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该怎样应对“汗”语的挑战
2006-03-27

首先提出“‘汗’语”这一名词的是《新周刊》杂志。2005年8月15日第209期《新周刊》作了一个大专题《“汗”语言拍案惊奇》,系统地对现在“简陋但生机勃勃”的“汗”语言做了一个系统且幽默的介绍和剖析。

“汗”语作为一种语言形态,在语法学上属于一种“社会方言”,而不是一种“共同语”。所谓“共同语”是指一个社会(或民族)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例如我们的普通话就是我们汉民族共同语。而“社会方言”则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汗”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它的创立者和使用者大部分是年轻人和伪年轻人(拥有年轻人心态的非年轻人)。专题作者之一侯虹斌认为:现在网络和各种电子媒介流行,孩子对信息的占有已成优势,他们比父母更有想法、更有主张,其他次代的人被迫向他们看齐,生怕落伍。语言景观在他们手中得到最大可能的弘扬。而且,对时代最敏感的资讯最敏锐的年轻人一代已经具有某种对社会话语权的渴望,却羽翼未丰,所以,他们更习惯借助荒诞和结构,重新建构一个属于他们的话语体系。(《百年汉语三次流变》)于是,“汗”语便成为了年轻人和伪年轻人的“方言”。

年轻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汗”语话语体系,势必对传统的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冲击。这使我们的语文老师大为头痛,因为这种离经叛道的话语体系会肯定会影响学生的言语表达──口头上的书面上的,进而影响学生正常的语文学习。“汗”语来势凶猛,且有很顽强的生命力,如果想完全否定,那肯定是一种逆潮流而行的愚蠢想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这种“汗”语,怎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这种“汗”语呢?怎样减少它对正规语文教学的冲击,甚至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呢?

首先,教师要对“汗”语有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只有如此,教师才有底气和能力让学生也有个正确的认识。

“汗”语是由汉语转变而成的“让我们生僻、惊奇的战战兢兢、汗不敢出的”一种后现代话语。专题另外一位作者胡赳赳认为:键盘文化是“汗”语的孵化器,所谓“键盘文化”是指电脑、手机这两样需要键盘来操作的信息沟通工具而生成文化新品种;娱乐综艺是“汗”语跑马场,“汗”语在这个场子里面不仅可以毫无顾忌的撒丫子乱跑,还能够由此锻炼得更加朝气蓬勃;生活方式是“汗”语催化剂,与其说“汗”语是一种语言,不如说它是进入新的生活方式、展示新的生活形态的口令,它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的滋养下不断生长。(整理于《谁创造了“汗”语》)。不论“汗”语怎样奇、怎样怪、怎样让人“汗”,说到底也是来源于汉语,它只不过是汉语在发展和分化的必然结果;且它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传播的活力。因此,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合理的,并且是凝结了创造者智慧的。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现在学习的汉语,较之“汗”语,虽然表面上是刻板、严肃的,但是它却是“汗”语的“母亲”,所有的“汗”语都是脱胎于这个伟大的、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母亲”。

2005年广东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柯汉琳老师认为:“汗”语从实质上说是“言语”,与“语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对于“言语”的日新月异,“语言”必须保持相对保守和稳定,才能保护文化与经典的传承。而所有的变化,和所谓的“创新”,都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系统须保持相对稳定增长》)柯老师所说的“语言”指的就是汉语的语法系统及其规则。“‘汗’语,正是汉语飘移族的话语场,‘汗’语有强大的汉语作后盾,它是汉语这袭华袍上的几只虱子”(胡赳赳《谁创造了“汗”语》)。所以,只有学习好汉语,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汗”语,甚至成为“汗”语新词汇的创造者。

再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语言体系。

每个场合都有其约定俗成的语言场,在这个语言场里要按照默认的规则来挑选匹配的语言体系,否则就会受到规则的惩罚。在工作场合,需要用得体的工作语言来和同事交流;在外交场合,就得用严肃恰当的外交语言来和别人交流;在学习或者考试的场合,就应该用有利于学习和考试成绩的语言来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想;那么在娱乐休闲的场合,“汗”语就有了其用武之地了。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能够驾轻就熟、变化自如才是对语言真正的把握,也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并且能够对语言进行创新。

第四,教师应当和学生通过各种有意思的方式,一起学习和了解“汗”语。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汗”语的调查研究》这样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了解、分析“汗”语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趋势;也可以让学生对现有的“汗”语典型词汇进行研究,分析“汗”语是通过怎样一种“语法规则”被创造出来的,因为很多“汗”语新词汇,例如“玉米”(超级女生李宇春的歌迷)、“B4”(鄙视)、“:)”(表情符号之一微笑)、“顶”(支持)、“羡慕ING”(动词加英语现在进行时后缀,表示一直处于羡慕中)……这些看似荒诞的词语背后其实都包含了创造者的无限想象力和联想力,我们的教师就是要把这背后的能量给挖掘和发挥出来,让学生明白然后能拿来为自己所用;也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汗”语的优劣等等。我想,我们的老师都是聪明的,一定还能够设计出很多很多有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汗”语。

最后,就是语文教材的编写该怎样对待“汗”语。教材是学生学习我国语言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论是哪一阶段的语文教材,它的“选文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思想内容健康,二是语言文字规范,三是适合学生接受”(顾之川《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答问十题》,2003年4月《教育家》第35页)。所以我觉得按照语文教材的重要地位和教材选文标准二来看,“汗”语是理应被排斥在教材之外,而且教材的编写不能因学生爱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否则教学就失去了其本来意义;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无视学生的成长意愿,所以可以把“汗”语作为一种语文课程资源纳入语文教学之中。这样一来,我们在保证教材能够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保证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的同时,也不会忽略了推动汉语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汗”语潮流的出现、迅速传播和发展壮大是势不可当的,面对这种趋势,我们语文教师与其惊慌失措地围追堵截,不如顺其自然地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汗”语的挑战下占据有利地位,赢得最后的胜利。

编辑短评:作者针对当前学生中流行“汗”语的趋势,提出若干应对策略,显示了公允、宽容、开放的态度。语言范式、语言法则的时代性漂流、迁移是非常复杂的,对社会用语新趋向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都不对;对语文教学来说,不光要宽容流行于学生中的代表亚文化、副文化的“社会方言”,更要引导他们掌握并发展创新我们健康纯正的母语,这是不可怀疑和动摇的,文章对此似有欠缺。

(搜狐论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