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净 洱海清
2009-01-20
2009-01-19

1月中旬,记者来到洱海之源——洱源县,在这个北国早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里,记者见到的却是湖水如玉,绿树成荫。公路两旁黄的是油菜花、绿的是成片的蒜苗和蚕豆苗,早开的酸木瓜花正开得如火如荼。“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等永久性宣传牌或横幅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洱海的源头,正在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家园,一个可以让心灵栖息的港湾。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大理州委州政府把洱海是否清洁,关系到大理的兴衰,洱海保护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湖泊保护与治理树立了一面旗帜。

 

没有洱海源头的“净”,就不可能有洱海的“清”,洱源人视保护洱海为己任,当云南省大理州举全州之力展开“洱海保卫战”,他们以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执着与努力,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呵护着母亲湖水源,为洱海流域的人民拓展更大的生态空间。

 

千余条小溪汇入境内五个湖泊、七条河流,地跨洱海、澜沧江、金沙江三个流域,洱源境内洱海流域径流量达7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流量的70%。洱源人与洱海保护成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洱源水资源极为丰富,有“三水之乡”的美誉,境内清水、热水和奶水远近闻名。如何保持河道清洁?如何治理温泉洗浴热水和奶牛粪便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确保7亿立方米径流清水入洱海?近10年来,洱源人开展了一场“洱海源头‘严管源’的持久战。”

 

袋(筐)装+自主管理+清运车+垃圾场的农村垃圾收聚新模式及河道协管员和村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确保不让一点垃圾入河道。

 

洱源有近千条小溪汇入境内五个湖泊、七条大河,这些经湖泊和河流最终注入洱海的小溪,其中有80%要穿越村镇。治理村庄垃圾污染,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在这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记者在洱源县的村庄随处走走,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止是道路的干净,河道整洁,还有每家每户门口的大竹篓(筐)。

 

“洱源的六个乡镇共有43475户19.472万人,一年收聚的垃圾量是49743.65吨。产生的农村垃圾如不加以管理,将会对洱海水源形成污染,进而加剧洱海的富养化。”洱源县环保局的副局长杨润辉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因为生活习惯的养成,农村环境的脏、乱、差是治理的一大难题,在以往整治中,我们采取定点设立垃圾池收聚垃圾,在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效果不是很好,村边路口经常能看见村民丢弃的垃圾,垃圾池周围也垃圾成堆”。杨润辉说,为了找到原因,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走家入户的了解情况,后来他们借鉴城市垃圾收聚方法,由垃圾池+垃圾车+垃圾场的常规模式改为袋装+自主管理+清运车+垃圾场新型模式后取得了离好效果。

 

“在垃圾的清运上,洱源县也想出了新招,实行农户每户每年交垃圾清运费10-30元,政府每户每年补助10-30元。各自然村组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制定垃圾管理办法,自主管理垃圾清运资金和垃圾,变政府管为群众自己管,做到了垃圾不再进垃圾池,全部用袋或箩(筐)装,根据各村的垃圾量,或两天、或7天、或10天,聘请垃圾清运车,定时清运到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杨润辉给记者详细介绍了他们收聚垃圾的“高招”。

 

农村环境的改善,村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以前人们乱丢粪草的习惯没有改变,扔在路边、湖边的大蒜根大蒜叶腐烂臭气熏天,恶臭的黑水都流向湖里。湖水发臭变黑,人们都不敢喝附近湖泊的水了。没有了饮用水,村民们花钱买桶装水喝。”茈碧湖海口村委会的杨定生副主任指着正在庭院中剪大蒜根的一对老人给记者介绍。现在这些蒜叶蒜根不能随便乱扔,要放在院中晒干,然后交给村中保洁员集中处理。记者为了证实杨定生说的真实性,在海口村随处走走,见家家户户都是将垃圾集中起来放入自家门前的大竹篓(筐)。

 

公众参与、群防群治才能使湖库治理措施落到实处。洱源县环保局为落实监督管理机制,率先建立了河道协管员制度,在两岸三镇22.8公里的河段内,共聘请了河管员100人,由村镇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和责任协议书,明确了监管范围和职责。

 

由于有了专人管理和监督,在弥苴河等入湖河道内乱丢、乱倒、乱排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河管员的工作也得到绝大多数沿河群众的支持,被群众亲切的称为“河长”,成了入湖河道的“守护神”。

 

在洱源广大群众自觉约束不良行为,热心为环境保护出力,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已蔚然成风。杨定生非常欣慰地告诉记者:“现在连小孩子都知道要保护环境,学校每个星期都要开环保课,教他们要保护洱海水源,不要向湖里和江里倒垃圾,他们回来就监督我们:爸爸不准这样,妈妈不准那样,我们都被他们管着。”

 

现在的洱源人都知道保护洱海人人有责,要共同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为了洱海保护,洱源人对环境的呵护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觉行为。

 

沼气在冬天气温低、废弃物少时沼气就会“断气”。洱源针对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镇乡推广使用太阳能中温沼气工程破解了这一难题。

 

因为水草丰沃,适宜饲养奶牛,洱源县还素有 “乳牛之乡”的美称,据统计, 2008年末,全县有93%的人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大牲畜存栏达13.7万头,其中乳牛存栏达51420头。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直接对洱海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洱源县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洱海源头的主要污染源。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解决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我们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以沼气、有机肥利用、生态种植养殖等技术集成为手段,探索污染零排放的生态新模式。在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镇乡推广使用太阳能中温沼气工程。该工程是治理有机废弃物污染、转化有机废弃物为燃气等可利用物质的十分有效的技术,是实现农村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消除脏、乱、差的重要途径之一。”县环保局王世明局长说“我们经过多次研究,确定2008年在洱海流域的洱源县三营镇的三营村、茈碧湖镇的上村、凤羽镇的凤河村、右所的南登村、邓川的腾龙村5个乡(镇)建设5座中温沼气站。在政府行为的主导下,国家、企业、集体、农户共同参与,联合投资750万元,建设清洁能源示范村5个,为800户农民提供管道沼气服务,年处置奶牛厩肥7500吨,将牲畜粪便转化为清洁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液体和固体),实现其资源化循环利用,同时避免其成分流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并改善当地的能源利用现状和农业肥料利用状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有益探索,保护高原明珠洱海”。

 

说起中温沼气站的好处,王世明脸上写满了得意:首先,沼气的利用可大大改善项目选址自然村相对落后的能源利用现状,减少由于农村能源而引起的森林破坏,可间接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减少由于落后能源利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压力。另外,沼肥通过科学配方后形成配方有机肥,有机肥施用的推广能大幅度降低传统化学肥料流失对洱海水体的污染压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有机肥的利用可大量替代化学肥料,在源头和总量上控制了洱海流域的农业污染源,对维持洱海的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管道沼气示范村——洱源县茈碧湖镇的上村,记者遇到不少远乡近邻前来参观村中的太阳能中温钢体沼气站集中供气系统。这个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作“以牛粪换沼气”的项目是云南第一个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系统应用太阳能技术,将牛粪发酵,产生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农户家中,而沼液沼渣就作为高效有机肥还田,上村的农民将牛粪交到沼气站就可以折算成沼气。这个项目让参观的乡村干部、村民们既惊且喜,每人都索要一份说明带走,说是回乡后要积极介绍引荐这项技术。

 

这项生态经济技术项目成本低、适用性强,为有着千年乳业加工历史的洱源县有效解决人畜粪便造成的面源污染找到了捷径,也让人们看到云南农业发展规模循环经济的远大前程。 

 

湿地是“地球之肾”,中温沼气站解决了“奶水”污染,湿地净化处理系统又解决了洗浴废水的“热水”污染。

 

记者在右所乡,正赶上“街子天”,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半数是穿戴藏族服饰的藏族同胞。我正奇怪,我以前来过洱源,没发现这里居住着藏族同胞呀?随行的洱源县环保局工作人员看出了我的疑惑。“这里距香格里拉200余公里,那里冬天零下20多度,我们这里自家院子里挖下去两三米就有温泉,藏族同胞也成‘候鸟了’,冬天就到我们这里来‘越冬’泡温泉了”。一位叫扎西的藏族同胞告诉记者,由于天气严寒,他们民族的习惯是火塘的火是从来不熄灭的,每家一个冬天要烧掉几个立方的薪柴,现在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政府不让上山砍柴了,我们就到这里来过冬天。据了解,每年仅从香格里拉等地到洱源来过冬的藏族同胞有好几万人。

 

记者了解到,洱源县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环球地热带东段的南折部位,境内地热资源得天独厚,全县热田区面积5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4个地热田,有温泉出露点88处,出流量75-120升/秒,水温在30℃-140℃之间,素有“温泉之乡”的誉称。

 

到了洱源,泡一泡当地含硫磺的温泉,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依托温泉资源优势,当地建设了大理地热国、九气台宾馆、下山口度假村、洱海源温泉宾馆等一批稍具规模的企业,开发了温泉游泳、温泉熏蒸、温泉理疗等项目。

 

除规模开发外,当地群众一方面生活自用,同时利用部分自流温泉开设经营性洗浴澡塘、温泉旅游、温泉炖鸡、温泉煮蛋等保健药膳,在下山口温泉逐步试验以温流水养殖罗非鱼。

 

这一旅游资源的开发,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仅大理地热国2007年就接待海内外游客14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460万元,其中2007年“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海内外游客3.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8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近年来以温泉为主线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无一例外地产生了大量洗浴等生活废水,经过沟渠最后流到了入洱海河道,这一度成了当地政府头疼的事情。王世明告诉记者,洱源是个国家级贫困县,太需要发展了,一方面是因为“热水”刚刚尝到甜头的群众,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洗浴废水污染了我们的洱海,我们既心痛又矛盾。怎么办?在综合了多方意见后,2008年,洱源县环保局已在右所镇三枚村下山口建设第一个针对洗浴废水的处理工程。该工程包括了建设餐饮、饭店和洗浴用水两套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污水管道系统、一体化净化槽设备净化系统、人工湿地净化系统。设计规模是处理生活污水80m3/d,温泉洗浴污水700 m3/d。

 

工程预计在今年的3月底完工,到时,大理地热国的温泉洗浴废水将全部用管道接入洱源县城污水片理厂进行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进入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湿地进行深度净化,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排放。

 

发展生态农业,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一世界难题。

 

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大县破解“三农”问题、治理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路径。洱源通过契而不舍地扭转农业生产环境,广泛开展农村测土配方工作,实施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补充土壤微量元素的优化平衡施肥技术,减少对洱海水体的污染,增强了土壤有机质。

 

据王世明介绍,洱源首先针对农药化肥的污染,在洱海流域6个镇乡投资200万元实施了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2003~2008年全县共计推广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面积75.03万亩。通过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实现控氮10%,减磷15%以上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4年来,洱源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指导,让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成为一项普及技术,洱海流域6个乡镇55万亩土地推广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实施茈碧湖、西湖面源减污缓释肥工程。实施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工程,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累计建设沼气池2万多口。右所、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等镇乡的简易村落污水处理系统项目也正在设计与实施。

 

为了挑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一世界难题,洱源县实施了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工程,控制农村面源污染,2003年-2008年,新建沼气池21692口,按期完成州下达任务数;改造卫生厩30488平方米,建设堆粪池4246立方米,推广生态卫生旱厕300座,优质牧草3.2万亩,实施水改旱1920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00亩;2005年6月,洱源县被省人民政府列为云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县,借此机遇,扎实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委托云南省环科院完成了《洱源县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区规划2006-2020》,并获省发改委批准实施;畜禽粪便及农田秸秆资源化利用试验示范工程在邓川、右所、三营、茈碧湖四个镇投入资金90万元,实施秸秆还田4000亩,建沤肥池54口;投入100万元,实施茈碧湖、西湖面源减污缓释肥工程,通过实施该项目,与常规施肥相比,平均每亩可减氮60.4%;启动郑家庄果畜种养殖生态示范园建设;投资126万元实施森林管护面积82.1万亩,封山育林56570亩,完成人工造林62982亩。

 

据了解,全县6个乡镇已完成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55万亩,还建立起无公害蔬菜7000亩。同时,县里着力实施“421111”工程,做好特色生态农业文章,到2010年,将基本建成40万亩泡核桃基地、20万亩华山松基地、10万头优质乳牛基地、10万亩优质梅子基地、10万亩优质大蒜基地和10万亩优质稻基地,带动洱源农民致富的“吉祥之宝”越来越多。是农业大县破解“三农”问题、治理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路径。

 

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各种新举措的实施,堵源截流,从源头上实施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总量控制与削减,确保了洱海入湖水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敬洱源人一次次牺牲经济利益,一切发展都服从了洱海保护

 

海西海的前置库曾是荒山漫坡,现在却变为滩涂,茭草密集,流向海西海的河水被挽留下来——经过湿地净化后才能进入海西海,有了这个生态屏障,有“澄潭竹树”美誉的海西海更加澄净,水质已由2005年的III类提高为II类。

 

这片人工湿地既是洱源人的一个独有创造,也是洱源人的一份深情厚意。

 

在前置库的东北角,牛街庄白塔村,一个普通的村庄就是由此改变了发展轨迹。过去,白塔村、龙门村曾发展建造了87座石灰窑,当地群众生活红红火火,但是石灰窑产生的悬浮物危机到海西海的水质,2004年1月30日,洱源县决定取缔海西海片区的石灰窑,为了顾全大局,当地群众很快接受了这个安排,另行选择其他生计。

 

而这些,仅仅是洱源为了保护母亲湖的一个小小缩影。

 

在洱源县,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洱源建设,增强环境保护执行力,他们贯彻“环保风险抵押金”,环保工作奖惩分明。围绕县内主要入湖河流中弥苴河全年水质总体达到III类水质标准,永安江、罗时江全年水质总体达IV水质标准的要求,县委、县政府与洱海流域6个乡镇和12个县级有关部门,6个乡镇党委、政府与村、站及乡镇范围内的企业,村委会与村民小组,村民小组与农户层层签订《洱海水源保护治理目标责任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围绕责任目标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根据目标责任,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38名县级领导、责任单位和镇乡正副职领导,站所和村级领导都必须上交风险抵押,全县共收风险抵押金14.81万元。

 

这是洱源人为了洱海保护,在经济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让步,一切发展都服从洱海保护的具体体现。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洱源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位任务,一切工作、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保护洱海水源为前提,为了洱海清,也为了洱源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坚定这个根本原则不动摇。”洱源县委书记许云川这样概括洱源党委、政府的工作定位。

 

一切以洱海保护为前提的“绿色政绩观”,使得全县党政干部懂得牺牲,知道取舍。

 

2008年,洱源县建设全国重要的钛矿精深加工基地目标终于进入实质阶段,大理矿业投资18亿元建设150万吨的金属钛项目进入矿产资源整合和厂址选定阶段,但是就是这个建成后产值可达15亿元的重大项目因为环保投资大而且项目被放置到远离洱海源头、远离中心城镇,招商工作连续数年无功而返。

 

洱源人为保护洱海作出了太多牺牲,洱源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洱海源,一个传说中仙女撒歌的地方,一个鹭飞鱼肥粮满仓的高原水乡,生态文明建设为它带来了无限韵味和空谷幽香。

 

愿为保护洱海作了巨大贡献的洱源人的明天更美好!

 

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