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15日 09:00 中国经济时报
——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本报记者江宜航 随着日前国家25部委联合赴黄三角调研,黄三角开发再次引起各方关注。 2009年年初,农工党山东省委在对黄三角地区调研后认为,黄三角地区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建议山东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好黄三角的生态环境。黄三角生态环境现状如何?开发发展将面临哪些环境方面的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国资源环境价值、特别是水资源价值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姜文来研究员。 姜文来说,影响黄河河口湿地生态因素很多,除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外,还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流域水资源短缺,黄河断流的风险依然存在,不排除黄河断流引发“生态灾难”的可能。 据他介绍,在1972—1999年的28年间,黄河下游共有22年断流,特别是1990—1999年间,几乎年年断流,且历时增加、河段延长。1997年情况最为严重,利津站全年断流达226天,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河段长度达700公里。 “尽管2000年以后采取严格的措施,近些年来黄河没有断流,但黄河断流的风险依然存在,并且处于高危期。”姜文来说。 首先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缺水已经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2010年,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国民经济总需耗水量520亿立方米。考虑下游河道汛期输沙和非汛期生态基流低限需水量后,正常来水年份黄河流域可供国民经济最大耗水量为480亿立方米(包括地下水110亿立方米),缺水40亿立方米;在中等枯水年份,缺水将达100亿立方米。 其次,黄河未来来水量存在很大变数,不排除来水减少的可能。根据最新的《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送审稿)结果,1980-2000年21年系列成果比第一次评价成果至少低7%。 从整体来看,降水减少了7%,地表水资源减少了14.5%,水资源总量减少了9.3%,这意味着近20年来总体水量偏少。按照以前分水方案进行的分水基础被夸大了,黄河断流的风险依然存在,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解除。 二是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导致湿地质量发生变化。姜文来说,黄河河口湿地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化是影响黄河河口湿地的重要因素。据I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