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见证义乌城市发展
2008-12-12

(2008-12-12 09:52:27) 来源:嘉兴日报 

    新华网浙江频道12月12日电  曾几何时,因为供水的障碍,义乌这座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领跑的新兴国际性商贸城市,被打上了“无水之城”和“缺乏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标签。

    居住在义乌的人们不会忘记,2004年的夏天,由于一周内仅有两天时间供水,市民不得不掐指算计着洗澡和洗衣的秩序和时间;因为家中无水,很多义乌市民住进了宾馆客房;也因为无水,一些外地客商害怕在大热天跑义乌……

    2005年的春天,大家期盼已久的横锦水库引水工程正式通水,当电动闸门缓缓拉起,清洌甘甜的东阳横锦水通过引水管道汩汩流向义乌。那一刻,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市民许多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如今的义乌仅城区水厂每天可供水30万方,已能基本满足我市市民的用水需求,一些水利重点工程也陆续上马或已投入使用,国际商贸城三期市场的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每年可节水5万余吨,巧溪水库目前已经开闸蓄水,枫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正在顺利进行……改革开放30年来,你会发现义乌从来没有在“水”上停下脚步,一直致力于水利建设,解决老百姓喝水、用水的问题。

    时间: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

    关键词:污染

    “我,是一条义乌江,是义乌的母亲河。以前,我是一条清澈的江,江水清澈甘甜,鱼儿、小虾和我在一起生活,江岸两边的居民们喝着我清澈甘甜的水,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绣湖小学一位学生在一篇作文中对义乌江的自述。

    清澈美丽、鱼虾成群,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义乌江是老百姓最爱去的地方。洗衣服、洗菜、洗澡……喝的、用的样样离不开我们的母亲河。“1993年我还在读高中那会儿,常约同学一块去佛堂段的义乌江里游泳,一窜窜到水里去,捉小鱼、抓黄鳝,还可以在江里来回游个好几圈,一个字——爽!”说起当年的义乌江,市民叶卓明显露孩时的本性。他还记得那时杨宅水轮泵站附近的水也是特别的干净,经常有市民上那去钓鱼。

    当时城区一带的水都是经义驾山水厂简单的漂白粉处理后送到老百姓家中。“所以在我们喝的水里总有股漂白粉的味道,而且这股味道越来越浓。”叶卓明说。90年代开始,随着义乌市场的不断壮大,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来义乌打工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由于当时我市还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人们的生活生产污水全都直接排入了义乌江,使得母亲河不堪重负,受到严重污染。“别说洗衣服了,就是洗个手,也会发痒,根本不能碰。”说起被污染后的义乌江,叶卓明很是心痛。

    义乌江面临污染,老百姓的喝水成了问题。1995年2月28日,经过地理位置勘查,酝酿了很久的八都水库正式动工兴建,水库总库容3674万立方米,建成后每年可提供城镇用水3000万立方米。

    时间:2000年11月24日

    关键词:买水

    虽然八都水库暂时解决了老百姓喝上优质水的担忧,但我市缺水由来已久。70多万本地人口、超过100万的暂住人口以及每天20万流动人口,加起来共190多万人,喝的都是几座水库的水。天稍微干旱少雨,老百姓用水就紧张。当时有业内人士估计,2010年,我市将缺水2000-3000万方,2020年,我市将缺水8000万方-1.5亿方。

    于是除了充分利用我市的水资源外,向周边县市“买水”的想法也逐渐提上了日程,而实际上这个设想早在10年前就被我市市领导考虑到了。他们想到的“卖主”就是人缘、地缘最近,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东阳。

    义乌和东阳同属金华江流域,东阳又恰处在义乌的上游,东阳的人均水资源比义乌多88%,境内拥有两座大型水库,其中仅横锦水库1.4亿立方米的总库容,就相当于义乌大小水库加山塘总库容的186%。除满足自身正常用水外,每年汛期都要向金华江白白弃水3000万立方米。“买水”既可解决我市的用水问题,又能为东阳带来一笔不错的经济效益,最朴素的市场法则促成了这笔全国首例跨城市的水权交易。

    于是,我市向东阳市人民政府提出了所有权属东阳的横锦水库购买部分水权的要求,由于此前在全国都没有先例,在前后进行了5轮的蹉商谈判之后,2000年11月24日,两地的主要领导终于签订了这份有偿转让用水权的协议,开了我国跨境水权交易的先河。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我市一次性出资2亿元购买东阳横锦水库每年4999.9万立方米水的永久使用权,通水后我市还需每年付给东阳500万元的综合管理费。

    2002年3月,规模浩大的横锦水库引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工程全长35.47公里,投资2.79亿元,整个工程共分13个施工标段,其中东阳市境内有11个标段,我市境内2个标段。该工程建成通水后,每年将有5000万立方米的横锦水流入我市,可以基本满足我市今后10年左右的用水需求。

    时间:2003年至2005年1月6日

    关键词:水荒、通水

    2003年正是叶卓明从部队转业回来的第一年,这一年也正好赶上了义乌闹水荒。“梅雨期不下雨,水库里的水少了一大半,根本没办法满足我们用水,每周二、四、六、日全天断水,一、三、五也只有几小时供应水。连洗澡都成了一种奢侈。”想起2003年和2004年夏天的大旱,叶卓明仍心有余悸。

    在当时,水盆是最受市民欢迎的产品,商场、超市有时候还经常断货。“抱着水盆大半夜起来接水是那个时候常干的事情。”叶卓明说,最惨的就是那些住在高层的市民,由于供水有限,水压又低,即使来水了楼上的住户也还是享用不到。于是,除了水盆之外,增压泵也变得特别畅销起来。而楼顶上那些“导弹式”的金黄色水桶,现在在义乌一些小区还随处可见,虽然现在看来有碍观瞻,但在当时却是“战略储备”用品。

    “没有水,很多市民都只能用地下水。记得那时候鸡鸣山公园这一带,抽水已经达100多米也不见有水上来,因为家中无水,许多人家烧饭只能用上了矿泉水。”叶卓明回忆道。

    “水来了,水来了!”2005年1月6日上午,在一阵阵礼炮声中,来自横锦水库的一泓清水,缓缓地流入我市市郊的青口蓄水调节池。经过三年的紧张施工,横锦水库引水工程全线完工。横锦水库的源头活水已顺利进入我市境内,通向城区的千家万户。“渴了”10年的义乌市民将告别拎着水桶排队储水的日子,也不用再惧怕“水荒”的到来。

    那一天,许多市民都特地放下手头的工作和生意,一大早从城区赶到青口看通水。叶卓明当时也在现场,他看到现场挤满了人,塞满了车辆,不少人还拖家带口的。看着清水从引水管道缓缓流出,很多老百姓都感叹:“做梦都盼着这一天,想着这一天,义乌人苦就苦在没水喝啊,以后家中再不要用十来只水桶接水了……”

    不过对于“买水”,很多老百姓也有不解的地方,就是2亿元钱这笔账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市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帮忙算了算,我市通过购买水权,从表面上看,花了2亿元,但从投入产出的效益来分析,买1立方米水权相当于付出4元钱,而如果自己建水库则至少要花6元,这也就是说“买水”等于是以较快的速度,在市外造了个蓄水量大、水质好的水库。

    横锦水库工程刚刚进入尾声,1月30日上午10时30分,巧溪水库除险扩容工程在阵阵礼乐和一阵爆破声中正式开工建设,总库容为3285万立方米,比原来增加了1.99倍。水利工程建设一个接着一个,我市努力致力于水利工程建设,解决老百姓的饮用水问题。

    时间:2005年至今

    关键词:节水

    在经历过水荒、每晚半夜爬起来接水的日子后,老百姓的节水意识日益提高,节约用水早已经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内容,很多市民也都养成了节水的习惯。就拿叶卓明一家来说,现在他也仍然保持着一水多用的方法,他会把洗米的水拿来拖地,等拖完地以后,再用来冲厕所;也会把洗衣服后的废水,分成两部分使用,泡沫多的用来冲厕所,干净的用来洗拖把、洗抹布。

    近些年来,我市开源节流和治污并举,把节水当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举措来做,分阶段进行水价调整,全面开展智能化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在居民和工业企业中全面推行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生活节水器具等等,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目前投入使用的国际商贸城三期市场的雨水收集系统。三期市场拥有屋顶面积17万平方米,大部分用于雨水收集,雨水通过收集装置和管道进入水池,经沉淀和简单处理后再通过管道用于市场内冲厕、绿化、洗车等,可大大节省用水。

    正是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政府部门的努力,今年我市成为国家级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市之一。

    来源: 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