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油城和一条河
2008-12-29

 2008年12月28日 12:27:36     新疆日报

30年来,对于克拉玛依来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有了水。

8年前,自从有了一条克拉玛依河牞这座在“干打垒”上建起的油城完全变了模样。

“当年我赶着马车寻找草地,到这里勒住马我望过你,漫漫的黄沙像无边的火海,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你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克拉玛依,我不愿走近你······”

50年前,一首《克拉玛依之歌》,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是个“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漠。

的确,水对每个克拉玛依人来说比生命都重要。我从小在这座城市长大,对“水比油精贵”有更深刻地体会。

克拉玛依属于严重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为108.9毫米牞而蒸发量却高达3008.9毫米牞是降水量的27.6倍。

听父亲说,创业初期没有水,就用骆驼去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拉水。水拉回来还不能马上喝,里面尽是沙土和虫子,沉淀一天一夜后才能喝,有不少人喝了就闹肚子。这样的水还要定量,每人每天只有一茶缸,刷牙冼脸都用它,往往是洗了脸再洗脚,直到最后水变成糊糊了。

一次,一位苏联专家从独山子回来,邀请大家去干杯。起初,人们以为专家请喝酒,没想到专家拎出七八瓶清水,大家欣喜若狂痛饮了起来。

我只记得小时候,常常在拉水车前排队领水。水都是从一百公里外的地方拉来,用水有严格规定:每家两天一桶水。记得一次下学回来口干舌燥,忍不住偷喝了几口给父亲留的凉开水,挨了母亲一顿骂。

1993年,我来到距油城100多公里的艾里克湖采访时,才发现由于水源严重不足,艾里克湖早已干涸了。那一刻,我站在满是鹅卵石的湖心伤心地哭了。

几十年来,克拉玛依几代人都在盼水、梦水、想水!

这一天,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1995年8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来了。当他看到在这片干渴的土地上巍然耸立着一座油城时,他的心被震撼了。回到北京,钱老以一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写了一份考察报告,上呈国务院。

1997年,克拉玛依引水工程开工建设,2000年8月8日建成通水。

水对克拉玛依来说,是生命之水,希望之水。从此,每年的8月8日,克拉玛依人有了自己的节日——水节。

冰洁的雪山圣水,涌入九龙潭,人们尽情享受生命之水。

那一天,父亲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引水工程竣工典礼。只见父亲走过弯弯曲曲的小桥,站在九龙潭飞瀑之下,任凭水花溅在脸上、身上。他用双手接了一捧清凉甘甜的水,喝了一口又一口,泪水从他沧桑的脸颊上滚落了下来。他喃喃地说:“克拉玛依也有水了!”

当时,我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历史性的一刻:在世界上最年轻的人造河——克拉玛依河上,38支龙舟劈波斩浪,卷起一波又一波惊涛;百余名游泳爱好者,跃入河中你追我赶······

抬眼望去,在绿草红瓦、九曲回廊间,一对新人在亲人的簇拥下结为百年之好。我走上前问新娘:“为什么将大喜日子选在今天?”“今天日子不同寻常。40多年前,外婆跟着外公从上海来到克拉玛依建设边疆,把这当成了第二故乡,我的母亲就是在这里出生的。今天,刚好是外婆70大寿,又喜逢克拉玛依首届水节,我俩专门从成都赶回来办喜事,就是为了永远记住这一天!”新娘李珍深情地说。

当克拉玛依的河水从人们的身边流过时,恐怕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曾因一条河而如此激动,如此欢欣鼓舞。

水,改变了克拉玛依的一切。

水,让克拉玛依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00年起,克拉玛依河每年向艾里克湖注入4000万立方米水。今年8月的一天,当我重返艾里克湖时,已是湖波荡漾,渔舟唱晚;芦苇丛生,鹤鸣鱼跃。

有了水,才会孕育出绿色。

克拉玛依人对树有特殊感情。

30年前,市人民政府红头文件明文规定,要砍一棵树,必须经过市长亲自批准。

由于干旱没有水,再加上土地含碱,克拉玛依的树很难活下来。有人算过一笔账,在这里养活一棵树,要比养一个孩子的花费还要高。

十多年前,我在克拉玛依当记者时,曾采访过这样一件事。

一年夏天,天气奇热,人们吃的水也开始定量。街面上好不容易活下来的几株行道树,都耷拉着脑袋,奄奄一息。绿化队的女人们看着好不容易长大的树快要死了,伤心地哭了。

“哭个啥,我最见不得人掉眼泪了,收起哭腔都跟我走!”队长孙庆兰三扯四拽扒下外衣铺在地下,搂起两抱黄树叶往衣服里一裹,率领着娘子军,冲进局办公大楼党委会议室,把那包黄树叶倒在了会议桌上。

“你们头头都在,看看吧,这树可都快干死了,树可是咱克拉玛依人的命啊!你们不想想办法吗?”说着,孙庆兰也忍不住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主持会议的油田党委书记李敬起身,走到桌前用手捏了把枯叶,沉思了片刻,对总调度长王荣说:“去,把生产、生活用水调下来一部分,浇上一遍树。”

哭声戛然而止,女人们破涕为笑。

于是,克拉玛依的树,就这样艰难的活下来了。

石油人长年在野外,最向往的就是在沙漠中见到绿色。

彩南油田是我国第一个百万吨级的沙漠整装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彩南油田采访,坐在车上远远望去,突然看见黄褐色的沙漠中耸立着一棵树。“树,绿色的树!在这里还有绿色生命?”心中惊呼着,我脚步趔趄向前奔去……走近······再走近,当我抚摸到树干时,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棵“铁树”。

采油女工小李告诉我,工人们用废旧钢管做成树干,用废旧钢片剪成树叶,先将它们焊接在一起,然后再用绿漆涂染成绿色,在荒漠种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铁树”。

2004年夏天,当我再去彩南油田时,发现在那棵长“铁树”的地方已是绿色尽染;作业区周围3000平方米防护林像一条绿色的长龙横卧在黄沙梁上;职工公寓门前的那一大片绿地上,草木葱茂,鲜花盛开。

作业区负责人告诉我,工人们为了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从100多公里外拉来黄土、羊粪,下了班就自觉地去挖坑栽树。十多年间,在沙漠上栽下了几十万株耐旱抗碱的植物和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自从有了水,克拉玛依开始打造绿色油田、绿色城市。市委、市政府要求,油田开发、油城建设要与绿色环保同时进行。

2005年7月,我来到诞生不久的石西油田,远远望去,石西像镶嵌在沙漠中的一颗“绿宝石”。我在采访中了解到,短短几年间,工人在沙漠中建起了5万亩草坪,种植了40余万棵树,营造人工绿地60万平方米。

有了水,有了草,鸟儿也飞来了。

那天,我走进石西生活区,林子里传来了“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寻声望去,原来是从树上的鸟巢里发出的。

但这里风大,鸟巢很容易被刮掉。油田员工就利用业余时间给鸟做巢。鸟巢挂到树上后,麻雀、斑鸠、百灵等几十种鸟拖家带口飞来,从此在沙漠深处安了家,人与鸟和睦共处。

12月22日,市长徐卫喜用一组数字说明油城的绿色建设:7年间,克拉玛依累计投资23亿元,植树造林,建设绿地,城市绿化率每年以增加3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目前,全市绿地率达到38.64%,绿化覆盖率达42.84%,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1.36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指标。

今年10月,正值油城五十年大庆之际,一条喜讯从北京传来:克拉玛依荣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

我国著名专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第一次见到油城的水和树后,惊叹“克拉玛依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环保的形象!”

来源:天山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