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一妍 图/杰瑞米·伍德豪斯
金丝猴是几乎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美国自由摄影师、猴类爱好者杰瑞米·伍德豪斯,曾两度前往金丝猴的栖息地陕西秦岭,并于2007 年冬日拍摄到一只在大雪中守望同伴的金丝猴。这张照片荣获“2008国际最佳自然摄影大赛”濒危物种类奖。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他感慨说:“拍摄金丝猴是一次冒险,更是一个充满爱与艰辛的故事。”
杰瑞米· 伍德豪斯(JeremyWoodhouse)第一次见到金丝猴“罗盘”是在2006 年的秋天。那天,陕西秦岭北坡刚下过一场秋雨,在此地守候了好多天的伍德豪斯有幸看到这一幕:一群金丝猴从身旁经过,身披金毛、身躯矫健的“父亲”走在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怀抱幼猴的“母亲”们,神态自如地穿梭于茫茫林海之中。
他很快记住了领头的“父亲”,不仅因为健硕的身躯,更因为它有一个让人发笑的“洋葱头”。伍德豪斯告诉记者,金丝猴跟日本猕猴不同,雄性金丝猴的面孔都是天蓝色,嘴大而突出,鼻孔朝天,唯一能识别个体的只有头顶的一小撮毛发,而眼前这只猴子的头顶毛发,稀稀拉拉纠成一团,顶端像根针一样指向天空,伍德豪斯称它为金褐色的“罗盘”。此后,伍德豪斯每一次都能轻易的在猴群中认出“罗盘”,虽然他并不喜欢它。“以前,我总觉得‘罗盘’既贪婪又凶狠,不是看到它抢夺‘老婆’的食物,就是瞧见它与‘老婆’打闹。直到2007年末再一次见到它……”
2007 年冬日,伍德豪斯再一次来到秦岭北坡。此时的秦岭已成另外一个世界: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头不见了,最后一片树叶也已凋零;只有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让光秃秃的山头稍微有些生气。由于没了食物,这里的猴子几乎都处在“冬眠”状态:不吃不喝,三五成群地紧挨在一起,蜷缩着身子睡觉。此时,冻得全身发抖的伍德豪斯也一屁股坐在地上。突然,他感觉到视线上方有一个金黄色毛茸茸的东西在晃动。他抬头一看,一只金丝猴蹲坐在树枝上,仔细一瞧,它竟然是“罗盘”,它那金黄色的毛发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艳丽夺目。可能是因为饥饿或寒冷,“罗盘”的眼神已失去了往日的潇洒和霸气,反倒有几分楚楚可怜。伍德豪斯朝“罗盘”身边的树枝张望,发现它那些长大的孩子们此刻都依偎在母亲的身边睡着了。
伍德豪斯连忙取出相机,拍摄下这只傲立雪中的金丝猴,他一边拍一边捉摸:“它究竟在‘守望’什么?是在为妻儿站岗放哨,还是在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担忧?”让伍德豪斯没想到的是,正是这只雪中金丝猴,为他赢得了2008“国际最佳自然摄影奖”濒危物种类奖。“国际最佳自然摄影大奖”是美国《Nature’sBest Photography》杂志创办,旨在纪念杰出自然摄影家Windland Smith Rice 的国际性摄影大赛。该大奖寻求通过Rice女士富有创造力的摄影艺术和摄影——这一重要教育媒介来重新点燃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知识和管理的热情。如今,这项大赛已成功举办10 年,在自然摄影界享有很高的权威性。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摄影师、自然主义者和探险家提交大量参赛作品。
这并不是金丝猴第一次成为国际摄影赛事的“宠儿”。早在2001 年,中国知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拍摄的云南滇金丝猴幼子的照片,就曾荣获当年“BBC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濒危物种类奖。“滇金丝猴跟伍德豪斯拍摄的川金丝猴,最大区别在于滇金丝猴的毛是灰黑色,而川金丝猴是名副其实的金毛美猴王。”西北大学教授、金丝猴研究专家李保国告诉记者,伍德豪斯之所以获奖,归功于他选择了金丝猴族群中最特殊的一种,“它们是世界上唯一能与大雪亲密接触的金丝猴,也是最俏丽的一群金丝猴。”
秦岭北坡研究基地工作人员表示,生活在秦岭北坡的金丝猴数量极少,至今他们观察到的一共只有108 只。
与金丝猴结缘
伍德豪斯出生在非洲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18 岁时,他移居美国。1998 年,他离开美术设计师的岗位,背上行囊,行走世界,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他的拍摄题材广泛,美国内华达州黑岩沙漠间歇喷泉和印度泰姬陵旁的亚穆纳河,分别让他获得过“国际最佳自然摄影大赛”环境类奖,他拍摄的长耳野兔也曾获得过“BBC/BG 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濒危动物奖。但在所有拍摄对象中,他倾注最多心血的还是猴子。
3 年前的一个冬日,伍德豪斯来到日本长野著名的温泉胜地“地狱谷”拍摄日本猕猴。日本猕猴又称“雪猴”。他发现,由于长期处于零摄氏度以下的天气,这些聪明的猴子已经学会了在露天温泉池里泡澡取暖。
“嗨,能不能帮我跟这群‘温泉美人’照个相?”拍完照片的伍德豪斯,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手拿相机的中年男子,一脸诚恳地问道。说话间隙,他已飞快地褪下衣衫,跳进猕猴泡澡的同一个池子里。
这已经是伍德豪斯连续四年冬天跟踪拍摄日本猕猴了,这群毛色淡雅、面色红润的小家伙早已被他看作是旧友。“如果猕猴算‘美人’的话,请看看这只猴子。”中年男子蹲下身体,从包里取出一张猴子的相片。伍德豪斯惊讶地立即从温泉池中跳出来,拿着照片端详了半天。这是他从未见过的猴种,鼻子上翘、面颊呈淡蓝色、身上金灿灿的毛发艳丽夺目。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张鹏,中国人,当时正在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攻读博士后学位。他告诉伍德豪斯,照片中的猴子叫做金丝猴,“它是跟恐龙一样年代久远的物种。”
上个世纪,当欧洲动物学家爱德华在中国第一次发现金丝猴的时候,他不由想起了十字军统帅的夫人洛克安娜,那是一位著名的美人,有着漂亮的翘鼻和金色的头发。由于金丝猴漂亮的外形和这位夫人有着神似之处,因此,爱德华称这些可爱的精灵为“洛克安娜”。
张鹏告诉伍德豪斯,在中国陕西秦岭北坡,可以拍到最俏丽的金丝猴。2006 年10 月,伍德豪斯决心动身寻找心中的“洛克安娜”。在秦岭北坡周至县一个叫玉皇庙的村子里,伍德豪斯住了下来。这里所有的房屋都是木结构,西面透风,取暖全靠火炉。但伍德豪斯毫不介意,一住就是十天。
由于伍德豪斯是第一位进入秦岭北坡金丝猴研究基地的外国人,他被要求填写一份详细的拍摄申请表。其中,他在“拍摄理由”一项中写道:“金丝猴和大熊猫同为中国国宝。在西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大熊猫,但知晓金丝猴的人则寥寥无几。我的拍摄目的,就是想把这种可爱的动物介绍给更多的西方人。”
“天上的影子,地下的棍子”
知名动物生态学家胡锦矗教授曾将金丝猴活动过的痕迹形象地称为“天上的影子,地下的棍子”。找寻这群“神出鬼没”的动物十分困难,人类只能依靠倾听它们在林间穿梭时踩断云杉或桦树枝叶的声音,判断猴群出没的方位,2006 年秋天,伍德豪斯第一次来到秦岭北坡伍德豪斯去的头两天,一直阴雨绵绵,淅沥的雨水淹没了猴群移动发出的声音,也冲刷了猴子的粪便。
第三日,雨未停,伍德豪斯仍准备上山碰碰运气。从他住的木屋上山需沿着一条河流步行4 英里,接着还要爬上一条光滑的小石板路,小石板路大约有800个台阶。“雨水把小石板路变成了溜冰场,而我的照相设备就重达15 斤,但我又舍不得让别人背,只能一路小心翼翼地慢慢走,常常没走多久,就汗流浃背。那真是一段艰辛的旅程!”伍德豪斯至今都难忘那段艰苦的日子。
第三天中午,伍德豪斯终于平生第一次看到金丝猴。“金光闪闪的毛发,扁平的鼻子和清澈如湖水的眼睛,我想我是对他们一见钟情了。”
在来中国以前,伍德豪斯就听说过一个有关金丝猴的传闻。由于金丝猴有两个非常奇怪的鼻孔,这两个鼻孔朝天,所以下雨时雨水会从鼻孔灌进肚子里去。有古书记载,金丝猴的尾巴因此有两个分叉,等到下雨天的时候,它们就把自己的尾巴塞到鼻孔里;这样就把鼻孔堵住了,雨水就漏不进去了。
饶有兴致地观察后,伍德豪斯大失所望。金丝猴的尾巴并没有分叉,相反,强壮的尾巴赋予金丝猴强大的跳跃能力。“我发现金丝猴的下肢爆发力非常强,隔很远的地方,像十几米,甚至二三十米,它一下就能跳过去。有的时候听见了树叶摇晃的声音,我还没反应过来,它们就已经消失在浓密的树林中。”
为抓拍上蹿下跳的猴子,伍德豪斯不得不拿着好几公斤重的相机,跟着猴子东奔西跑。在那片荒无人烟的树林里,他就像一个四处流窜的野人,跟着猴子不断转移阵地。最要命的是,秦岭山上的金丝猴偏偏最喜欢悬崖峭壁,而伍德豪斯往往在追逐猴子的同时忘记了危险的存在。
“有一处十分陡峭的悬崖上长着一排茂密的栗树,而栗树的果实正是金丝猴的最爱。有一次,我看见那里有一大群猴子,就赶紧冲了过去,看到一块岩石面就想踩上去当个落脚点。当时我拿着600mm 镜头和支撑它的三脚架,结果失去平衡一下子就摔倒了,为了保护相机,我的背撞击在岩石上。接下来的两天,我整个后背几乎不能弯曲,每天都靠消炎药片继续工作。”
十天很快就过去了,伍德豪斯在他的苹果电脑里增开了“金丝猴”一项,在里面存放了上百张照片,漂亮的凌空飞跃,或者清澈如潭水的幼猴眼眸,都让伍德豪斯十分陶醉。但是,在他心中,始终有个难解的谜团——他发现,几乎每张照片里面,金丝猴漂亮的厚嘴唇上都或多或少沾着些黑乎乎的泥土。
后来,金丝猴研究基地的专家告诉他,金丝猴在秋天喜欢啃食掉在地上的胡桃木,一到冬天,胡桃木没有了,嘴唇自然就会变回干净的白色。
为了不让黑泥玷污心中的美猴王,伍德豪斯决定,来年冬天与金丝猴“再续前缘”。
冷,并幸福着
2007 年末的秦岭北坡,气温已经降到零下20℃左右,伍德豪斯的相机包也因此总残留着为住处取暖的大炉子散发的烟味。每次上山前,他都要穿上三双很厚的袜子保暖,但衣服却不敢穿得太多,因为在爬山过程中一旦出了汗,一停下来马上就会凝结成厚厚的冰块,紧紧地贴着前胸后背,冷得刺骨。
在飘雪的的冬季拍摄金丝猴,不需要像其他季节一样,四处追着猴子跑了。作为生活在最北端的金丝猴,秦岭北坡的猴子创造了能在冰天雪地中生存的奇迹。在这萧瑟的冬日,它们找不到任何树叶、嫩树枝、花、果,更没有金丝猴爱吃的昆虫、鸟和鸟蛋,唯一的食物就是树皮。但啃食树皮不能提供它们足够的能量,它们只得收敛起活泼灵动的个性,化为一尊尊金色的“活佛”,或直立或蜷缩在树枝上,一动不动。
这种状况下,摄影师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猴子并非难事,难得的是拍到睁开眼睛或者正在活动的猴子。”伍德豪斯当初的室友、金丝猴研究员齐晓光告诉记者。那个冬天他们几个金丝猴研究员总聚在一起,不断地走动、说话,以此驱赶寒气。猛一回头,他们常会看到伍德豪斯一个人坐在树底下,他时不时抬头注视树上,一只手则一直搭在相机上。而他头顶上,准有一只或一群“冬眠”的金丝猴。
“最长的一次等了两个多小时。”伍德豪斯告诉记者,其实,对付这些“贪睡”的猴子,并不是只有默默等待一种方式。向导也曾教过他,如果能够模仿猴子的呼唤声,比如“wei-ga,wei-ga”或“an-an-an”的声音,警惕性很高的猴子很可能会睁开双眼。再比如扔些香蕉、苹果片在地上,或许能激发饥饿的猴子从树上下来取食。
然而,伍德豪斯却宁愿受冻,也不愿意那么做。
“虽然人工投食的方法在国际上也有先例,但是这种做法还是遭到了一些专家的质疑,长期这样做会给金丝猴带来一些生理变化。”伍德豪斯解释说,一个优秀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应该对拍摄对象的生活习性有足够的了解。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异于常人的耐心。“尊重并理解野生动物,其实比拍摄到一张完美的照片更有价值。如果动物在摄影师拍摄过程中受到伤害或者被打扰,那我们宁愿不要这样的照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等到了睁着眼睛的“罗盘”。“尽管天气冷得刺骨,但我并没有选择放弃,最后得偿所愿,拍到了这只美丽的动物。当时的天空还飘着雪花,拍完照片,我就这样在雪花陪伴下带着满满的幸福回去了。”伍德豪斯回忆说。
来源: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