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卫报译言网
沧海一笑 @ yeeyan.com 01/14/2009
译自《经济学家》2008.12.30文
混 乱 局 面
翻译|沧海一笑
海洋正受到破坏,主要责任在人类,约翰•格里蒙德说
Magnum Photos
盐在人类血液与海洋里的浓度完全相同……而且当我们回溯到海洋时……我们正是回溯到了人类的发祥地。约翰•肯尼迪
人类已不再在其祖先发源在水下繁衍,然而与海洋的关系依然密切。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100公里(62英里)以内;十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10公里以内。至少在陆地上,海洋使人感官愉悦,刺激人的想象。海洋的景致和气息激发出人们勇气、冒险、敬畏与浪漫的情怀。不管微波还是巨浪,咆哮还是安详,海洋则永恒。海洋的状态总是在变化,其潮汐遵循着一定的节律,但其本质不变。
海洋似乎一直这样,然而外观还是有欺骗性的。海洋的大部分区域也许的确没有变,但是在其它一些区域,特别是在海洋表面和沿海水域(在这里可以找到90%的海洋生物),人类行为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应该几乎不是令人惊奇的事了。人类已经改变了地貌和大气,如果海洋还没有被影响,那将是奇怪的。人类很多世纪以来就在利用海洋获取食物、进行运输、倾倒垃圾,最近又用于娱乐。
证据大量存在。鱼类曾经似乎是取之不尽的食物来源,现在几乎到处都在减少:按照一些科学家的调查,90%的大型猎食性鱼类已经消失(大的一些象金枪鱼、剑鱼和鲨鱼)。在河口和沿海水域,85%的大型鲸鱼消失了,几乎60%的小型鲸鱼也消失了。很多较小的鱼类也在减少。实际上,大部分我们熟悉的海洋生物,从信天翁到海象,从海豹到牡蛎,都损失惨重。
所有这些都是从相当近的时期开始的。在新斯科舍海岸捕捞鳕鱼已经有几个世纪,但是系统的猎杀仅仅是在1852年后开始的;按照鳕鱼的生物量(物种的总体数量)来说,96%现已被捕尽。加勒比海地区系统捕杀海龟开始于1700年,现接近99%已被消灭。在墨西哥湾海域捕猎鲨鱼仅仅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的,随区域不同,现已有45-99%被捕光。
很多生物的栖息环境也被人类活动所影响。鳕鱼栖息于海洋的底层,拖网渔民在寻猎它们和其它底栖鱼,象鳕鱼类和黑线鳕等时,在船后拖着钢铁重物、辊子还有渔网经过,损坏了巨大的海底区域。在墨西哥湾,拖网渔船年复一年来来往往地“辛勤”劳作,拖着巨大的渔网,刮破了海底,没有给动植物留下恢复的时间。在新英格兰、西非、日本以北的鄂霍次克、斯里兰卡的沿海水域,还可以发现鱼类,情况也与上面大致相同。
珊瑚礁里存在着大量的生物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使得它成为海洋里的雨林,但其受损尤其严重。珊瑚礁是大鱼的大量集中繁殖之地,这吸引了人类捕猎者,他们准备使用一切方法,包括炸药来捕杀这些猎物。可能仅仅有5%的珊瑚礁被认为还保持着原貌,但四分之一已经被破坏,所有珊瑚礁的都易受到全球升温的损害。
较高的气温对海洋有几种影响。首先,这意味着海洋表面水域的平均温度较高。对珊瑚礁来说,一个后果是珊瑚与藻类之间的共生被破坏,共生使珊瑚礁具有活性。当温度升高时,藻类离开或被迫离开,珊瑚呈现出变白的外观,然后可能死亡。
水越热,土越粘
升温对冰的影响是使其融化。融化的海冰影响着生态系统和水流,但它不影响海平面,因为浮冰已经置换了相同重量的水。但是陆地上融化的冰川和冰盖带着大量的淡水流入海洋,海平面已经以平均每年大约两毫米的速度升高超过四十年了,并且速度正在加快。最近的研究指出,在本世纪海平面非常可能升高总共达80厘米,然而还有一个似乎可靠的数字是两米。
按地质时期来讲,化石燃料的形成要五亿年,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大约超过一百年了,将极大量的二氧化碳快速地排入到大气中。排出的CO2有三分之一被海洋吸收并形成碳酸。动植物随时间的进化适应了在表面水域微碱(pH值为大约8.3)的环境下生存,现在不得不去适应酸度升高了30%的环境。某些生物无疑会繁盛,但是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当它至少持续几十年后,蛤、贻贝、海螺和所有生有碳酸钙外壳的生物将生存困难。珊瑚虫也将如此,特别是那些骨架由霰石(一种极不稳定的碳酸钙形式)组成的种类。
人类的干扰不止于CO2。人类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大量垃圾抛入海洋,从污水到橡胶轮胎、从塑料袋到有毒废物等所有东西。人类也无意中将阻燃剂、船用油和重金属渗漏到大海,并且也经常将一些入侵性的物种带入海洋。许多由这些污染物造成的损害是肉眼不可见的:只有通过对死亡的北极熊或纽约寿司店里被享用的金枪鱼的体内分析,才能显示出来。
虽然如此,越来越多的游泳者、水手和那些借助卫星监视海洋的人,遇到了明显肉眼可见的被称为赤潮的藻花水华。这些现象在自然界一直发生着,但是近些年来它们在频率、数量和规模上都增加了,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广泛地使用人造氮肥以来,已变得很明显。当被这些化肥和其它营养基污染的雨水流入海洋时,有毒的藻类和细菌的暴增出现了,它们杀死鱼类,吸收了几乎所有的的氧气,留下了一个以粘土层为基础的微生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在密西西比河入海的墨西哥湾就是如此。
这些现象每一个本身都是足够有害的,但是似乎都联结在了一起,通常表现为协同作用。杀灭了食物链中的一个物种,就引起了上端或下端的一系列变化。因此北太平洋海獭的近乎绝灭,导致了海胆的大量繁殖,海胆随后毁掉了迄今维持着自身生态系统的巨藻林。如果酸化作用杀死了被称为翼足目动物的微小海螺,因而以这些浮游生物为食的大鳞大马哈鱼属也可能死亡。然后其它鱼类可能进入,阻止了大马哈鱼返回,就如同在新英格兰的乔治海岸鳕鱼差不多被捕光时,其它鱼种进入一样。
反之,单独来临的灾害也许不是致命的,那些结合在一起到来的灾祸经常是不可抗拒的。少数维持着原始面貌的珊瑚礁,似乎能够抵御谁也逃脱不掉的升温和酸化作用,但是大部分同时也受到过度捕捞和污染的珊瑚礁则易于变白甚至死亡。生物多样性与相互依赖伴随,但是近几十年来人类给予的打击是如此多而严重,以至于海洋生物的自然平衡无论在哪里都被扰乱了。
这些变化是可逆转的吗?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例如渔业,可以通过正确的政策和适当的强制恢复正常。但是很多变化正在加速,并没有减速。有些变化,象海洋的酸化,将继续持续很多年,正是因为这些变化具备了条件,或已经发生。而有些变化,象北极冰帽的融化,可能已接近引起突然的、也许是不可逆的一系列事变发生的转折点上。
无论如何,人类必需改变其行为方式,这是很清楚的了。当人类在数量上还处于相对少,只能相当低效地利用大海,并且至今还没有使用化石燃料的时候,那么人类能够承受得起将海洋视为一个无穷的资源。现在是一个67亿人口的世界,在2050年前将达到90亿,不可能再如此做了。发生广泛的大灾难的可能性简直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