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草地保卫战
2009-04-15

北青网 - 第一财经日报:胥会云 (09/03/18 12:47)

  西藏,这个超过68%的面积都是天然草地的地方,由于全球变暖、过度放牧、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原因,不得不面临草地退化的状况。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保护好草地生态,是保持青藏高原生态链完整有序的重要一环。

  日益减少的载畜量

  来自日喀则地区萨嘎县农牧局的数据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草地退化趋势加重。全县8个乡镇39个行政村90%的天然草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而且还以每年1%的速度扩展。加之鼠害、人为等多种因素,全县1212.5万亩可利用草场中,已退化沙化草场面积达到了323.5万亩。

  此前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主持的一项《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退化机理》的研究表明,包括那曲、日喀则等地在内的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场退化面积正以每年3%至5%的速度扩大,1988年至2005年间退化了39.64%。

  根据初步调查,萨嘎县草原植被覆盖率不到80%,利用率在65%~75%之间,平均每亩产草量在50公斤以下,退化草场每亩产草量不足25公斤,冬春季节牲畜多处于外寒内饥状态。

  一方面是草地退化使得载畜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日益增加的人口和牲畜数量,又使得草地的超载进一步加剧,草地退化也进一步加剧。

  根据上世纪80年代末的全区草地资源普查,当时的理论载畜量为3696万个绵羊单位,实际存栏数为3538万个绵羊单位。“并不超载。”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畜牧草原水产处处长蔡斌说。

  但是到了2007年,根据西藏自治区草原监理站所做的《2007年西藏自治区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报告》,当年全区草原鲜草产量7377.6万吨,折合干草约2374.1万吨,载畜能力约为3381.94万个绵羊单位。“以2007年牲畜实际存栏计算,超载率在40%左右。”蔡斌说。

  为更好地承担起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西藏自治区自2004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首先在那曲、比如、改则三县进行试点,对严重退化的草原实行禁牧制度,对中度退化草原实行季节性休牧制度。同时,鼓励农牧民改变畜牧业经营方式,并进行补饲相结合。

  西藏全区有14个纯牧业县,24个半农半牧县,这38个县的草场面积达到10亿多亩,占全区草地面积的绝大部分。蔡斌告诉记者,目前累计在12个县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已报请国家有关部委批准西藏扩大退牧还草实施范围,以满足草原保护建设的需要。

  借助于退牧还草工程,蔡斌说,近年来西藏草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根据西藏自治区草原监理站2007年对安多县和那曲县2005年退牧还草工程效益进行监测,工程区内与工程区外相比,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8.9%,植被高度由4.98厘米提高到7.27厘米,产草量提高28.4%。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在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中,规划总投资的55%是草原生态建设,同时规划退牧还草1322万公顷。而2004到2008年,国家累计批复西藏全区4591万亩退牧还草,仅占全区草场面积的4%左右。“我们的工作,得进一步加快了。”蔡斌说。

  寻找牧民的增收渠道

  在退牧还草之前,自治区还做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完善草场承包经营到户工作,这是实行退牧还草工程的一个重要前提。草场承包类似于“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照牧民家庭人口数、牲畜数以及草场状况来划分草地的承包数量。

  喀则地区萨嘎县拉藏乡西果村卡热草组的牧民洛珠家有4口人,通过承包制承包了1683亩草场,2007年他家的人均收入是2700多元,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出售畜产品。

  据了解,目前自治区草场承包到户达5.43亿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6%,其中冬春草场3.47亿亩,占全区冬春草场面积的85%。在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开展了推进草场有偿使用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吃大锅饭问题,改变了以前只用不管不保护的问题。

 

  来自那曲地区的资料显示,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不少地方开始探索草场入股、牲畜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少畜户、无畜户将闲置草场入股,按股分红;或者租赁给其他牧户使用收取租金。”蔡斌说。

  而在承包制推行的同时,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草原监理站站长马少军说,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也在推进。比如昌都地区就根据牧民家庭的草场面积以及等级来合理确定牲畜载畜量,对超载牲畜进行限期出栏,不出栏的牲畜,一个绵羊单位按照第一年15元的标准收取超载费,以后逐年加倍收取,超载费20%由乡村统筹安排使用,80%返还各乡用于乡村草场建设。

  不过,由于禁牧、休牧,以及以草定畜,使得牲畜数量减少,对于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的牧民来说,就可能直接导致收入减少。

  2007年,洛珠所在的乡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他家共有761.28亩草场要禁牧,697.84亩草场要休牧。县农牧局根据实施禁休牧后他家实际草场面积核定了载畜量。他家年理论载畜量是105.99个绵羊单位,实际超载53.3个绵羊单位。

  萨嘎县农牧局乔卫平说,借助于提高出栏率、结合藏系绵羊改良项目,大力开展短期育肥上市以及利用边贸市场加大活畜出口力度等措施,洛珠家的收入并没有因为实施退牧还草减少牲畜而减少,相反,2008年他家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400元,增收600多元。

  为了建立牧民的长效增收机制,“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拓宽牧民的增收途径,尤其是农牧业特色产业出力不少。”蔡斌说。

  从2004年开始,西藏开始着手实施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项目。来自《西藏日报》的报道称,在特色产业激励政策引导下,一个个农牧业特色产业基地在高原兴起。在藏南谷地,由国家投资1383万元建设了山南地区藏鸡养殖基地,共有3800多户农牧民通过养鸡尝到了甜头,现在年户均增收达1万多元;在藏北草原,国家投资2695万元实施主要包括糌粑加工、牛羊肉加工等49个项目;在藏东林区,国家投入176万元启动了昌都地区类乌齐县牦牛育肥项目;在阿里高原,建立了绒山羊基地,共在4县、23个乡镇设立绒山羊养殖示范基地,养殖户达1166户,项目区人均增收961元。

  藏西北绒山羊、藏北牦牛、藏西绵羊、藏东南林下资源和藏药材、藏中优质粮油和城郊无公害蔬菜以及藏猪藏鸡开发,如今,高原“特色产业”已成为西藏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萨嘎县拉藏乡久嘎村的洛追,就在当地发展特色产业的带动下成为了拉藏乡白绒山羊养殖的带头人。通过他的引导,目前拉藏乡已有10户养殖户,其他乡推广的范围达到80户。

  今年年初的一项统计调查发现,在西藏林芝、日喀则、拉萨等地市又有13个行政村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万元,至此西藏乡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的行政村达到15个。而日前刚刚发布的《2008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176元,增长13.9%,这也是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收入连续6年实现2位数增长。

  蔡斌表示,作为最直接的补偿,今年西藏自治区将试点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在建立草畜平衡制度过程中,对减畜的牧户进行奖励,并在薪柴替代上给予必要补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