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中国环境报第6版
作者:张俊 日期:2008-10-15
每月手洗一件衣服,一个月少开一天车,调低电脑屏幕亮度……这些都是举手能为的小事。可是,你知道如果全中国人都做到这36件日常小事,都注重生活中的环保细节时,会产生怎样的节能减排效果吗?
科技部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个人生活点滴中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36项日常生活节能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为两亿吨。这两个数字相当于长江三峡工程近5年发出清洁水电、蓄水后通航能耗降低、货运量增加节能减排成果的总和。
这36项日常生活行为是由科技部甄选和发布的,是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组成部分。它们贴近百姓生活,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不需要降低大家现有的生活水平。
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是围绕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开展的。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的指标,这两个指标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约束性指标。
国家将这两个指标分解、落实到了各地区、部门和各行业、企业,并从推进结构调整、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等各方面着手,保证两个指标的完成。在国家推出的重要举措中,发起并推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位列其中。
因为,这两个指标不仅是国家的宣言,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因为,节能降耗不仅需要国家的努力,企业的努力,个人的环保行为也应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所谓个人的行为,就是大家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居家过日子的衣、食、住、行、用做起。一年少买一件衣服、一个月少开一天车、随手关灯……看上去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全是举手之劳,是每一个人很轻易就能做到的,但它却能产生巨大的节能减排效果。
科技部此次发布的是“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节能减排潜力”。既然是潜力,说明它们还没有被充分挖掘,说明人们重视程度还不够,这些数字还没有因为人们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改变落到实处。
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当经济状况不再是问题,衣柜的衣服是越来越多,夏天盖着薄被开空调也不鲜见,一两公里的路途也要开车很普遍。但我们在关心今天是否是蓝天的时候,是不是也该问问自己,我为这个蓝天做了什么,我能为水更绿做什么?
从垃圾分类到夏季空调26℃,从塑料袋收费到少开一天车,这些强制性措施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是因为人们理解了其中的环保内涵,愿意为环保做些事情甚至牺牲,同时大家也分享了环境变好后的成果。
细节决定成败,小事成就大业。虽然是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但古人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滴水石穿,聚沙成塔,哪怕是“小为 ”,也是贡献,也是创造。“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中就会有我们的贡献,而我们创造和分享的,就会是更蓝的天、更绿的水和更可持续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