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12 09:30 作者:王爱英
看过一部名为《后天》的科幻灾难片,说科幻,是因为它目前尚未发生,虚拟了“明日之后”的事;说灾难,它描述了因温室效应导致龙卷风、海啸、暴风雪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
“后天”距我们有多远?
“后天现象”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温室效应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水盐度下降,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都有负面影响,造成大批“生态难民”。
最近,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生命地球报告》称:人类所面临的“生态信用危机”远比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的资源才能维持现在的生活方式。
全世界现有1/10强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遭受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的国家中,中国排在首位,日本、美国分列第6、第8位。有一项报告称:我国沿海海平面在过去30年显著上升,天津和上海升幅最大。科学家指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天津塘沽地区海平面相对升幅将达88厘米,上海也将达到75厘米;而海平面上升至50厘米时,将可能使我国沿海诸多港口城市面临灭顶的命运。科学家推测,海平面上升100厘米后,全世界受灾人口将达10亿,其中近4亿人将无家可归,一些岛国将被海水淹没。
曾听过气象专家秦大河的一次讲座,他展示了一个线形图表,上面的数据很有警示性:从18世纪末开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一直呈上升态势,远远超过工业化以前几千年的浓度水平。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阶段,图表竟然处于奇怪的低平状态。原因何在?秦大河的结论是,在这个时间段苏联解体了,大批企业停产或倒闭,工厂不冒烟,污染减少,温室效应相对降低了。
6000年前,我国西北地区曾经是广袤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动物栖息于此,现在谁还能分辨出,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坡过去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公元6世纪,北朝东魏将士齐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人牧歌,而今的“阴山下”再不见如此丰饶的“敕勒川”,辽阔的内蒙草原,正遭受着荒漠化的威胁。西北如此,东北又怎样?因开发较晚、保留动植物原生态较多的北大荒,当初那种“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景观,也成了恍如隔世的传说。再看我们的城市,过去的麦田变成了高楼大厦,过去的郊野变成了化工厂,有多少湖泊、湿地消失了,有多少河流改变了颜色散发着异味,连鱼虾都绝迹了。我是在海河边长大的,小时候常在河边玩耍,那时海河是流动的,河里有透明的面条鱼(银鱼)、花色的嘎鱼、彩虹色的罗甸鱼、身上有竖纹的鳜鱼,还有各色各样的虾蟹……但现在很少见到这些生物了,因为海河成了一条带状的静止的湖泊。
据科学家们分析,温室效应是全球性问题,其中有自然因素,但人为的原因更多。关键是,人类必须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做出取舍。不要把桑田变成沧海,城市沦为龙宫,不要让地球村陷入洪荒噩梦,“后天”离我们越远越好。
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诗这样写道:“很久很久以前,天是蓝的……”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来源:文化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