽,華夏神州永昌盛”。
海外友人季文藝先生为石龙题词:“東方騰紫氣,北國駕祥雲,三山五嶽連天海,草木雲中一神龍”。
著名书法家刘敏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为石龙题词:“天然神龍,中華騰飛”。
交通部驻洛扶贫工作组王宏图、罗鸿权、陈虎跃、赵泽民等到石龙考察,分别题词:
“千年巨龙今犹在,万年中华永不衰”。“伊洛神龍居伊川”。“国之祥瑞”。“奇观石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龙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万年以来的历史看,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历史怎样变迁,龙文化始终是一脉传承永不衰败,究其原因是龙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龙文化所包蕴的天人合一,国家一统,民族和睦,阴阳互补,礼义诚信,正中仁和,自强不息,多元兼容,五湖四海,奋发向上,变化创新等丰富文化内涵,始终激励着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团结向前的精神纽带。
由统战部华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龍·源流文化》(作者陈富城),彩版第一页是天然石龙春、夏、秋、冬实景照片(摄影翟智高)。在这本书的出版座谈会上,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田鹤年先生发表讲话,他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历史长河中,龙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崇拜物、神灵、艺术形象,沟通了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的关系,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团结,对民族融合、文化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和亟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这本书第四章“龙的奇迹”中指出:“要强调一点的是,石龙所在地域正是黄河流域文化区的中心,是中原龙源的腹地。在这里出土的还有大量距今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器物,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至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富。我们认为作为中华龙文化源头之一的濮阳一带和伊川天然石龙的发现会为我们追溯龙源提供更多的依据。不管沉睡几千年的天然石龙石是否能成为探源的焦点或依据,但作为龙乡的奇迹它将同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龙纹一样,激起人们景仰和自豪,并将同祖国的山川一样永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民族考古学家李仰松先生对洛阳伊川天然石龙给予很高的评价:“龙,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如本地(伊川)发现的天然石龙、查海出土的巨型石块堆砌龙、濮阳出土的蚌塑龙、黄梅出土的卵石摆塑巨龙,以及我国历代文献所记载的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的‘龙’等等,它已形成了我中华民族古今信仰、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天然石龙的发现,更加显示了中原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风采。”(摘自2001年6月16日来信),李仰松先生为伊川天然石龙题词:“石龍騰飛中華志,古今敬仰民族魂。”
洛阳天然石龙是华夏神州目前所发现的体形最大、龙形最逼真、年代最久远的中华龙。天然石龙与中国龙文化、龙文字、龙文物、龙神话、龙风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研究中华龙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天然石龙的保护、研究和开发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