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内详 2009-1-13 8:38:54
观点摘要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需求以及污水排放都在迅速增加,淡水短缺和污染所构成的水危机也不断加重。如何满足人类和生态的水需求,已成了全球关注的大课题。
●传统视野中的水是看得见的液态水,这种水现在已日趋短缺。人类只有突破传统的视野,才能走出缺水的困境。蓝水和绿水概念的划分,是生态水文学的一大创新,它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研究、把握和适应自然规律的要求,人类可以通过生态学途径缓解降雨不均衡的制约,在更好地满足人类和生态的水需求上有更大的作为。
●水不受制于外部,这是江西潜在的水优势,而且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大优势。江西的水质水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身的生态环境状况,而鄱阳湖的水质水量状况则是反映江西整体生态环境状况的一面镜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江西做好水优势文章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一方面,我们应当治理点源性污染,包括工业和城镇污水排放、含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质的废气排放、城乡垃圾等;另一方面,治理面源性污染,主要包括现代化学农业、农村分散的养殖业以及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污染。
●改变我省水土流失状况的根本出路,就是通过生态建设和“绿水农业”的大发展,实现降雨最大限度向绿水转移,从而实现农业和生态的双赢。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又是生物圈的“血液”,水循环是生物圈最重要的物质循环,水被污染了,所有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需求以及污水排放都在迅速增加,淡水短缺和污染所构成的水危机也不断加重。如何满足人类和生态的水需求,已成了全球关注的大课题。江西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做好这篇大文章。
拓展视野
传统视野中的水是看得见的液态水,这种水在森林植被覆盖率高、人口少的古代,具有取之不尽的丰富性,但现在却已日趋短缺。人类只有突破传统的视野,才能走出缺水的困境。
陆地上的水都来自降水(这里仅指降雨,不包括降雪),降雨落到地面便一分为二,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下渗到土壤中。地下水也会缓慢流动,因而又称为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都是看得见的液态水,蒸发水和蒸腾水都是看不见的气态水,在生态水文学中,前者被称之为蓝水,后者被称之为绿水。蓝水和绿水概念的划分,是生态水文学的一大创新,它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在全球陆地年均降雨中,蓝水约占降雨总量的37%,绿水约占降雨总量的63%。而人类所能直接取用的蓝水只占降雨总量的约5%,目前人类取用的蓝水已接近83%,到2030年时将逼近可取用蓝水的极限。更何况降雨从来不是以年均量出现的,它总是偏离年均量波动,这就造成了洪水年暴雨成灾、水多得无法利用,干旱年水贵如油、滴水难求的不均衡现象。降雨还有季节间、地区间的不均衡,这是由自然因素决定的,但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自然因素的变化。因此,研究、把握和适应自然规律的要求,人类可以通过生态学途径缓解降雨不均衡的制约,在更好地满足人类和生态的水需求上有更大的作为。
海洋蒸发是降雨之源。在太阳辐射的驱动下,海水蒸发并随风输入陆地形成降雨,但这种降雨只能深入陆地距海岸500公里至1000公里的地带,更深内陆的降雨则要靠森林植被的蒸腾和蒸发所形成的水汽循环机制来实现。如果陆地森林覆盖良好,土壤被树木的根系营造得深而松软,涵水和下渗能力强,降雨落到地面后,被乔木、灌木、草丛、青苔、落叶层层截留,缓缓下渗到土壤和深渗到地下水中,则能在雨季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从而也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难以利用的暴雨洪水,最大限度地将降雨转向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土壤水以及地下水。植物吸收土壤水生长并通过蒸腾将气态水送到空中,形成降雨的水汽循环,而地下水由于流动缓慢,在旱季时能在其低处河道缓缓渗出补充河流、湖泊水,这样就既形成了内陆的降雨机制,又使雨季时河水不暴涨、旱季时河道水长流。
潜力巨大
江西气候温湿,有着良好的植物生长和降雨条件,加上降雨面的97.2%所形成的径流水都进入境内河道,并汇入鄱阳湖,其余降雨面所形成的径流水也都处于上游河源,因而江西的径流水质除受外部大气污染的一定影响外,不受外部径流水的污染。水不受制于外部,这是江西潜在的水优势,而且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大优势。江西的水质水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身的生态环境状况,而鄱阳湖的水质水量状况则是反映江西整体生态环境状况的一面镜子。然而,就目前而言,鄱阳湖的水质水量状况都不容乐观,水质的污染在加重,水量的波幅在加大,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江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0.3%,但水土流失仍然较严重,同时,鄱阳湖洪水期与枯水期水面面积伸缩差距达10倍,这表明江西的森林植被涵养水土、平衡径流的生态功能在退化,森林结构存在较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相情愿地迷信自己的力量而低估了自然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水不能满足需求就拦河筑坝,森林砍光了再植树造林。工程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不能替代自然,在人工替代自然的路上走得越远,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就越深,经济成本和社会代价就越大。人工造林无法替代自然森林,这不仅是因为替代成本高昂和成活率低,更关键的是人工林结构极其简单,其涵养水土、增加降雨的功能也就大大弱化了。这样一来,雨季的降雨就大量地变成了地表径流洪水,而很少被森林截获下渗变成土壤水和补充地下水,而水库的蓄洪能力有限,大量的洪水只能泄洪流走,泥沙则淤积于库中;到了旱季,由于森林的生态功能衰退,已不能形成降雨机制,地下径流因得不到土壤水的源源补充而短缺,也就大大减少了在其低处河道渗出对地表径流的补充,地表径流也就“气若游丝”或完全干涸了。洪水过多,水库难容;河流枯竭,水库无用,由此可以看到工程技术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不是万能的,它可以治标,但不能治本。“本”是不可替代的强健的自然生态环境,削弱了这个“本”,我们即使有降雨总量的优势,水效益却难以发挥出来,而且还会加重洪旱灾害。
做好水优势文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江西做好水优势文章提供了历史性契机。江西生态环境的潜在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它能形成水优势,因为清洁的淡水是无可替代和日趋短缺的珍贵资源。江西做好水优势文章的主要途径内容有二。
一方面,治理点源性污染,包括工业和城镇污水排放、含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质的废气排放、城乡垃圾等。工业和城镇污水的直接排放是水污染的一个主要源头,这种污染相对集中,只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要求,治理这种点源性水污染在技术和经济上就不会有难题。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县城以上的城镇普遍建立污水处理厂,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抓得紧、准、实和水污染治理的突出重要性,同时这也要求今后江西的工业和城镇布局都必须向县城以上城市集中,以取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规模效益。工业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质很复杂,目前人类对其复杂和长远的影响还知之不多,但对二氧化硫排放所形成的酸雨对地表植物和水体、水生生物等的严重危害则有相当认识,因而消除二氧化硫排放也是点源性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城乡垃圾对水污染的事例很多,除了堆放、处理要科学外,还必须远离地表和地下水源。
另一方面,治理面源性污染,主要包括现代化学农业、农村分散的养殖业以及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污染。面源性污染由于面广分散,很难用工程技术的办法去治理,根本的办法是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化学农业转向生态农业,使农业摆脱对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工产品的依赖,通过生物多样性互利共生机制达到生态平衡,而不是靠化学杀虫剂去灭虫;通过种植和养殖的有机结合去实现农田的营养物质循环,而不是靠化学肥料去替代。从化学农业转向生态农业需要一个过程,但转向是必然的,否则,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食物链污染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水土流失不仅是流失了富含有机质、腐殖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表土,使土地贫瘠化、荒漠化、石漠化、干旱化,而且使地表径流混浊不堪,并淤塞河库湖,破坏水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农业耕作方式不当和破坏坡地森林,这个问题不仅涉及水质,而且还关系到水量,因而可以统一到绿水概念中来认识和解决。
我省年均降水总量超出2670亿立方米,河川年平均径流量超出1385亿立方米,占降水总量的51.9%,大大高于全球约37%的比重。联系到江西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8%,森林覆盖率超出60%,为什么径流量比重如此之高?主要原因是森林的生态功能退化和农业的耕作方式不当。先看森林。江西的原生态森林已基本消失,水土流失已使山地和丘陵土层贫瘠甚至石漠化,虽然气候温湿使植物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但土之不存,树无附焉,再生出来的多为灌丛、茅草,人工造林虽成绩很大,但单一化的杉、松林已丧失了自然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层次性,其土层薄而板结,降雨会迅速变成地表径流。再看农业。江西农业主要是灌溉农业,这既反映了江西有水优势,也反映了水潜力利用不足。可灌溉农田基本上是平原耕地,全年缺少有效覆盖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还不会太严重,但其余“旱地”基本上是坡地,缺少有效覆盖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改变上述状况的根本出路,就是通过生态建设和“绿水农业”的大发展,实现降雨最大限度向绿水转移,从而实现农业和生态的双赢。
首先,对拥有深根树、阔叶乔木的山地森林和基本属原生态的森林及陡坡森林实行封山禁伐,对已严重退化的山地植被按恢复生态学的要求进行森林恢复,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使江西东南西三面省界的群山集水面恢复成以深根树、阔叶林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u型森林长廊,使之成为江西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屏障和野生生物繁衍的栖息地、迁移的主要通道。这项工程的重点是保护和自然恢复,人工补救可量力而行、逐步推进。
其次,对荒裸的山地低层和退化的丘陵稀疏林进行雨养农业替代,其模式的共性是:把深根树与浅根树、乔木与灌木、阔叶与针叶、木本与草本、多年生与一年生、适阴与适阳、地上果叶与地下根颈、驯化与野生、植物与动物、微生物与菌类、食用与药用、能源植物与观赏植物、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等相互补益、协同共生的多样性生物进行科学的系统配置。这种“绿水农业”是运用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浓缩,具有很强的本地环境适应性,具有自我循环施肥、自我平衡抑虫、自我造土渗水和除尘净污、循环水汽、增加降雨的强大功能,它终年覆盖、季季收获、多产高产,只需少量的翻耕、施肥,而不用灌溉、灭虫。“绿水农业”实现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因而在经济上和生态上都是真正可持续的。
江西有条件通过“绿水农业”的大发展,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约70%,使“绿水农业”的面积达到灌溉农业的3倍以上,并由此实现把无法利用的雨季洪水最大限度地向绿水转移,使地表径流量降至降雨总量的约三分之一,则地表径流暴涨暴落的危害也就可以基本消除,就能使鄱阳湖的水面除去长江洪水倒灌的因素外,稳定在约2000平方公里的均值上小幅波动,从而实现既消除水污染,又做好“水”文章,取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江西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和整体性进步。
■孙家驹
来源:湿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