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盛宴背后的精神贫困
2006-03-28

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正在进行一场利益鏖战。各种各样的掠夺资源行为正在撕裂洞庭湖的生态系统,洞庭湖正在面临着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在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中,千军万马日夜奋战,阻挡住了滔天洪水,避免了灭顶之灾。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换来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尊重自然规律。但是,仅仅过了七八年,我们就忘掉了与洪水搏斗所付出的代价,扔掉了曾经有过的深刻反思,背叛了善待自然的郑重承诺。包括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等在内的各个利益集团正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步骤蚕食洞庭湖,享受资源大餐。

在不可遏止的发展冲动和各地对发展机会的激烈争夺面前,甚至连法律也显得苍白无力了。2005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东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大面积种植杨树这一破坏生态保护区典型违法案件。但是,种杨树的热潮并没有因此消停。治权的割裂造成了洞庭湖的“诸侯分治”,洞庭湖被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看作可以自由支配、使用、处置的“私产”,利益集团纷纷跑马圈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使资源管理、开发和生态保护处于失控的局面。

这种困境的产生不只是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权威的监管机构,以约束、平衡、仲裁各种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迷失了价值的判断,缺少了道德的自律,放弃了精神的坚守。在众多的利益主体不受约束的资源开发活动中,洞庭湖作为自然历史孑遗无需证明的存在价值和巨大湖泊独特的景观审美价值,作为人才渊薮、孕育了楚地风流的人文价值,作为众多生物栖息地、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价值等都被忽视了,所重视的只有经济价值。人成为完全受利益驱动的经济动物,经济发展简化为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对这些价值的集体漠视体现在某些政策中,反映在思想观念中,表现在行动中,其结果就是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张对立。

环顾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物质主义、重商主义文化甚嚣尘上,已经成为文化的主流,对物质利益的绝对竞争成为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政府的施政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但扭曲了我们对周身世界的道德认知,也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这种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颠覆、解构了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值得珍视的价值观。这种绵延几千年、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传统就是对自然的关怀,对自然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它已经内化为人格要素,融铸为民族精神;它使我们在积极进取中懂得对自然的谦让,在对利益的追求中保持了精神的高贵,在对物欲的占用中保留了心灵的自由。

自然既是我们的栖身之地,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失去了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就意味着文化血脉的枯竭,就意味着文化传统的断裂。面对着洞庭湖,我们应该有所坚守,有所选择,这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心灵的需要。

(来源:中国环境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