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县生活垃圾处理场已平稳运行近一个月,这意味着沈阳农村有了标准化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也为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生态环境的生活垃圾问题提供了富于操作性的探索模式
农村生活垃圾如果不加以重视,不但影响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及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而且有可能形成新的垃圾“围城”现象
沈阳等地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终端处理的实践表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必须遵循因地制宜、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确保“建得起、能运行”,充分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环境效益
新春将至,在农村,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屋里院里的卫生。将生活垃圾集中起来之后,这些废弃物的去向是哪里呢?较理想的模式是民集、村收、镇运、县处理,进行卫生填埋。这在城市或许不稀奇,但在农村却是一件新鲜事,而且在康平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等地正在成为现实。
在康平县生活垃圾处理场,记者看到,寒风中推土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规范作业,场内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在正常运行,各种仪表对处理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这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卫生填埋场采取防渗、铺平、压实、覆盖等方法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气体、渗滤液、蝇虫等进行治理,最终对填埋场封场覆盖并绿化,并对产生的沼气进行合理利用,从而将垃圾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它的平稳运行,在秸秆综合利用、养殖废弃物治理、农药化肥面源污染治理的同时,使长期困扰农村生态环境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
垃圾“搬家”:再也讲不下去的故事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农家院和村庄变得干净整齐起来,但垃圾“搬家”最终搬到哪里才算安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农村垃圾成分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除传统的厨房垃圾外,作为包装废弃物的金属、塑料、纸板等一次性用品明显增加。建房、装修、旧村改造等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废旧电器、光盘等电子垃圾也为数不少。一些有毒有害垃圾 (如空农药瓶),还有农村小诊所的医疗废物也在其中。以往,这些从院子里、村子里清除出来的生活垃圾没有稳妥的去处,只是不断地“搬家”,终端处理往往是随意地简易堆放,场地往往是废弃的土坑、河沟以及洼地等,不但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容易造成蚊蝇滋生,特别是在雨季造成的渗滤液肆意横流,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体,成为严重的环境隐患之一。
也有人用过填埋的办法。沈阳的一个远郊县有一个交通便利的镇,曾占用20亩地挖了个大坑当垃圾填埋场,预计使用10年,结果用了还不到6年就不得不停止使用。主要原因是垃圾的产生量远比原来估计的增加要快;不规范的作业使得废弃的塑料袋等垃圾很容易随风飘到附近的公路上;缺乏对填埋气体、渗滤液的治理,使其对空气、土壤、水均造成污染,周边村民意见极大。其中的启示是:填埋场只有规划科学、建设合理并配备必要的环保措施才是卫生填埋,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终端处理问题。
卫生填埋:举足轻重的终端处理
我省农村正结合村庄整治,在乡镇推行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以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为主,逐步建立起民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这其中作为处理终端的县级垃圾处理场的建设不可或缺。
种种迹象表明,农村生活垃圾无目的地的“搬家”隐患重重,必须停止。从2006年起,沈阳市即开始有关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人员经过采样调研,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和性质有其鲜明的特点,即有机物含量多,水分大,同时掺杂化肥、农药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废弃物,有害性一般大于城市生活垃圾。
沈阳市建委村镇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根据沈阳农村的具体情况,县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为主,生活垃圾收集半径在15公里之内比较科学合理。目前,新民、辽中、法库3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在紧张建设,预计2009年7月可投入运营,全部使用后,可使沈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41%。
据了解,2009年沈阳市计划在“一市三县”再建4座垃圾填埋场、5座垃圾中转站,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量可达70%。
到2010年沈阳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量要达到90%以上。这需建设13座生活垃圾处理场、14座转运站。垃圾处理场以卫生填埋为主,根据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辅以综合处理方式。
土地、资金和管理:关键性因素一个也不能少
据悉,从2009年开始,我省将用三年时间,实现全省每个市、县至少有一座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场。在我省,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是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的主要方式。土地、资金和管理是无法忽视的关键性因素。
建设部门和农村干部、专题研究人员都对建立县级生活垃圾处理场持积极态度,但几乎都提到了建设和运行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是土地问题。一个中等规模的垃圾处理场要占地200亩左右,现在在农村要找到200亩连片的土地并不容易。而垃圾场占用耕地是不允许的,只能用废弃地,另外还要考虑到周边环境、风向、水流,地下水埋藏的深浅情况、交通便利程度等。
其次是资金问题。以沈阳为例,三环以外的农村,日处理量为300吨左右的县级农村垃圾处理场是比较合适的,这样规模的处理场建设费用及相关设备费用需要资金1200万元—1300万元。有研究人员认为,应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实行开放的市场准入,鼓励国内外资金,包括民间投资介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去年以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求加快解决包括垃圾处理在内的重大民生需求,这对县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场的建设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
最后是管理问题,应特别予以重视。农村垃圾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管理上既有交叉也有空白。特别是在远郊区县,管理问题尤其突出。
针对这样的情况,有关专业人士认为,应逐步确立并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从体制上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无序排放、无主管理的问题。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可走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采取财政、国债、融资等方式多渠道解决。
来源: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