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牛“点将录”
2009-02-03
2009年02月03日09:05  来源:《新京报》

非洲野牛舍命救孩子苦战狮子
 
  牛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家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7年发布的《世界粮食与农业动物遗传资源状况》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球牛的存栏数量达到了13.45亿头。虽然以绝对数量而言,牛根本无法与即将卷铺盖走掉的老鼠相比,但是凭借其庞大体型,它们所占的生物量更是达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陆地动物总质量的20%左右。

  在吃草的哺乳动物中有一个大类脚上长蹄子头上长角的称为“有蹄类”,根据蹄子瓣儿的数目不同,有蹄类涵盖两个目:奇蹄目和偶蹄目。偶蹄目中最大的一个科就是牛科,大概包括了140多种牛气冲天的动物。不过,牛科里的动物不都是牛,羊和羚羊都是这个科的成员。一般来说,只有牛科-牛亚科-牛族的动物才有资格被称为“真牛”。所以,真牛并不多,大概有二十五六种。大家可能会很不满意,一共不到三十种还说“大概”,这也太不准确了吧,列位看官切莫着急上火发牛脾气,等我把这些真牛牵出来给大家遛遛,其中原委就不言自明了。

  1

  野牛 最具史诗气质的牛 


  野牛并不是野生的家牛,而是牛族的一个属。现存的野牛只有2种:美洲野牛和欧洲野牛。它们分别是北美和欧洲最大的陆生动物。

  美洲野牛是美洲土著居民最重要的财富。几千年来,印第安人和美洲野牛保持着稳定而微妙的生态平衡。后来,欧洲人迅速发现了这种巨大野兽身上的利益。在合成橡胶发明前的19世纪,野牛皮是制造机器用皮带的最好原料。捕猎野牛成了一项产业。19世纪80年代中期,北美大平原再也没了这种雄伟动物的身影。

  欧洲野牛比美洲野牛略小。它曾遍及全欧,到14世纪,西欧就已经没有野牛了。到20世纪初,东欧也只剩下几百头野牛了。1927年,欧洲野牛在野外灭绝。

  现在大约有35万头美洲野牛存活。欧洲野牛从1951年开始进行野化放归,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000头欧洲野牛。
 
  2

  非洲水牛 最“牛强”的牛


  2007年,一名摄影师在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拍摄到一段视频:一个狮群捕到一头小牛,牛群因此被激怒,群牛最终打败了狮群,挽救了小牛。

  “克鲁格之战”让非洲水牛大大地扬名于世。非洲水牛有时候也被称为非洲野牛。虽然看起来跟亚洲水牛很像,但它们的亲缘关系并不近。因此它被单列一属称作“非洲水牛属”。成年的非洲水牛体型庞大。它们是牛脾气的真正代言者,因为这种牛脾气,它从未像许多其他牛族成员一样被驯化。作为群居的大型食草动物,非洲水牛的天敌并不多,狮子以多打少可以捕到成年的非洲水牛,要是单挑,鲜有胜绩。

  非洲水牛的社群意识非常强烈,牛犊被袭击后的惨叫会招来整个牛群的协助。集体冲锋的牛群是非洲草原上最可怕的军队,它们的冲击速度可达每小时50千米以上,庞大的身躯和坚硬的双角会让任何对手胆寒。

  
3

  大黄牛 最强壮的牛 


  为了保证春运秩序,公安系统开展了打击“黄牛党”的“蓝盾行动”。当然,我说的大黄牛(Bos gaurus)可不是票贩子。它是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森林中的一种牛属动物。

  其实,大黄牛比其他所有野生牛类都要壮。成年雄性大黄牛体重甚至接近1.7吨。大黄牛的双角间的额头凸起,非常明显。另一处显著的标记就是它们四条腿膝盖以下的毛发均为浅色,当地人对它的爱称是“白袜子”。虽然很壮,但大黄牛是牛中的绅士,哪怕在争夺配偶的时候,雄牛间也鲜有肢体冲突。人迹罕至的地方,大黄牛是白天行动的动物,而有人的地方,它们又变成了昼伏夜出的夜行动物。不过大黄牛也不是人人都能捏的软柿子,在它的栖息地,惟一能够对成年大黄牛构成威胁的就是孟加拉虎,而虎去捕杀大黄牛是冒了极大风险的。至少有两起目击事件证实老虎被激怒的大黄牛顶撞踩踏致死。但从未有过大黄牛攻击人的记录。这种温柔害羞的性格也使得它早在7000年前就被人类驯化,驯化的大黄牛一般被称为“大额牛”,个头比野生的略小些。如今在我国滇西北的独龙江流域,你还可以看到害羞的白袜子在村边的林间游荡。

  大黄牛也是最早被克隆成功的濒危野生动物,当地时间2001年1月8日傍晚,一头名为克隆大黄牛牛犊在美国降生。可惜的是降生后48小时,它死于痢疾。
 
  4

  原牛 最难撰写家谱的牛


  在人类的牛圈里,白袜子不会孤独,因为在它被驯化的前后,许多其他种类的牛也相继被人征服。这里面有牦牛、水牛还有爪哇牛,这些牛种的驯化史与原牛(Bos primigenius)的故事相比都逊色许多,其造成的影响也远远不及。

  大约在9000年前,非洲大陆的东北部,人们最早驯化了原牛的一个亚种。它成了现今非洲黄牛的祖先。过了1000年,新月沃地的人类驯化了原牛的另一个亚种,成就了今日欧亚大陆黄牛的血脉。又过了几百年,在今天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原牛的第三个亚种被驯化,这一支的牛有着自己独特的外形,它们的颈部后方有一个巨大的肉瘤,称为“肩峰”。这就是今日“瘤牛”的祖先。这三支原牛的后裔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彼此融合,同时又与牦牛、野牛、大额牛和爪哇牛们互相杂交,产生了今日品种繁多的牛种。以我国中原地区的黄牛为例,在它们身上可以找到来自新月沃地欧洲牛、来自喜马拉雅山另一侧瘤牛以及来自南洋的爪哇牛的血脉。

  然而,原牛被它的子孙后代打败了。1627年,波兰的亚克托鲁森林,最后的一头原牛死去。如今你可以在瑞典的国家军事博物馆看到这个骨架。

  上世纪20年代,德国两位动物园经理——海克兄弟尝试复活原牛。他们相信既然原始的品种通过杂交可以获得现代品种,同样的用杂交育种的方法也可以把散落在现代牛体内的原牛特征重新复原起来。他们的这项计划还得到了纳粹当局的支持。时至今日,海克兄弟的努力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新牛——海克牛,但那只是一种看起来像原牛的现代牛而已。

  
5

  林牛 最“莫须有”的牛 


  林牛(Bos sauveli)是一个著名的传奇,世间见过它的人屈指可数。1937年,人们在柬埔寨北部的浓密丛林里第一次见到这种看起来融合了水牛和大黄牛共同特征的动物,一度以为它就是进化中的“缺环”。然而在2006年发表于《动物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美国西北大学的加布里斯教授却对那些痴迷于寻找林牛的人们说:“醒醒吧!”因为以他为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林牛DNA的分析认定它不过是瘤牛和爪哇牛的一个混血而已。这是动物学界中的“冥王星降级事件”。在同一篇文章里,他还放炮说传说已久的旋角牛(Pseudonovibos spiralis)也很有可能不过是一个传说———那具旋角牛牛角标本是伪造的。旋角牛同样来自中南半岛的密林深处,1994年生物学家皮特(Wolfgang Peter)在越南胡志明市的一个市场上发现了一对非比寻常的动物的角标本,他认定这属于一个新的物种。虽然没有人见过旋角牛,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还是将其列入红色名录。

  之所以这些看似不太靠谱的消息都能获得动物学家如此的热捧,是因为1992年,在越南和老挝的边境地区,一种奇怪的动物被发现,这种被当地人称作“武广牛”的动物同时拥有牛、羊和羚羊的特征,最终被归为牛族,称中南大羚(Pseudoryx nghetinhensis)。在人类无所不在的当今,能够发现如此大的新物种着实是个奇迹。(瘦驼山东 生物学研究者)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