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3 15:17:26 来源: 新华网
盐碱尘暴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牧民圈养牲畜的铁丝网,在盐碱尘暴的腐蚀下,仅一年的工夫,就被锈蚀掉了
《望东方周刊》记者曹顺妮 | 北京报道
“滚动升空的白色盐碱粉尘,就像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一会儿工夫便天昏地暗,让人害怕得很。”年过花甲的环保志愿者郑柏峪,一边向《望东方周刊》记者描述他亲历的盐碱尘暴,一边通过DV录像和照片来展示盐碱尘暴画面。
盐碱粉尘所到之处,白茫茫一片:蒙古包上罩上了“白顶子”,牛羊通身变得雪白,草原上的芨芨草挂满厚厚的“白霜”。
“非常可怕。”遮天蔽日的白色尘暴一起,郑柏峪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因怕而生的“逃跑”冲动。
被这些白色粉尘追上,可不是好事,“吹到脸上,又涩又疼,灌到衣服里,浑身刺痒。”郑柏峪说,每次戴上帽子、脖套、手套,全身武装起来,照样躲不过盐碱尘暴的“骚扰”。这位当年曾在内蒙古插队的老知青,退休后又来到内蒙古,和盐碱尘暴打起了交道。
“往年,3月到5月是盐碱尘暴最厉害的季节。”郑柏峪说,“可是到了2008年,7、8、9月还刮盐碱尘暴呢!”
“新疆也是我国盐尘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罗布泊、艾比湖、艾丁湖以及邻近的盐漠区域,是新疆盐尘暴的主要策源地。”200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吉力力.阿不都外力博士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新疆的盐尘暴已发展到极其严重的程度。
最先提出“盐碱尘暴”概念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宋怀龙,关注内蒙古盐碱尘暴长达6年之久,他告诉《望东方周刊》:“盐碱尘暴是一种生态危机,其危害超出沙尘暴,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灾害,目前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白面”厚达20厘米
“你快来看看吧,这里都开始下‘白面’了。”2002年春天,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牧民给曾在这里插队的郑柏峪打电话求救。
“老乡说,不管是人、地面还是牲畜,全都成了白色,好像下了雪似的。”郑柏峪接到电话,立马赶到锡林郭勒实地察看。
一到现场,老郑发现,现实情况比牧民说得还要严重。这些“白面”所到之处,为害极广:牧民咳嗽,呼吸困难,牲畜也和人一样,咳嗽,打喷嚏,眼睛发红流泪,其状极为痛苦。老弱牲畜往往熬不过这种天气,直接死去。庄稼地出现大面积枯苗、死苗。周围草场迅速退化,草原的载畜量迅速下降。
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郑柏峪来到“盛产白面”的查干诺尔湖。
查干诺尔湖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北缘与锡林郭勒草原交界之处,在北京以北约600公里处。查干诺尔湖由大、小两个湖组成:80平方公里的咸水湖和30平方公里的淡水湖。
2002年发生干涸的正是大咸水湖。80平方公里的湖盆干巴巴的,露出白茫茫的盐碱粉尘---这就是牧民们所说的“白面”。人在湖盆里一走,膝盖以下的裤子都会被染白。
面对让庄稼减产、牲畜生病甚至死亡的盐碱粉尘天气,牧民束手无策。
2002年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退休的韩同林研究员、中科院的宋怀龙、内蒙古草原专家刘书润和郑柏峪等国内专家、学者、环保志愿者,组成一支科考队伍,一起到查干诺尔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面对干涸湖盆时,所有人震惊了:80平方公里的查干诺尔干湖盆到处都是白茫茫的盐碱粉尘,厚度有5-10厘米,有的地方能够达到20厘米,就像堆积的白雪一样!
超远程飘荡
细细的盐碱粉尘,遇风而起,而且具有超远程飘荡的本领。
“湖底的盐碱经历了反复的冻结融化后,已经变成粉末状了,比沙土要细很多。脚踩上去,就可以扬起白色烟雾。汽车开过,腾起丈把高的白色烟尘,久久消散不了。”郑柏峪说,只有在潮湿的地方,盐碱才会形成结晶,或者是一层盐壳。但随着荒漠中水分的快速蒸发,这些结晶和盐壳最终都会变成粉末状。
当风力达到5~6级时,干涸盐湖的盆区上空会形成一片白色的盐碱烟雾;风力达7~8级时,盐碱和沙尘的混合尘暴形成。
韩同林介绍说,内蒙古盐湖里的盐碱粉尘,能够在西北风作用下,上升到平流层,漂浮到北京、天津等地区。
2002年3月20日,北京发生了特大沙尘暴。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分析其浮尘成分发现,沙尘中含有大量的氯化物—硫酸盐型盐渍土,这些成分恰恰与北京沙尘暴传输路径上内蒙古荒漠草原上的盐土成分一样。张兴赢等专家撰文《北京沙尘暴的干盐湖盐渍土源》指出:当强大的沙尘暴携着巨风刮过这些盐渍土的表面时,就会把这些同时含有较多硫和氯的颗粒物卷到高空与沙尘暴颗粒混合在一起,随着强劲的沙尘暴气流由西北方向传输到北京。
2006年4月16日,北京一夜降尘30多万吨。“对降尘的样本分析后发现,其中的主要成分仍是盐碱粉尘。”郑柏峪对《望东方周刊》说。
“2000年后,北京发生的几次规模较大的沙尘暴,其实都是盐碱尘暴。因为只有盐碱尘暴才有超长距离漂浮的能力。”
“盐尘暴不同于一般的沙尘暴,它含有密度很高很细的氯化物和硫酸盐等盐碱粉尘,迁移能力强,影响范围广,危害强度大,还可以作为气溶胶长期悬浮于大气中被搬运到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吉力力.阿不都外力博士告诉《望东方周刊》。
“中亚的咸海,几近干涸,每年有几千万到近亿吨的盐碱及黏土粉尘降落到周围几百公里的范围内,最远到达了1000多公里以外我国境内的帕米尔高原,引起那里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宋怀龙举例说。
灭绝威力空前
盐碱尘暴最可怕的,不是它的远距离飘散,而是它对环境和生物的极大破坏性,以及引发的生态灾难。
“盐碱尘暴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牧民圈养牲畜的铁丝网,在盐碱尘暴的腐蚀下,仅一年的工夫,就被锈蚀掉了。”郑柏峪说。
在查干诺尔干涸湖盆等干涸盐湖的下风方,大片草原被污染,植物枯萎死亡,草场退化。这些被污染而退化的草场,在大风侵蚀下,表面植被迅速消失,表层土壤被强风剥离后,出现了类似戈壁的地貌特征。
2004年冬,位于河北张北县坝上、距离北京只有200公里的咸水湖---安固里诺尔湖干涸。
60多平方公里的湖盆,同样覆盖着厚厚的盐碱粉尘。据专家估算,每年有20万吨盐碱粉尘被大风刮到下风方---京津地区。
当地农民反映,安固里诺尔干涸的第二年,粮食产量就下降了50%以上,亩产由100多公斤下降到50公斤。
除了查干诺尔、安固里诺尔,宋怀龙介绍说,在我国西部,大约有10万平方公里的咸水湖,其中大部分变成了干涸盐湖,这些干涸盐湖产生了不可计数的盐碱,每年被大风卷起的盐碱粉尘、沙尘多达1亿吨。
新疆的艾比湖以及邻近的盐漠区域,地处阿拉山口的下风口,连年的干旱导致湖水面积缩小,干涸湖底的盐尘粉末,成为危害新疆北部的最大盐尘暴的来源之一,对博州和天山北坡农牧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欧亚大陆腹地,分布着大面积的干涸盐湖底和盐漠景观,气候干旱,降水量极少,含盐量较高的干燥疏松沙物质丰富,地表裸露或植被稀疏,成为世界著名的盐尘源地之一。”吉力力.阿不都外力说。
“我们目前的研究已经确认,罗布泊、艾比湖、艾丁湖以及邻近的盐漠区域,是新疆盐尘暴的主要策源地。至于详细的危害情况,将在研究结果出来后公布。”他说。
盐碱尘暴是化学尘暴
“真正引起草场退化的就是盐碱粉尘,而不是沙尘,沙尘没有腐蚀性。”宋怀龙根据对内蒙古干涸湖盆周边荒漠化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时,他把盐碱尘暴定性为化学尘暴。
化学尘暴是相对于物理尘暴而言的。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尘暴,危害能力不可相提并论。
沙尘等固体颗粒物多属于物理尘暴,主要来源于沙漠、撂荒或者尚未种植农作物的裸露的淡土土地、荒芜干涸的河道、河床、湖床等,其外观特征,随源地土壤和粉沙颜色不同呈黄、灰、褐色等。
物理尘暴主要影响交通等的能见度、大气质量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等等。
盐碱尘暴则属于化学尘暴,其含有的盐碱粉尘主要来源于盐碱荒漠、干涸的盐碱湖盆河床、退化草地中的盐渍土等等,其外观特征,随源地盐碱粉尘和盐碱化的黏土粉尘颜色不同通常呈白色或浅灰色,有的也呈黏土的各种深色。
化学尘暴的固体颗粒物具有腐蚀、化学污染、毒理反应、生化反应等化学性质,所以称其为化学尘暴。
“盐碱尘暴比沙尘暴厉害,原因就在于盐碱尘暴的化学性质,”宋怀龙解释,他把盐碱尘暴的“灭绝”威力归为三大类:
化学污染性。盐碱尘暴可以污染水源、土壤、农作物、植被等动植物和环境物体的表面,并使之成为有害物的富集体,比如水源水质和土壤有害物超标、土地盐渍化等。土地盐渍化的后果就是草场退化、粮食减产。
化学腐蚀性。化学尘暴对周边环境中所有的裸露在外的部分,如建筑表面、围栏、管线(道),甚至室内的物体表面等,具有较强甚至很强的腐蚀作用,使之生锈变质。
化学毒性。化学尘暴的毒理作用是化学尘暴中值得格外关注的重要部分。当化学尘暴降落到草树灌木上时,轻者可以使植物表面灼伤,导致生长缓慢或暂停生长;重者可以停止生长,甚至死亡。牲畜舔食此类草后,往往会发生疾病。
区别盐碱尘暴和沙尘暴的科学意义,就在于为合理有效治理沙尘暴提供科学依据。
韩同林认为,根据尘暴与沙暴的不同来源和危害,盐尘暴才是治理的重点。2003年起,他和宋怀龙、郑柏峪等主张防沙治沙的关键是“固尘压碱”,只有让盐碱粉尘不扩散,才能控制沙尘暴的蔓延。
经试验发现,“碱蓬”是目前最适宜在盐碱荒漠生长、起到固尘压碱的草原植物。从2003年到2006年,宋怀龙、郑柏峪等专家自费在内蒙古和河北种植了1.3万亩左右的碱蓬。
“这么大的盐碱湖面积,仅靠我们几个人的能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现在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不能让盐碱尘暴继续带来更大范围的生态破坏了。”郑柏峪呼吁。
“希望咸海的悲剧不会在我国西北地区上演。”宋怀龙忧心忡忡地说。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