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云南新闻网 编辑:杨晶 发布时间:2009-02-09
中新云南新闻网二月八日电(记者 杨洋 刘冉阳)在中国滇藏交界处的雪山峻岭之颠的高寒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罕为人知的珍稀灵长类动物,这就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奇—滇金丝猴,当地人则亲昵地称它们为“香格里拉精灵”。一直以来,由于滇金丝猴生存环境人迹罕至, 加之其种群数量较少,人们对滇金丝猴的认识和了解非常有限,这也给滇金丝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天,得益于中国科学院专家和当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本社记者终于与这些可爱的动物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一大早,记者一行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塔城县前往滇金丝猴种群的栖息地——维西萨玛阁林区,萨玛阁林区刚刚成立的滇金丝猴救助站负责人和鑫明是一位精干的纳西族小伙,他告诉我们,一九九六年时滇金丝猴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种群,一千五百只左右,现在自然保护区里有十五个滇金丝猴种群,二千只左右。中国科学院专家和当地科研工作者经过多年努力,成功把一个滇金丝猴种群从其他种群中分离出来,使之一改其他种群惧怕人类的,不但可以与人类近距离相处,还接受人类喂养的食物。这个种群的滇金丝猴,就是我们今次“拜访”的主角。
听着和鑫明的介绍,不觉已到了萨玛阁林区。下车后,我们一行沿着山箐小路一步步艰难前进,当我们爬上一个小山顶时,看到五、六名护林员正坐在前面一个山坡上,摆弄一种绿色绒状植物。“到了,就是这里。”和鑫明的话让我们极为纳闷:这么近?远眺过去,我们乘坐的车辆就在山箐的那边。“是啊,你们现在可好了,要是一两年前来,得走四、五个小时,然后等上一两天,都不一定看得见滇金丝猴。”和鑫明接着介绍,“这几位护林员手里拿的是松萝,我们这里叫树胡子,这是滇金丝猴喜爱的食物之一。我们现在每天都要在早上九点和下午五点左右为它们准备食物。”不一会,几位护林员完成了食物的准备工作,只见山坡一大片空地上铺满了松萝,“噤声,马上它们就要来了。”和鑫明的话让我们有一种期待的紧张。
十多分钟后,不远处的树枝上出现了三只滇金丝猴的身影,后来才知道,它们是负责警戒的。又过了十多分钟后,“大部队”终于前来享用它们的大餐了:一百多只滇金丝猴从树林里爬了出来,井然有序,每一只盘踞一个地点,抓起地上的松萝就往嘴巴里送。这时,我们向它们靠拢,这些“贪吃”的家伙也无瑕理会我们,我们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些“精灵”。这些猴子体毛棕黑发亮,其喉、胸、臀部的白毛与头、背、四肢外侧的黑毛成鲜明对照,雄猴头顶还有一撮直立黑色冠毛,在臀部的两侧有长约四十厘米的臀毛,嘴唇宽厚,红润,一双杏眼,上翘的鼻子,伴着其优雅的动作,宛如身着晚礼服的绅士,极具观赏价值。它们进食的队伍也很有特点,小猴子和母猴在队伍中间,雄猴则在外面,不过所有的猴子都不怎么惧怕人类,一些还听着护林员的召唤靠近其身边吃喂到嘴边的松萝,一些最大胆的猴子则坐在小道上有滋有味的享用美食,就算有人走近也毫不理会,那种嚣张的表情让人忍俊不住。面对记者的镜头,这些猴子仍是不慌不忙的吃着松萝,但对于护林员之外的人递上的食物,它们大都爱理不理,很有“明星”的风采。几只已经吃饱的猴子还在附近一些矮树上玩起了游戏,一只接一只的搭起了“猴梯”。
大约四十分钟后,这群滇金丝猴享用完了早餐,和来时的迅捷不同,它们大摇大摆的向树林深处爬去,背影看上去有几分“慵懒”。“中午它们都要午休,下午还回来继续享用晚餐。”和鑫明告诉我们,而我们还没有从被上百只滇金丝猴“包围”的震撼中清醒过来,这种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让我们永生难忘。和鑫明说,下一步他们计划尝试着在保护区外圈开展生态旅游,让游客也可以和滇金丝猴亲密接触,这样可以筹集部分资金,更好的保护这些“香格里拉精灵”。
据了解,滇金丝猴具有一张最像人的脸,面庞白里透红,再配上美丽的红唇, 堪称世间最美的动物之一。此外,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猴子,体重可达三十来公斤,且生态行为极为特殊,终年生活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冰川雪线附近原始高山针叶林中,哪怕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也不下到较低海拔地带以逃避极度寒冷和食物短缺等恶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作物也总是“秋毫无犯”,因而是灵长类中最有趣的物种之一。滇金丝猴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旧大陆猴与猿之间的特殊分类地位。故金丝猴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一九八三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这个保护区内的维西塔城萨玛阁林区拥有着全国最大的滇金丝猴种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