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境线上的“绿色”军营
2008-12-25

2008-12-23 18:00:3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 陈君 王经国 张汨汨)每当提起老连队后山那一片片稀疏的山林,张波就后悔不已。

    “1998年之前,每当第一场雪降下,连队就开始伐木,准备过冬取暖做饭用的木头。”张波1994年参军来到中国东北大兴安岭深处,那时候,“一个连一冬天就要砍光一个山头”。

    靠山吃山,和当地山民一样,部队也只挑那些粗壮高大的落叶松,这种树更容易劈成烧火用的“木柈子”。

    “那些树直径大多超过30厘米,很多一个人都搂不过来,上好的木材可惜就这么烧掉了。”现在已经是大兴安岭边防某团后勤处协理员的张波说,“1998年听说国家要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部队马上就禁止砍伐山林了。”

    从那年起,驻扎在大兴安岭里的部队用煤炭取代了烧了几十年的“木柈子”,张波的脑子里也多了个新名词“环境保护”。

    事实上,以绿色为军装基色的中国军队在践行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上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无论是驻扎在荒山野岭,还是戈壁荒漠,中国军队总是保持着美化绿化军营的传统。

    冬季的内蒙古东部草原,放眼望去,除了白色的雪就是没有尽头的黄色牧草。草原上几乎没有一棵树,在这里连高飞的雄鹰也只能在牧民的围栏或电线杆上落脚。

    在哈拉哈河畔的诺门罕哨所,绿树却再也不是草原上的稀罕物。哨所的大门前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榆树墙,院子里顺着墙种着一排两米高的马尾松,院子后面一左一右两棵挺拔的杨树,几乎和6层的哨楼一样高,其中一棵的树杈上还搭着个巨大的喜鹊窝。

    哨所的保连长说,这两棵树是上世纪80年代翻建老哨所时种下的,“可惜你们来得不巧,夏天的时候,这两棵绿油油的杨树就是哨所的绿色路标,在草原上远远的就能看见”。

    虽然对自己哨所的绿化很自豪,连长却建议我们一定要去位于阿木古郎的团部看看,“那里才真的是满眼绿树呢”。

    连长的话不假,团部不大的院子里错落种植着樟子松、云杉、云中杨等树木20多种、5000多棵,绿地覆盖率达到60%-70%,光是在这里落户的鸟儿就有五六种之多。

    该团后勤处处长白志刚说,1996年刚到阿木古郎时,这里却是另一个样子,因为沙化严重,团部大院里没有一棵树、一块草坪。

    这10多年来,边防团在环境治理建设上下了苦功夫,除了营区里,还在距新巴尔虎左旗四五公里的地方种植了500亩的生态林,既防风固沙,又美化环境。

    据介绍,目前全军80%以上的营区绿化率都已达到标准。2005年颁布实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绿化条例》还将中国军队这一优良传统用法律的形式规范下来。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暖化趋势,中国军队又将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纳入到提高营区环境质量的范畴,使营区环境建设开始从单一绿化美化型向生态环保型转变。

    今年6月5日,中国军队还首次确定了世界环境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主题,主题是“钢铁长城、绿色屏障”,旨在提倡科学、环保的发展理念。

    边防部队的营区大多地处偏远,缺乏市政设施依托,即使是阿木古郎这样的城镇,也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白志刚介绍说,为了不破坏环境,团里在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定期派出车辆将污水拉到指定的安全区域处理。更加偏远的哨所日常产生的垃圾能焚烧的就烧掉了,不能焚烧的就地深埋。

    在内蒙古地区的哨所里,常常能看到大块的太阳能集电板和高高的风力发电机结伴出现。战士们说,这叫做“风光互补”,不用一滴油,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电能,还不破坏环境。

    和“风光互补”一样,做饭炒菜烧水三合一的节能灶今年也在全军区实现了普及。张波说,新安装的节能灶占地小,造价省,比原来能节省近一半的煤。原来一个连队一天光做饭就要用30多公斤煤,现在只要不到20公斤。不仅如此,一些边远的哨所还用上了污染更少的液化石油气。

    “污染排放少了,用于水电油煤的支出也少了,每年光是电费就比以前少了一多半。”作为团里后勤当家人的张波说,“现在对于我和部队来说,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已经密不可分。”

来源:中国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