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海湿地
2009-01-15

2009年01月14日07:56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生态保护问题也逐渐被提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上来。在国际上,湿地的概念提出已有三十多年,我省着手保护湿地的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展开。

  聚焦青海湿地之一冬日,天鹅在黄河边曼舞

  住在黄河畔的农户们,祖祖辈辈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家门口的水洼竟然成了国家保护的湿地,更想不到贵德县有了全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恋上贵德的白天鹅

  “今年冬天,贵德又飞来了白天鹅!”在贵德工作的朋友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1月8日,在贵德县县委宣传部吴秘书的引领下,我们与白天鹅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冬日的青海高原天寒地冻,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飞驰的汽车疾驶在去往省城南部贵德县的高速公路上。湛蓝的天空宁静而高远,薄雪覆盖的拉脊山让我们的速度降了下来。下了山,汽车恢复了速度。早晨的太阳像是躺在公路的尽头,强烈的紫外线直射在挡风玻璃上,刺得人睁不开眼。

  在距离县城二十公里处,我们下了车。吴秘书说,我们还要步行三四十分钟,野外的风让吴秘书使劲缩了缩脖子。一片沙石地,沙子细得不亚于青海湖的沙岛,有人打趣地说:“咱们怕是走在若干年前的海底了吧。”一些耐寒耐旱的植物倔强地在风中微微战栗,大家只顾闷头向前迈步,深一脚浅一脚的。离河边越来越近了,摄影记者的脚步越来越快,当我们看到温婉碧绿宁静的黄河水时,他已经在河边架起相机开始工作了。河水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大转弯,而这里就是白天鹅的新家。远远望去,在河面的几处沙洲有一百多只高贵的白天鹅。它们时而展翅,时而小憩,三五成群地还不时在河面上空盘旋,仰头望去,蓝天为幕,白天鹅成了最美的舞者。

  “贵德的气候好,白天鹅已经连续三四年都来这过冬了,这说明我们的环境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如今,贵德黄河清国家级湿地公园给贵德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县委宣传部王兴良副部长介绍,湿地公园距贵德县城河阴镇1.5公里,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水电站和李家峡水电站之间,距西宁市114公里。地域范围东起尕让乡阿什贡村,西至拉西瓦水电站,南到西久公路,北达原宁果公路,公园总面积5548公顷。

  湿地公园在盼望中渐渐清晰

  2007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青海贵德黄河清国家级湿地公园,这是我省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林业局要求湿地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认真落实,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加强对公园管理和经营者的专业培训,提高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保障机制,依法保护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青海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管理局郑桂云在谈到贵德黄河清国家级湿地公园时说,湿地类型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是我省相对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域,湿地公园是不具备保护区的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加强保护管理的形式,贵德的湿地公园就属于后者。即便如此,地方政府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决定了贵德在青海取得了一个了不起的第一。

  2008年是贵德县林业局等部门最繁忙的一年。保护湿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可持续的利用湿地,而保护之前先得摸清家底。贵德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王振辉回忆,去年夏秋时节,县政府组织国土资源、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对湿地内现有的资源做了摸底,并登记造册。王振辉还拿出了《青海贵德黄河清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这也是他们忙了一年多的心血结晶。2008年年底,县林业局向上级打了湿地公园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申请报告。郑桂云介绍,贵德湿地公园的建设会按照国家林业局湿地生态保护与国家林业局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优先工程项目的要求,做好相关规划的备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申批、项目的实施等工作。湿地的保护需全社会共同关注,所以资金方面鼓励社会参与。翻看着《总体规划》,一张张效果图让建成后湿地公园的模样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

  贵德唯一的水泥厂今年停产

  “加强保护,是我们目前的主要工作。”贵德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王振辉介绍,县政府还要求在湿地公园内,必要的建设应按相关法律、程序办理有关手续,并符合总体规划,未经县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让、出让、转包或租赁湿地公园内的湿地资源,禁止围湖造田、开荒取土、砍伐、采药、采砂、采石、破坏泥炭层等改变地貌和破坏环境、景观的行为。此外,为做好资源保护工作,县政府依属地将湿地公园保护的任务分别划分给4个乡镇和相关部门,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乱建房屋,肆意占用土地、林地和水域等问题。

  去看白天鹅回县城的路上,吴秘书望着车窗外的一个工厂说:“这是贵德县唯一的一个水泥工厂,不过到今年10月份,它将停产了。”2008年10月,贵德县的碳化硅厂停产,到今年10月,贵德县将实现没有一家污染企业的目标。

  芦苇荡深处的养蟹人

  离县城18公里处的黄河鱼塘建在美丽的千姿湖上,枯黄的芦苇为冬的画卷里又添了一抹淡淡的彩。我们的汽车惊扰了水鸟,飞起的水鸟中,离我们较近的一只有一双长腿,酷似丹顶鹤。守家的大妈说,这种水鸟在附近一共有两只,它们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已经有四五年了。

  在800亩的鱼塘里,这个时节很难看到螃蟹。吴秘书告诉我们,全县水产养殖已经小有规模,总面积已经达到了2600亩,主要以养殖螃蟹、小龙虾、鲤鱼、鲫鱼为主。

  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黄河鱼塘的主人叫刘嵩山,祖籍安徽。1957年,16岁的他随父亲来到青海贵德做建筑工作,1978年又辗转到民和、海南做木器活。1995年刘嵩山所在的工厂效益每况愈下,他和工友们不得不开始自谋出路。刘嵩山的妻子在贵德县水文站工作,聪明的他开始借助贵德的湿地养鱼。但因为青海的鱼生长缓慢,且价钱便宜,2004年,刘嵩山也和许多贵德养鱼户一样打起了退堂鼓。就在这时,安徽老家的朋友想找他一起在贵德养殖螃蟹。胆大的刘嵩山一听就来了劲,他决定做贵德养蟹第一人。两年的尝试,给刘嵩山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让他看到了在青海贵德养蟹的前景。贵德气候冷、水质好,生长在水里的水藻就更加肥美,这些都成了养殖贵德清水蟹得天独厚的条件。放入鱼塘的蟹苗基本上不喂食饲料,它们都是靠捕食水中的小生物或水藻长大的,而且千姿湖的水是活水,湖水清澈见底,河床上的小细沙让生长在这里的螃蟹没有泥土味。“我们的清水蟹可真正是野生的啊!”讲起养殖螃蟹,刘嵩山一脸兴奋。2009年他打算在往年产蟹量三四千斤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他说将来贵德清水蟹的市场会越来越好。

  如果不是茎上悬吊着的像蜡烛一样形状的红花,仿佛杂草样的水烛,丝毫不会引人注目。在千姿湖畔进入贵德的公路边上,在每户农家的门前总会摆满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待售枕头。吴秘书说,这些枕头都是农闲的人们采摘湿地中生长的水烛的花穗制作而成的。如今,贵德县做水烛枕头的人家共有一百多户,每年可以给他们带来5000多元的收入。

  湿地不仅渐渐地改善着气候与环境,而且让人们的生活条件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作者: 王运卓 张晓娟)

来源:新浪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