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黄河之肾”——尕海
2009-05-04

媒体:甘肃日报  作者:张 鹤 王朝霞 王 2009-5-4 8:54:11

  蓝天碧水间,来回穿梭、嬉戏鸣唱的一只只黑鹳像翩翩起舞的黑衣仙子,在“绿色明珠”——尕海湖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

  4月2日,尕海则岔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袁峰晓与尕海保护站副站长张勇在野外调查时发现,分布在尕海湖区的黑鹳种群总数达310只以上,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黑鹳种群。同时,尕海湖面也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

  毋庸置疑,这是尕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带来的明显效果。

  在玛曲黄河首曲湿地,从巴颜喀拉山谷奔涌而出的母亲河,一改咆哮千里之势,缓缓流淌在甘南这片宽阔平坦的草原上。在湛蓝的天空下,呈现出蓝宝石一般的光彩,想不到滔滔黄河,在这里是如此恬静和清澈。

  绿色地毯上,身着藏袍的牧民们与洁白的羊群闲适漫步,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牧歌。

  面对草原、群鸟、湖泊、牧歌,我们心中欣喜异常——为这美丽的景色,也为脚下这一片养育着自然万物与人类的湿地。

  尕海湿地被美誉为“黄河之肾”的甘南湿地的“小脏体”,是著名的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世界上稀有的高原沼泽湿地。2006年7月,著名泥炭学家、国际泥炭协会秘书长汉斯教授考察尕海湿地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国际上保存最原始、最完好、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最好的泥炭地。”

  保护好尕海,就是保护好黄河

  湿地,能排除有毒物进入水体,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甚至水稻田。它既是陆地天然蓄水库,又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它不但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也是人类水源和食物储备库。

  与尕海湿地相邻的是玛曲湿地,它们对黄河有着得天独厚的“造血”和“输血”功能,像一个巨大的海绵垫,雨季消纳洪水,干旱释放水分,为黄河补给的水量是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近50%。黄河在这里得到大量水源补给后,立刻由一位瘦弱少年长成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再加上发源于甘南地区的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洮河与大夏河的水量支援,流在甘南大地上的黄河简直就成了气壮如牛的武士了。

  据测算,黄河自青海省久治县门堂乡入甘南时水量为137亿立方米,只占黄河总水量的20%;而流经甘南再返入青海省河南县时,流量增加到164亿立方米,占黄河总水量的65%。其中补充地表水27.1亿立方米,补充水量达45%。甘南湿地补给水源、净化水质的功能,故被称为“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黄河之肾”。

  如果说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青藏高原的头颅,那么总面积14万公顷的尕海湿地无疑是青藏高原平坦的胸膛,流淌在甘南尕海湿地怀抱里的黄河,在这里汲取母亲的乳汁,伴着孩提走过童年,摇曳着婀娜多姿的舞步,生儿育女,哺育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孕育着中华文明。

  以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构成的尕海湿地生态环境,培育了特有的植物种群,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国内动物学专家、武汉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曾宪海博士将甘南尕海-则岔列为我国动物区系古北界北方区全部陆栖脊椎动物和鸟类多样性偏高值区,美誉为动植物“基因库”。据调查,这里的野生动物达268种,鸟类214种,兽类40种,鱼类9种,两栖类5种,其中雪豹、林麝、黑颈鹤、黑鹳、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对保育我国北方动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相关专家指出,黄河发源于青海,但成河于甘南高原。甘南尕海湿地,是黄河流域子孙的生命之源,是黄河上游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甘南生态安全,关系到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甘南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区水量收支动态,牵连着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维系着大半个中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甘南尕海湿地,就是保护好黄河。

  “蓄水池”功能一旦减弱,即成我国第四大沙尘源

  记者在碌曲县采访时,作为甘南尕海湿地保护的“第一人”袁峰晓向记者回忆了当初尕海湿地发出干涩的枯萎声和黄河的呻吟,像一个个清晰的影像在我们的眼前闪现。

  ——1995年、1997年、2000年,尕海湖曾经三度干涸,以鱼虾为生的水鸟大大减少,湖区泥炭地发生退化……那时,尕海两岸,不是水草丛生、水鸟清啼的河谷湿地,而是连绵起伏的沙丘,黄茫茫一片,剥蚀着坍塌毁损的湖岸。黄色的干沙丘与远处绿色的草原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沿公路边,修过路的断层上则清晰地显示:上面是一层薄薄的草皮,下面是触目惊心的黄沙。——3年前,藏族牧民高拜曾指着稀稀拉拉的草场,比划着。“以前,这里的草场淹过膝盖,如今草长得不好了,像老年人的头发一样快掉光了。以前,这里是水草滩,牛羊都喜欢吃这些水草,如今是草质很差的干草滩。”

  ——70岁的达尔吉老人也曾伤心过,“以前这里的草长得很厚,很密,走在上面像走在地毯上一样。”达尔吉指着满地乱跑的肥硕的旱獭说:“这些旱獭,还有鼢鼠,啃坏了草根。”

  据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遥感动态监测研究表明,在全球持续变暖情况下,甘南湿地整体上呈明显萎缩之势。数据显示,甘南湿地由20世纪80年代的42.7万平方公里萎缩到2007年的17.5万平方公里。其中,玛曲湿地干涸面积已达10.2万平方公里,原有6.6万平方公里沼泽湿地已缩小到不足2万平方公里;与其相连的四川若尔盖湿地,构成黄河上游水源最主要的补充地,但面积却在痛心地缩小。

  湿地面积锐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河流补给量减少,天然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严重,“黄河之肾”面临衰竭。

  这是一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恶化的数字——

  80%以上天然草原退化,牧草产草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每亩370公斤下降到目前不足270公斤,优质牧草比例由70%下降到45%,毒杂草由30%上升到55%;鼠害面积达128.6万平方公里,每年因鼠害而损失的牧草达4.8亿公斤;玛曲黄河沿岸出现沙化草原(黑土滩)18万平方公里,沙化线形成220公里长的流动沙丘带,每年以3.9%的速度扩展;黄河玛曲段补给黄河水量减少了25%,洮河径流量减少27%,大夏河减少了11.8%,县境内28条黄河支流已有11条干涸,尕海湖曾3次干涸见底;约有75种植物物种濒临灭绝,栖息的野生动物不断减少……

  黄河源头地区的断流现象,使得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有关资料显示,山东省1997年断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其中20亿元是甘南及其以上地段,尤其是黄河首曲的湿地萎缩、草原退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因素造成的。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人口增加、超载过牧、采伐林木等因素,使甘南湿地遭到严重创伤,被蚕食鲸吞,支离破碎。

  有专家认为,甘南尕海等湿地的“蓄水池”功能一旦减弱,黄河中下游、沿黄九省区乃至半个中国都要为此受损。尕海湿地与玛曲湿地在蓄水、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调节黄河水量、泥沙量、小气候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极其重要,直接影响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从事高寒草地研究已有20多年的兰州大学教授杜国祯说:“碌曲、玛曲的表层仅为一层30-40厘米厚的黑土,下面全是沙子,而现在出现的沙化现象所暴露出的本质问题就是这里的湿地已经弱不禁风。”他说,“按照近20年的退化速度,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治理,不用10年时间,甘南湿地乃至青藏高原东部将成为我国第四大沙尘源,其强度和危害程度有可能不亚于其他沙尘源。”

  尕海入选“中华50名湖”,成为鸟类天堂

  甘南严重的生态问题,引起了中央、省上、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国际组织以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并着力为构建生态甘南殚精竭虑,为营造绿色甘南呼吁奔走,为建设和谐甘南群策群力,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998年,尕海则岔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后,一场拯救尕海、保护湿地的“战役”悄然展开;

  2001年以来,时任甘肃省副省长的洛桑灵智多杰负责,省发改委牵头组织兰州大学、甘肃农大、西北师大9名专家教授,启动《青藏高原甘南生态经济示范区研究》前期性研究课题;时任甘肃省委书记苏荣、省长陆浩曾先后几次作出重要指示,亲自推动其前期工作、规划工作和申报工作;

  2002年,尕海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尕海湖蓄水工程,尕海湖重新恢复原来水位;

  2004年,省州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力度,累计投资2.46亿元,开展生态环境治理;

  2005年七、八月,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程国栋院士、全国政协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温克刚等分别带领有关专家,到甘南实地考察,12位院士为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热诚建言献策,联名上书国务院,提交了《关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环境恶化亟待国家支持保护与治理的建议》;

  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曾培炎分别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拿出意见;

  2006年3月,《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规划》通过国务院西开办专家评审,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总投资66.4亿元,上报国务院待批;

  2006年11月,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通过国家环保总局专家评审,上报国务院;

  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形成甘肃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提案;

  2007年底,为保护甘南湿地这一“黄河之肾”,《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正式被国家发改委批复,总投资达44.51亿元,以改善甘南州生态环境,提高黄河水源涵养能力;

  2008年初,在温家宝、曾培炎、华建敏等领导的直接关注下,原尕玛公路(尕海到玛曲)进行改道,投资4.7亿元巨资重修新尕玛公路。

  ……

  这个时间序表,对甘南州颇不寻常。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波澜壮阔的起伏,但保护甘南尕海湿地的根根脉脉赫然在目,治理活动此起彼伏,风生水起。倾注着各级领导和相关专家的巨大心血,凝结着甘南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特别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之后,尕海湿地保护走上了法律、科学的道路。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碌曲县境内,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和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是由1982年建立的尕海保护区和1992年建立的则岔保护区于1998年合并晋升而成的,是我国少见的集森林和野生动物型、高原湿地型、高原草甸型三重功能为一体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特有动植物种类丰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集中,区系组成复杂。保护区总面积247431公顷,其中林业用地40772公顷,湿地43176公顷,有高等植物523种,有冬虫夏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脊椎动物有199种,占全省脊椎动物种数的21.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多种,占全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的40%,有274种种子植物和40种脊椎动物为我国特有,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黑颈鹤和黑鹳的繁殖地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全球性意义。

  保护区还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的主要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全区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6.3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总量为8.24亿立方米,是甘肃中东部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命脉地之一。所以说,搞好尕海-则岔保护区建设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以及涵养水源,对促进甘肃和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局成立以来,采取有效措施,湿地保护卓有成效。他们通过采取筑坝引水、核心区围栏育草、禁牧休牧、草场改良等生态保护的一系列措施,尕海湖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尕海湖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480公顷恢复到现在的2170公顷,为过去的4.5倍,在2008年7月新疆阿勒泰召开的“山地湿地综合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得到湿地国际专家汉斯教授研究成果的印证和赞赏。

  ——作为甘肃最大的高原淡水湖,尕海湖成功入选“中华50名湖”。

  ——管理局成立以来发现的鸟类分布新纪录就有69种,使全区鸟类种数达214种,数量最多时达2.1万余只。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从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今年春季的310多只。成群的雁鸭类、棕头鸥等上百种鸟类在这里产卵、育雏,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成群在这里栖息、越夏繁殖,尕海湿地又成为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有效地保护措施使尕海湿地水草丰茂、水生生物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已成为鸟类天堂。

  ——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40772公顷,对4930公顷天然林资源进行管护,完成疏林地封山育林1741公顷。制定了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保护站、护林队、护林责任人层层签订了管护合同,森林覆盖率达到14%。

  ——长期进行科学监测,完成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综合调查和泥炭资源初步调查,掌握了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消长变化,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完成了《尕海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甘肃高原沼泽湿地野外培训基地建设》、《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等项目规划,为保护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实施《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项目》规划,完成科研办公楼、尕海保护站、则岔保护站、气象观测站等建设,为保护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积极争取到尕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1455万元及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项目40万元,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多年来,每逢湿地日、地球日、爱鸟周、护林防火期,保护区采取多种措施,深入乡村、牧场、社区,向保护区群众、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等,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甘肃省为国内第二个颁布湿地保护地方法规的省份

  甘南州农林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工作人员王雄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则历史事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四川若尔盖地区为提高当地牧民收入,在湿地修建排水沟,排掉湿地所涵养的水分,用湿地下面的泥炭生产化肥,将大片湿地变成干草场扩大放牧,曾一度给当地群众带来收益,却破坏了湿地,难以恢复。如今,那些排水沟全部关闭。“幸运的是,当时的甘南州比较落后守旧,跟不上形势,反而保护了甘南湿地。”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湿地的功能和作用被人类所认同。1971年2月2日,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这项国际上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中国于1992年加入这个公约,并于当年通过申请将首批7个湿地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8年的特大洪水之后,我国出台了“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平垸行洪”等32字方针,开始了大规模的湿地恢复工作。 2003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提出:到2030年,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将发展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目前,甘肃省的黄河首曲湿地正在积极申报国际重要湿地。

  甘肃省对湿地保护历来重视,早在2003年11月28日,甘肃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的《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是继黑龙江省之后,我国颁布的第二部湿地保护地方法规。并于2004年2月2日“国际湿地日”起施行。这部法规历时5次省内外调研,两年研究探讨,并经国家林业局湿地项目办召集的专家评审,对甘肃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有了这部湿地保护法规,极大地促进了甘肃省湿地保护,尤其是甘南湿地保护迈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甘南州对湿地的监管措施和执法能力不断提升,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筑坝引水、填埋排水沟、引导牧民合理放牧等一系列湿地恢复措施,实施国际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等项目,积极恢复湿地生态环境。

  同时,甘南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对公路、水电、矿山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的监督检查,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项目采取挂黑牌督办、下发整改通知书等办法,取得了实际效果。逐步探索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破坏、谁补偿、谁恢复”的原则,上下联动、公众参与、不断推进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尕海,孕育着绿色的希望

  甘南人民与他们赖以生存的湿地相依为伴、心魂相守、休戚与共,面对绿色家园一点点被蚕食,不仅顾及到自己的利益,而且考虑到黄河下游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将黄河上游生态源保护放在全国“大盘子”里,保护湿地中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理念。

  甘南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甘南州将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扩大分子、缩小分母’思路,进行黄河上游生态保护。”

  为此,甘南州改变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并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工程,即在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扩大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反季节出栏,提高养殖质量,缩小养殖数量,减少草场载畜量;同时通过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旅游生态产业及第三产业,合理流转从事畜牧业者,从而减少牧民,减轻草场压力,推动对尕海的保护。

  与此同时,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引水、筑坝、生态保护,湿地大面积恢复;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在省、州发改委的关心和帮助下,尕海乡政府、卫生院等单位已迁出核心区,分散居住在核心区的82户牧民也相继迁出,年底前核心区牧户将全部迁出。

  记者看到“提高畜牧质量”的“扩大分子”的尝试。

  ——牧民道瑞告诉记者:“我全家长年过着‘择水草而居’的生活,住的是牦牛毡帐篷,走哪儿靠牦牛驮。草场上经过多年放牧,草都被羊啃坏了,如今2000多亩冬季草场都禁牧了,搬迁到定居点,新建了暖棚圈舍,养了200多只细毛羊,剪羊毛和羊出栏年收入2万多元。”

  记者也看到了“减少牧民”的“缩小分母”的实例。

  ——牧民扎西草将自家的牧场、牛羊流转承包给村上的养殖大户,她专门搞缝纫。而像碌曲县这样的劳务输转空白县,今年已有多人首次走出家门到北京务工,在朝阳保安公司和中青联家政服务公司从事保安和家政师,副县长邱暄美介绍说:“牧民们以前的观念是在草原上放牧,如今一些初、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青年牧民,在县上的引导下,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从而减轻载畜量,合理利用草场。”

  甘南州以藏族为主的各族群众,以黄河流域的全局意识、造福子孙的超前意识、顾全大局的大局意识,从大到实施“农牧互补”工程,小到禁止使用塑料袋,率先行动,治理环境。

  这里,孕育着绿色的希望——

  在“甘肃第一大淡水湖”尕海湖四周,随处可见一方方被水泥桩、铁丝围栏的草场,由于草场休养生息,自然修复,披碱草、老芒草、冰草等碧绿盎然,茂密葱郁。

  在碌曲县尕海乡,一排排红顶白墙的牧民新居,一方方塑料罩顶的暖棚圈舍,在交通便利的乡镇中心周边,崛起一个个亮丽的牧民新村。在牧民新村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引导牧区群众由传统生活方式转向现代生活方式,走住宅定居化、牲畜喂养棚圈化、饲草生产基地化的路子。

  分散在广大草原上的游牧藏民,受历史上佛教文化的影响,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去保护自己的绿色家园。不杀生、不捕猎、不挖虫草;烧的是牛粪,洁净环保,给草原上没有带来煤渣煤灰的污染或砍薪伐木的破坏;游牧收帐篷时,从未忘记将帐篷四个角坑填平。

  一些沙丘上你可以看到,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草方格,草方格里长出星星点点的沙棘、柴胡、燕麦草,透着新绿。在干旱草场上的节水试点处,节水喷头喷洒细细雨雾,滋润了碧绿草场。

  回到本文开头的尕海湖,记者也在尕海湿地看到,高原明珠四处可见野鸟闲飞的湿地恢复的美好景象。

  ……

  甘南人民坚信,甘南州的绿色永远不会褪去,哗啦啦的水响像藏族的歌声一样长存;草原的温柔和森林的奔放共同映衬着的天空,将永远碧蓝;甘南州会一直是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乐土、鸟类的天堂。漫山遍野的牛羊是这草原的精灵,将一遍又一遍地复制出甘南的富足与欢乐。

  面对新的曙光,历史将再一次见证这里的一切:一幅浓墨泼彩的秀水青山,绿色小镇,环保新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黄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向我们舒展开来。

来源:湿地中国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