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2 9:25:08
简要内容:唐朝诗人孟浩然有诗赞美新安江的清澈:“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李白当年游览后则描绘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新安江之水,不论深浅,都清澈见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洁如镜。这曾经是新安江的一大特色。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新安江现今正面临来自三方面的威胁:地表径流有减少和质量变差趋势,上游森林资源管护压力加大;水土流失加剧,农村面源污染不断加重;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废水排放总量、入河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压力明显加大。
跨皖浙两省的新安江是目前国内水质最好的流域之一。新安江安徽境内流域年均出境水量高达70多亿立方米,出境水质多年达国家II类地表水标准,对于保障下游浙江70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为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水环境容量等发挥了巨大作用。
记者近期调查时了解到,新安江上游安徽段出境水质总体优良,但上游地区持续保持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2004年起,事关安徽黄山与浙江杭州两市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始酝酿,并且备受全国人大以及国家环保部门的关注,但是,历时5年,建立皖浙两市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工虽有不断进展,却至今仍旧是“水中月”、“雾里花”。
2007年3月12日拍摄的歙县新安江风光。 新华社发
2007年3月12日拍摄的歙县新安江风光。 新华社发
2007年3月12日拍摄的歙县新安江风光。 春季到来,安徽歙县新安江一带盛开的桃花、油菜花以及江边的绿柳与徽派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秀美的山水图画。 新华社发
40亿美元也打造不出的新安江源头生态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黄山市休宁县,流经黄山市歙县、徽州区后,进入浙江淳安、建德市的千岛湖(即新安江水库);江水再往东流,经桐庐流入富阳市境,叫富春江;再往东,到了萧山的闻家堰,称钱塘江。
新安江安徽境内干流长度252.3公里,大小支流54条,流域面积644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55.17%。
群山环抱,植被茂密,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右龙村安安静静地坐落在山坳之中,远望就像是一个精致而漂亮的盆景。错落有致的古民宅与参天的大樟树相掩映,老房子里有保存完好的精美木雕和砖雕,村中还有一条长达2公里的青石板道,沿河石头护栏据说是明代留下的……被誉为“中国有机茶第一村”的安徽省休宁县右龙村,也是新安江源头的“第一村”。
从右龙出发,记者沿新安江上游支流横江的水流方向走了近60余公里到达休宁县城。一路所见,青山葱翠,野花怒放。青山环绕中的江水来自大大小小的溪流,异常常清澈。
右龙村负责人程立泰告诉记者,右龙村民遵循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条古训:再穷也不能糟蹋了绿水青山。村民们十分爱惜这里的一山一水,宁可受穷,也不乱砍树木。为了保护新安江源头水质,前些年办起来的工厂也都迁出去了。
新安江位于安徽省歙县境内,70公里的江面,有黄山、歙县、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璀璨明珠之称,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相得益彰,构成壮美的山水画卷,新安江也因故得山水画廊美称。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这里的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一类水,正是因为有这么好的源头水,新安江的整体水质才得到了保证。”黄山市环保局一位专家在右龙村介绍说,新安江的一类水水源占到了总流量的78%,二类水占21%,而且水质常年稳定,仅在枯水期有些变化。目前,黄山市在新安江设立了8个监测断面、12个监测点,监测指标达25项。监测结果表明,年均值达到或优于国家三类水质标准。
近年来,黄山市以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结合林业生态建设,全市共创建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31个、生态村143个,兴建了规模1000亩以上的各类生态示范基地56个。与此同时,黄山市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仅2007年一年就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22个,关停17家企业32条生产线。
黄山市有关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算了两笔账:第一,依据安徽省环境科学院的调查测算,新安江黄山市境内流域的污水环境容量可达6万吨,而目前该市生活和工业两方面的COD排放仅2万吨。按照这种测算,我们本可为发展经济新增多种工业项目;第二,近3年,黄山市关停污染企业134家,否决和停建有污染的项目近百个,总投资80多亿,年减少财税可预见的就有4亿多。“可见,为保护新安江的水质持久优良,即使牺牲巨大的经济利益我们也在所不惜。”
程立泰告诉记者,瑞士生态研究所认证机构驻华首席代表李正方教授在右龙所在的流口地区考察后曾赞美:“我到过亚洲很多产茶国家,在中国也考察了很多山区茶园,像休宁右龙这样的生态环境,真能给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感觉。这里的生态环境,是用40亿美元也打造不了的。
这是新安江源头之一的横江齐云山段被采砂后与环境极不协调的景象。不远处山脉就是国家级名胜风景区齐云山(2008年1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雷摄
这是新安江源头河流因砂石大量开采,造成水流不畅,污水聚集(2008年1月5日摄)。
“三大威胁”成八成水源“优质”背后的隐忧
唐朝诗人孟浩然有诗赞美新安江的清澈:“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李白当年游览后则描绘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新安江之水,不论深浅,都清澈见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洁如镜。这曾经是新安江的一大特色。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新安江现今正面临来自三方面的威胁:地表径流有减少和质量变差趋势,上游森林资源管护压力加大;水土流失加剧,农村面源污染不断加重;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废水排放总量、入河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压力明显加大。
新安江水资源丰富,但调控能力较差。据专家介绍,黄山市是安徽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1990年至2006年,皖浙省界断面(街口)多年平均出境水量为73亿立方米,占新安江年均入库水量的68%以上。
1956年至2006年,黄山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03毫米,但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5-7月份丰水期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1.92%,而9-11月的枯水季节降雨仅占全年的8-10%,季节性缺水率达80%。
这是在新安江源头之一的横江上,采砂后洗砂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质变差(2008年1月5日摄)
这是在新安江源头之一的横江上建起的大型采砂厂(2008年1月5日摄)。
2008年1月5日,采砂的车辆和挖掘机直接开进了主河道。
近年来,黄山市出现了干旱化趋势。2000年以前新安江50年平均径流量为32亿立方米, 2006年减少到23亿立方米,其直接后果就是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枯水期水质状况更为堪忧。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