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22日08:05 法制日报
蔡岩红
2008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出炉,带给人们的仍是不好的消息。公报上是枯燥的数据,但数字背后是海洋环境现状亮起的红灯,是加急的警报。
海洋污染虽表现在海上,但其来源于陆地和海上,其中主要是陆地,如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陆上养殖污染源。公报显示,海洋部门所监测的陆上入海排污口约88.4%超标排放,换句话说,这些入海口所涉及的陆上排污均未达标,海洋已然成了陆上最大的“倾废池”、“垃圾场”。而从近三年的数据表明,入海排污口的超标排放状况正呈逐年加剧的趋势。
目前,一些企业向海洋排污现象,已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其实企业并非不知道对河流造成的污染。有关专家分析,不能改变现状的最主要原因是生产设备、生产工艺陈旧落后,这使企业无力从根本上解决环保矛盾。此外,严重污染的背后是“法不责众”的企业心态,是“污染容易治理难”的环保困境,是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抉择中的让步。虽然污染企业触犯了国家法律、损害了公共利益,但这些污染企业可以给当地政府带来足够的财政收入。对于大多数地方政府而言,财政收入既是“政绩”的体现又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衣食与福利来源,财政收入减少直接意味着政绩的缩水与官员切身利益的损失。这种对污染问题不断让步的做法造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尽管近年来“环保风暴”一波接一波掀起,但环境治理工作仍然十分艰巨。
陆源排污、资源过度开发、各类海洋海岸工程建设等,又使海洋生态不断遭到破坏。
翻开公报上海洋生态监控区图例,顺着海岸线自北朝南望去,满眼尽是红色与橙色,这些红橙色表明,我国83%的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仅有广西及海南部分沿海显示为健康的绿色。
海洋生态的不健康或亚健康,导致了沿岸和近海海域多数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河口产卵场严重退化,部分产卵场正在逐步消失,生境丧失或改变。
中国海洋检测专家早间曾对目前处于亚健康的渤海发出警告称:渤海的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止污染,渤海将在十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二百年!
大海,昔日的美景、人们往日的“鱼仓”,如今正被日益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所蚕食,而饱受恶果的还有人类自己!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