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之手"解"环保之困"
2009-01-04

2009年01月04日09:56 生意社

  生意社01月04日讯  
在与环境难题多年的较量中,苏南人发现,环境有其自然属性,也有其商品属性,无处不在的“市场之手”是解决“环保之困”的最有力推手。

价格杠杆撬动环境资源市场

治理工业污染是苏南环境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治污要花钱,可钱从哪里来呢?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总是把治理污染与政府投入画等号,政府投入多,污染就治理多,政府投入少,污染就治理少。由于政府的投入远远少于治理污染需要的费用,所以治理污染成为各地扔不掉、解不开的老大难。

“苏南碰到的治污难题同样困扰着环保部门的决策。”江苏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说,由于缺少资金来源,各地在建设污水处理厂上经常是“检查时热热闹闹、检查后冷冷清清”,一个污水处理厂甚至长达3年也建不起来。因为每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就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维护,这对当地政府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包袱。地方政府缺乏建设热情,环保部门喊破嗓子也没几个人认真听。

“还是机制出了问题。”史振华说,既然财政挤不出治污资金,能不能通过调整污水处理费来解决这个难题?于是,环保的价格杠杆首先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苏南地区应运而生。从2001年开始,苏南的苏州、无锡等五市的污水处理费逐步提高到了1.1元~1.15元/吨,成为全国城市污水处理收费价格最高的地区。污水处理企业实现了保本微利,进而迅速带动了污水处理市场的繁荣。至“十五”末,太湖流域达到277.04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

目前,“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苏南地区的环境建设中。环境产品市场被盘活,环境价格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据了解,到2008年,苏南地区的污水处理价格将上涨至1.6元/吨。

“无形之手”助推污水处理

从过去的污水横流到现在镇镇有污水处理厂,苏南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同样得益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全国生态市江阴市有污水处理厂34座,一个县级市能达到这个密度,“市场之手”起了关键作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污水处理厂不仅不会像人们担心的那样“晒太阳”,而且还个个经营得红红火火。江阴市日集中处理污水能力达到37.5万吨,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了36。

每个污水处理厂的背后都闪动着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本的两重影子。政府对环保舍得大手笔投入,为社会资本的投入构筑了牢固的心理防线。以江阴为例,政府在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推行3项补助政策: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补助,即对每个日处理能力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补助300万元,每增加0.5万吨处理能力再增加100万元补助;污水管道补助,即对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的污水管道,每削减一个排污口,按接管距离补助5万~15万元,对生活污水管道,每接入100吨补助20万元;运行费用补助,即对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费给予适当补贴。

江阴市环保局长助理浦强说,政府已经逐步从“经营者”的角色摆脱出来,担负了更多服务职能,比如保证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量,水量不足时给予补贴,协调收费价格以及监督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简单地说,是不能“凉了治污者的心”。

在张家港保税区,一家名叫胜科的外资水务公司,把园区3000多家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后,以接近地表水的水质排放。“这是市场的魔力。”张家港市市长王翔说,委托处理污水的企业向该公司支付3.55元/吨的污水处理费,有钱赚,污水处理厂自然就能活起来。

苏南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开始尝试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TOT(建设─转让─移交)等方式,吸引外来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污水处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排污权交易背后的新思维

工业密度很高的苏南地区,控制二氧化硫和COD(化学需养量)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当务之急。正是由于实施总量控制,所以分配到企业头上的指标就显得十分珍贵。由于企业技术、规模等因素,有的企业指标很宽裕,而有的企业指标很紧张,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指标多的企业与指标少的企业之间能否进行排污指标的市场交易?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苏南地区率先变成现实。 

2002年夏,在江苏省环保厅的协助下,地处苏南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与南京下关电厂达成协议,从2003年7月起至2005年,“太仓港”每年从南京下关发电厂异地购买1700吨的二氧化硫排污权,并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支付170万元的交易费。这是我国第一例异地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在公共产品中引入市场之手的经典案例。”江苏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蒋巍说,所谓排污权交易,就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合法的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买入和卖出。政府在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排放指标有剩余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

“由于可以买卖,企业就会把排污权视为经济要素,而不再对日趋稀缺的环境容量资源进行白白的占有和消耗。”蒋巍说。

政府借力市场的奥妙

苏南临江沿湖,水污染防治及太湖环境整治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任务。一项工程动辄几亿、十几亿元,如果仅凭政府的投入,这是难以想像的事情。由于树立了市场意识,政府开始娴熟地转动市场之手,把过去不可能做成的环境整治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典型的要数无锡太湖边上的蠡湖整治工程。

蠡湖,曾经是太湖污染最严重的水域。蓝藻疯长期,整个湖里犹如覆盖了一层“绿漆”,湖畔则被散乱的工厂和破旧建筑所遮蔽。如今,当记者又一次来到这里,只见湖水澄碧,景点成串,已成为美不胜收的开放式公园。这是蠡湖5年环境建设的成果:从2002年开始,无锡市先后对蠡湖实施了生态清淤、退渔还湖、截污、生态修复、动力换水等治污工程。同时对周边道路基础设施、沿湖绿化景观以及环境景观亮化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建设。

“5年整治,政府没掏一分钱,是市场运作的结果。”这个近乎难以置信的话语恰恰出自无锡市政府副秘书长孙志亮之口。他告诉记者:政府先筹款5.7亿元,征用了当时环境杂乱的沿湖地块共3460亩。随后,通过贷款等方式,融资7.2亿元,对蠡湖进行全面环境整治。环境改善后,土地价值一路飙升。3年前拿出682亩的一号地块拍卖,收入16.75亿元,前期整治费用全部消化。1年前成功拍出1000亩的第二块地,进账30个亿,比环境改造前增值10多倍!“这个钱,还是投到环境建设中。”孙志亮的心里有一杆秤:环境做好了,土地将有更大的融资能力,政府也将拥有更多环境建设的资金!

进行环境资本运作的前提,是要树立环境既是资源也是资产、资本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已成为苏南人的共识。(记者施勇峰郭奔胜)

来源:半月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