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3月31日 09:49 中华工商时报
广东环保局认为应在各地加大整治的基础上推行区域环保联防联治 9个城市8个“酸” 雨季尚未来临,而阴雨天气却一直笼罩着珠三角地区,没有阳光蓝天,分不清是雾还是霾。这是一个不平常的季节,经济危机下的珠三角需要应对的不仅仅是保经济增长。 据悉,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共设降水测点47个,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城市降水酸度较强,PH均值为4.88,酸雨频率48.5%,酸雨污染依然严重。与上年相比,降水PH全省均值下降了0.01,酸雨频率上升了3.8个百分点。 有关数据表明:城市降水PH均值范围在4.47(广州)~6.37(河源)之间,广州、深圳、佛山、江门、茂名、肇庆、惠州、东莞和中山等9个城市属于重酸雨区。其中,广州去年的酸雨PH值为4.47,比2007年的4.38有所好转,但仍是全省“最酸”;而广州去年的酸雨频率为77.8%,也好于2007年的80.3%.佛山方面酸雨的PH值为4.54,比2007年的4.81要差;酸雨频率为85.5%,比2007年的70.9%也要差。可见,佛山的酸雨有恶化的趋势,广州尽管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而广佛两地已经成为全省酸雨最严重的地区。 也就是说,广东、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9个城市中,有8个是重酸雨区。 该省环保局官员强调,影响酸雨的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尽管广东省对二氧化硫的减排力度很大,但可能对氮氧化物的控制还不够,目前电厂只进行脱硫,而没有强制脱氮;而且机动车数量一直在增加,其排放的尾气中就有很多氮氧化物。 珠海脱帽之后“噪声”起 珠三角9个城市8个发“酸”,珠海市被排除在酸雨重灾区的“黑”名单之外。不过,脱离“酸雨重灾区”之后“噪声”烦扰突降。 在广东省通报的2008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数据中,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熏六成穴13个雪都受到噪音污染。其中,珠海的区域环境噪声从2007年的54.9分贝升为55.1分贝,珠海已经步入了受噪音污染城市的行列。 珠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对此解释说,区域环境噪声升高0.1dB(A)是属于正常范围内,区域环境噪声是人类经济、生活活动造成的。而且,珠海相关指标略有上升,主要原因是经济建设和城市总量的扩大,人口的增多,生活活动频繁,加上汽车保有量迅猛增加等共同因素造成的。 无论是哪种原因,曾经清静的珠海不再清静了。当珠三角最美的城市珠海也有环境保护的问题之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保压力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沉重。 各地先应“自扫门前雪” 城市建设各自为政,产业布局各自为战,这是珠三角城市间长期竞争的状态之一。这个客观存在的发展症结,正在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来化解,但是珠三角的生态环境困局又该如何破题? 记者注意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不仅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根据《规划纲要》的目标,2020年珠三角环境质量要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该省环保局认为,《规划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珠三角乃至全省的环保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该局还为此制订了《珠三角发展改革纲要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和《实施纲要推进珠三角环保一体化的意见》。 据了解,在广东省所提出的一系列推进珠三角环保一体化的想法中,一是协调重大产业的合理布局,要打破行政封锁和壁垒,在珠江三角范围内考虑重大项目的合理布局;二是推进珠三角环保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三是推进珠三角地区空气污染的联防联治;四是要构建珠江水污染防治体系;五是实行环境信息共享;六是实行更严格的区域环境标准;七是建立和完善区域环境应急预警的联动机制;八是建立区域环境管理机制。 广东省环保局提出通过推进珠三角环保一体化,来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环境保护的任务,使珠三角环境保护工作走向新的发展道路。 然而,与城市发展同样的另一个常态是:面对城市的空气污染,一些城市官员总要说到周边城市的影响。城市污染当然不只是一个城市的问题,尤其是在治理水及空气污染方面。 广东环保局官员就此强调:城市污染主要还是本地源的污染。由于城市区域间的污染存在,各城市共同治污,联防联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是必须肯定的。但是,影响一个地方的空气质量还主要是本地污染源造成的,各地必须加大整治才是根本。还是应该各家自扫门前雪,不要仅看到别家瓦上有霜。 目前,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正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同样担忧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物的转移。这种担忧并非多余,特别是在经济景气不好的时局下,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更为重叠。据悉,去年广东全省30个专业转移园区中只有1个建成了污水处理厂,9个正在建设中的产业转移园,其环保问题尚有待观察。 事实已经证明“先发展后治理”行不通,更何况国家需要珠三角践行的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绝不仅仅是一个硕大的GDP数字。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